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特殊时期为家长提供特殊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特殊时期特殊家庭教育”微信专栏,家长可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总806期)
倾听孩子的心声
关注父母的烦恼
无人陪伴和无知
线索:
节奏是一生的习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太快或太慢,让孩子找到最舒服的生活节奏。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困难,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智慧吗?
内容概要: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拖延症,这是一个让父母担忧的高频词。如何对待拖延症,如何应对拖延症,将分三个方面与家长分享。
首先,我来分享第一点:
一、家庭都有这个痛
焦虑的妈妈与拖拉的孩子
我相信,对于每一位妈妈来说,无论是职业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每一个夜晚都是一场与时间对抗的革命。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放学后要做多少事?以周四为例,我曾经给女儿做过一个统计:下午放学后,如果天气好,我可以和孩子在院子里玩一会儿。然后回家吃点水果,吃饭,复习一天的作业,完成一天的作业。回到家后,我开始督促练习琵琶和钢琴,并强调课外阅读。最后,我在十点半睡觉前洗漱聊天。
有一天,女儿刚弹完琵琶,我催她赶紧进入下一个任务:弹钢琴。女儿也没说什么,慢慢收拾东西。眼看时间不多了,差不多该睡觉了。她还在磨蹭。我不知道一种焦虑的愤怒从何而来,刺激我对我大喊:“你就不能快点吗?你不能每天都这么快!”坚持住。坚持住。"
我知道在这个“快点”的背后,希望女儿不要睡得太晚,不要累着,也要有点私利。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希望一天结束后能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
女儿没有示弱,慢慢地说:“妈妈,我已经快了,我有自己的节奏!”
我自己的节奏?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开始思考:孩子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呢?
看着身边这个小个子,我才发现她刚刚八岁多,而我已经到了中年。如何让8岁以下的孩子跟上生活经验丰富的成年人的节奏?这完全不符合身心发展规律!我相信在她的世界里,她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节奏。
ack="35">我闭上了嘴巴,拉着女儿到时钟前,和她商量:“如果太晚睡觉会影响身体,我们商量一下,九点半我们必须全部结束,现在还有四十五分钟,你按你的节奏来,但是必须保证完成钢琴任务。”
女儿开心地说:“太好了,那我可以玩十五分钟再开始弹,钢琴弹半个小时就可以了,老师说每天只要坚持,二十分钟也可以。”
“但是,你要保证弹完一首曲子啊!对了,时间到了,你叫妈妈好不好?”我觉察到了自己还有一丝不信任,连忙调整自己的语言。
“没有问题,妈妈,能把你的表借我一下吗?”看着女儿的小胖手上戴上我的手表,一边翻开一本图书,一边看着手表,我突然觉得前所未有的放松,把责任扛在自己身上,不如和孩子一起分担。我把自己放平在床上,恍惚中都要睡着了。
突然听到客厅里女儿弹钢琴的声音,我惊喜地走出卧室,女儿看到我说:“妈妈,这首曲子看着难,但是你发现没有,有两个地方是重复的,我只用练习好前面的部分,后面重复就可以了,这样刚刚好需要半个小时。”
坐在女儿身边,我静静地等待着。我发现,女儿今天的状态真好,手上的大手表还戴着,仿佛戴着一块勋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得到妈妈的信任和尊重,她自我的管理意识和和约束力全部调动起来了,钢琴也不仅仅一个任务,而是一次有意思的学习和挑战了。弹钢琴的时间超过了十多分钟,但是,我和女儿谁也没有意识到……
这件事之后,我慢慢地观察女儿,发现她真的有自己的节奏呢!回家了,一定要先喝水、吃水果、再学习;学习后,准时要看一集动画片;肚子到点就饿了;吃完饭弹琴;弹琴后喜欢在床上看一会课外书或者和妈妈聊聊天;时间到了,她会说:妈妈我困了……这样的节奏,其实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基于她自己的个性特质,家庭影响而长期形成的做事的方式。如果她真的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节奏体系,有条不紊,有张有弛,何尝不是一件大好的事情,我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一下拖拉了。
那么,我们就说说第二点:
二、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重新定义拖拉
理解“拖拉行为”背后的亲子心理。
不是拖拉,只是规律。孩子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超越规律去拔苗助长,对孩子来说会非常困惑。他们的身体发育、心智发育都处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一蹴而就的教育方式只会打乱他们的规律和节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人生刚刚开始,他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认识、学习阅读、学习用笔、学习观察、学习表达。所谓的拖拉,其实是他学习过程需要花费的必须时间。
