几个月前,我们收到了小茜父母的求助信息。
小溪5岁半,上幼儿园两年多了,基本没有在幼儿园说过一句话。
平日在家里,小茜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即使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但在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他的表情立刻变得僵硬。
根据老师的反馈,除了不说话,小西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候也不陪孩子玩,总是一个人到处走。当团体活动需要和孩子互动时,小茜很紧张,不知所措,总是抠指甲。
最近因为在幼儿园尿裤子,对幼儿园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哭大闹。妈妈只好在家阻止小茜上学,打算让她休息一会儿,然后直接去学前班准备上小学。
妈妈很担心小茜在外面极度紧张和沉默的状态得不到改善,最终会影响她入学,于是向火热的育儿家庭寻求帮助。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家庭支持”顾问是这样看的。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孩子。他们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为外界刺激而感到极度紧张。日常生活中,往往胆小怕事,难以适应新环境。
家长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
孩子的表现既有先天的因素,也受后天环境的极大影响。
家庭环境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这种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但又是非常微妙的,家长往往意识不到。
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如何安慰孩子的情绪,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要求孩子,如何拒绝孩子.不同的做法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积累不同的感受,逐渐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进而塑造他们与人和不同环境打交道的模式。
也就是说,父母虽然对孩子的“外”问题感到焦虑(比如不敢与他人交往,不能适应新环境),但需要先从“内”(即在家庭中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优化调整,这也是我们“家庭支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沟通之初,顾问老师与小茜的父母达成共识:虽然最让父母担心的是小茜在外面的表现,但要改善这个问题,要从亲子之间的情况入手,改变亲子互动的方式。
第一次咨询的重点
孩子不愿意去上体能课怎么办?
妈妈描述:
因为没再去幼儿园,我妈一周给小茜报两次体检。
能课,希望她能通过这个渠道跟外部环境有些接触。但是只要妈妈提出要约课,小溪就表现得很抵触。每次去上课,从出门开始,小溪就特别紧张。
家长以往的做法:
以往每次约课,妈妈都要跟小溪商量,但其实妈妈内心是非常想要让孩子去上课的。结果就是当小溪表示不去,妈妈又想各种办法来讲道理,试图说服孩子。
咨询分析:
很多时候,家长想“说”的,和孩子“听到”的,有很大不同。妈妈“说服教育”的初衷是想鼓励孩子,但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妈妈对自己意见的否决。小溪本来就对上体能课感到紧张害怕,这时又被否决,就更加不开心。
亲子互动优化建议:
建议1:直接告诉孩子“妈妈已经约好课了”,不必采取商量的方式。
这个建议有两个前提:第一,从之前上课的情况来看,小溪虽然紧张,但是真正到了教室,还是能够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不属于过大的压力;第二,妈妈很希望小溪能去上这个课。
建议2:不要预期小溪能够平静接受,而要预期到小溪会有不高兴的负情绪甚至发脾气的行为,并做好接纳情绪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
第二条建议尤其重要,因为要求孩子的同时,必须正确预期孩子的情绪,并且积极帮助孩子缓解情绪。比如小溪很喜欢妈妈抱着,那么可以抱抱小溪。如果孩子的抵抗情绪不是很强烈,还可以玩一个“抱着小溪,帮小溪补充能量”这类的游戏。
总之就是要通过陪伴、拥抱等方式让小溪能直接接收到“爸爸妈妈明白你的感受,你放心,我会陪着你”这样的信息。
当爸爸妈妈把对小溪紧张情绪的态度从否定调整为接纳,那么与孩子的互动就会从“说服孩子不要紧张”,调整为“在孩子紧张的时候帮助她放松”。
妈妈后来的记录:
这一次,妈妈直接告诉小溪周日要去上课,小溪同意了。但是强调下周也只在周日才上课,妈妈也答应了。
上课那天,爸爸妈妈一起送小溪。路上小溪说不去了,要请假,妈妈直接拒绝了。小溪继续抱怨上课很累,妈妈搂着小溪说:“嗯,妈妈知道,来,妈妈搂着!”她的情绪慢慢平稳了下来。
妈妈提前跟小溪喜欢的红红老师沟通过了,红红老师在门口等着小溪。小溪一到门口就又显得紧张,红红老师笑咪咪地拉着小溪的手。妈妈亲了小溪一口说:“跟红红老师去上课吧。妈妈就在门口等你。”小溪就跟着老师进去了。
下课后,爸爸带小溪去买了棒棒糖,她挺开心的。
第2次咨询焦点
遇到新挑战就退缩
妈妈描述:
小溪很喜欢跳蹦床,家里还给她买了一个小蹦床。前两天去公园玩,看到公园有蹦床项目。妈妈提议去玩,小溪很开心地答应了。可是等到妈妈问好价格,买了票,小溪突然说不玩了,怎么劝都没用。
妈妈说,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感觉小溪就是在新事物面前特别容易退缩。
家长以往的做法:
咨询分析:
鼓励也会造成压力,导致孩子进入情绪的负循环。
在爸爸妈妈看来,蹦床本来是小溪喜欢的事,并且在她能力范围完全能做到,所以当孩子表现出退缩,大人总觉得鼓励鼓励,孩子就应该能做到。
可是对小溪来说,在那个时刻正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在紧张情绪下,孩子大脑的理智系统是不工作的,不仅无法接受周围人的劝说,而且会因为这种劝说而产生进一步的压力,因而更加紧张。这就进入了情绪负循环的亲子互动。
亲子互动优化建议:
建议1:在“玩蹦床”以及类似事情中,家长跟孩子一起看,但不反复询问孩子想不想玩。
孩子如果表现出“我就是看看”,那么就给孩子充分的观察时间。有退缩倾向的孩子需要更多时间来确认安全感和掌控感。
一起看的时候,可以跟孩子随意聊天,或表达好奇:“哇!可以蹦这么高呢!”客观描述看到的景象即可,不急于鼓动孩子尝试,更不要评价,避免给孩子压力。
建议2:坚持实施游戏时间。
第一次咨询之后,小溪的爸爸妈妈就根据老师的建议,每天安排固定的游戏时间,陪小溪游戏。
虽然小溪家之前就有很好的亲子共处的氛围,但更多进行的是读绘本,讲故事这类活动。咨询老师建议多陪小溪玩人际互动的游戏,尤其是有较多肢体接触的亲密类游戏。妈妈反馈,摇摇车是小溪最喜欢的游戏,会和弟弟排着队来回玩,玩不够。
第3次咨询焦点
情况有变,小溪需要重新入园
第4次咨询时,小溪一家遇到了新的问题:原本打算报名的学前班因故取消,小溪面临重回幼儿园。
爸爸妈妈非常担心:本来小溪的紧张状态刚有改善,如果又回到旧环境,会不会导致孩子倒退,再次出现不说话,不与小朋友交往的情况呢?
