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越多越好?论同时普及科学的方法。

王大鹏1620年,培根在《新工具》中最早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培根看来,只有掌握科学知识,

王大鹏

1620年,培根在《新工具》年首次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培根看来,只有掌握科学知识,才能改造和利用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同时,培根还总结了四种“错觉”,即种族错觉、洞穴错觉、市场错觉和剧场错觉,这些都是阻碍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牢笼。"

知识作为一种力量,只有传播扩散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但我们不妨问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越多越好?这让我想起一年春晚的一个小品,“这些知识我都学会了!”尤其是在以碎片化为特征的时代,人们可以轻松获取任何知识,但这些知识可能只是一个巨大拼图中的一小块,而得到这个拼图组成部分的人似乎并不知道这个拼图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所掌握或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糟糕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真理时代,其特征是先偏见后事实,先情感后客观,先言语后真理,先态度后认知。影响人们认知和立场的往往不是事实和知识,而是一些态度或信息。

事实上,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和知识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认为数据是一些原始事实,信息是有组织的数据以增加其有用性,知识是主观经验(个人或集体),它评估新的信息和经验,并将其整合到有意义的心理框架中。例如,在一些野生观鸟活动中,每组统计的鸟类数量形成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聚合并以更有用的形式(如表格或图表)呈现出来,它就变成了信息。一旦个人接受了这些信息,并把它作为他们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它就变成了个人知识。一旦一个集体,如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将这些信息纳入其知识结构,它就成为一种集体知识。

传统上,我们认为知识是好的,知识越多越好。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是值得的。不仅知识好,对知识的追求也是好的。我们应该把对知识的追求视为我们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相反,无知是不好的。知识把我们从无知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知识是好的,无知是坏的;有知识是道德的,但保持无知是不道德的。

但是,知识的获取其实应该是有成本的,或者说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这个价格不一定是钱,而更应该是一个认知的价格。正如在《影响力》这本书里,作者有这样一个观点:今天的时代通常被称为“信息时代”,但从来没有称之为“知识时代”。信息不是直接转化为知识的,它首先要经过加工,比如获取、吸收、理解、整合和保留!

当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时,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成为我们的知识变得更加重要。或者我们不妨说,与掌握某些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相比,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以及从哪里获取信息和知识。正如伽利略所说:“你不能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因此,回到科普这个话题,我们的科普工作也需要根据时代特点进行迭代和调整。我们不仅要满足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更要注重一些公共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获取等等。因此,在社交媒体平台知识转移的科普方法依然“火热”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加强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投入。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是因为知识会不断更新,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掌握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科学方法远比科学知识重要,用理性去说服一个人放弃相信一些他因为理性而从未相信过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所以,如果科普还停留在知识越多越好的理念上,其实是不利于在沙里建塔的。目标受众虽然积累或“发泄”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对整个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一无所知。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实现科普的作用,也不利于大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来源:Guangming.com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951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