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字比较慢,这个和拖拉实际上没有关系,而关键在于其手部肌肉正处在逐步发育完善的过程,孩子需要用力握住笔,再用力写出来,就这样一笔一划,一步一步,孩子们慢慢地踏上了学习的人生。
不是拖拉,是差异。儿童因为先天的遗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气质特点的不同和巨大发展差异性。因此,孩子们可能最怕听到的话就是:“你看谁谁谁早做完了。”“你看谁谁谁怎么那么麻利。”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所感觉到的拖拉,有可能只是差异,如果孩子的行为在可控时间之内,我们要认同这样的差异,而不是盲目地对比。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就是希望以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采取不同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举个小例子吧。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问孔子:老师,请问“闻斯行诸”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同样的问题,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
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另外一个学生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回答非常简洁说:“行之。”当时在场的公西华有些疑惑,便请问老师为什么,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好勇过人,遇事莽撞,所以应当给他泼点冷水,让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所以便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马上行动。”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来分别教育弟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所以,爸爸妈妈感觉到所谓“拖拉”,很多时候是一种个性特点。如同敢于行动,速度快速,但有些鲁莽的子路和遇事胆小,速度慢,但是足够谨慎的冉。
我们要做的,不是纠结是否拖拉。而是花点时间,重新去认识我们的孩子。
这就要谈到重新定义“拖拉”的第三点:
三、不是孩子拖拉
是爸爸妈妈们太焦虑
很多时候不是觉得孩子拖拉,甚至不是孩子没有做好,是爸爸妈妈们焦虑的情绪无处发泄。拖拉只是一个借口,孩子只是爸爸妈妈宣泄的一个出口。
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爸爸妈妈们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每天都处在竞争的压力中,觉得孩子只有“快快快”才符合教育的节奏,否则就会被抛弃在前进的步伐中。
那么,爸爸妈妈的这种焦虑会带来什么?
心理专家分析说:那些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爸爸妈妈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讲到这里,很多爸爸妈妈开始思考,我的孩子真的拖拉吗?还是我太焦虑?孩子真的拖拉吗?还是他在无声的对抗。
我觉得,爸爸妈妈们开始思考,开始觉醒,就是向胜利迈了一大步。
那么,爸爸妈妈们该如何智慧地应对孩子的拖拉呢?
1、首先,要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呈现认真学习的状态。而不是虎视眈眈地监督和催促。并不是孩子在学习,爸爸妈妈在娱乐。这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和反感。
2、其次,做个善于启发和观察的“懒妈妈”。
做到两个“凡是”:凡是孩子能自己想的,一定让他们自己想;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一定让他们自己做。多给孩子实践、判断、选择、试错和改正的机会。
3、把“催”和“吼”化为智慧的“期待”与真诚的“约定”。
这并不是对孩子的忽视,也不是对孩子没有期待。孩子也希望爸爸妈妈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期待挑战自己。把“催”和“吼”,化为智慧的期待,相信很多孩子都是乐意的。
最后,祝福所有的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抓紧时间享受和孩子的美好时光!
知心话
1.认知规律,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要重新认识拖拉,有时候孩子不是拖拉,只是成长规律。
2.认知差异,适应孩子的节奏,慢一点也没有关系。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节奏,只是个体差异。
3.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把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让孩子成为爸爸妈妈情绪的出气筒,不要让拖拉成为爸爸妈妈焦虑的出口。
来源:知心姐姐团队
作者:祝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