咨询分析:
爸爸妈妈对情绪的看法变了,跟孩子互动的方法也变了,就一定会带来新的希望。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爸爸妈妈对小溪的情绪状态有了很好的接纳,小溪放松多了。一方面,大量高质量的日常陪伴和亲子游戏,不断为小溪补充着安全感和掌控感。
另一方面,爸爸妈妈也掌握了很多方法,知道当孩子再次陷入紧张情绪时,如何为她提供帮助。因此,虽然是重回旧环境,但孩子和爸爸妈妈的状态都不一样了,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妈妈的记录1:提前参观幼儿园
因为二宝也要准备上幼儿园了。今天预约了带二宝去参观幼儿园,小溪也跟着一起去了,途中并没有表示不愿意。
我(妈妈)提前跟小溪熟悉的老师打好招呼,老师在幼儿园门口等着她 。一进幼儿园,小溪立刻腼腆起来。老师过来打招呼,她小声回应,有点不敢抬头看。有个小朋友也过来,拉着她的手,带她参观教室。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她会拒绝。这次虽然还有点不自然,但是她不回避了。
回到家,小溪问:明天幼儿园上什么课呀?我说可以问老师。她用自己的电话手表给老师打电话,聊了好半天。
妈妈记录2:再次入园第一天
早上小溪醒来,看见我已经起来了,要求我再陪她躺一会儿。我说:“我们来数数,数到几穿衣服呢?”小溪要求“数到10,我来数。”她数得特别慢,数到7时我都快没耐心了,催她快点,她加快速度数到10。
(面对小溪的情绪状态,妈妈有了更准确的预期和更高的接纳,方法也与以前完全不同了。)
然后她一边穿衣服一边问我:今天在园里多长时间?睡不睡午觉?我说“不睡午觉,吃完午饭就来接你们回家。”(根据老师建议,小溪妈妈决定让小溪先和弟弟一样,只上半天幼儿园。)我给二宝穿好衣服后,看小溪还没穿鞋,就对二宝说:“我们一起来给姐姐穿鞋吧。让她当一次小宝宝。”于是和二宝一人一只给小溪穿鞋,小溪特别开心。
开车去幼儿园路上,我看小溪呆坐着,有点焦虑,就说:“你往这边点儿,让我搂着你。”小溪很开心地一边靠近我,一边问:“为什么呀?”我说:“因为我想多抱你一会儿。妈妈一上午都见不到你,会想你的。”
(当小溪出现负面情绪时,妈妈不再像以前那么焦虑了,因为妈妈已经掌握了帮助孩子放松的方法。这些落实到具体行动的方法,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因此也更容易放松下来。)
一路上车里都放着小溪爱听的儿歌。到停车场了,歌还没放完。爸爸说:“不着急,咱们听完再下车。”于是我们坐在车上听歌,我抱着小溪,随着音乐开心地扭来扭去。
(以前送孩子,爸爸妈妈是直接把车开到幼儿园门口,放下孩子就离开。对此,咨询老师建议为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缓冲地带。于是一家人特意早点出门,并且爸爸还特意把车停得远了一点,留出更多的缓冲余地。之前爸爸妈妈关注的是“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这个结果,而现在更关注的是尽量为孩子的情绪提供帮助。陪着小溪多听一首歌,虽然耽误了几分钟时间,但能让小溪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得到充分的接纳,也营造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密感。这些都能帮小溪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到了幼儿园,小溪和二宝就跟着各自的老师进班了,没有哭闹。
中午接园时,我和爸爸争着要抱小溪,都说:“我们太想你啦!终于放学啦。”
未完待续
小溪入园两周了,妈妈的反馈是:比较顺利,能够跟老师有问有答。虽然跟小朋友不能主动交流,但是可以被动交流。爸爸妈妈觉得是很大的进步。
在前面一个多月的咨询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通过调整亲子间的互动方式,就能有效调节孩子的情绪,并进一步带来行为上的改变。
我们对小溪父母的咨询支持还在继续,未来会进一步关注小溪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未来有新的进展,也会再与大家分享。
(本文内容摘选自小溪家庭咨询记录,文中“小溪”为化名。)
欢迎关注@游戏力亲子
为家长提供游戏化的育儿指导
+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的心理支持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