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物:
谋生的能力,爱和接纳,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
作者丨可乐妈
前段时间,我碰巧看到一个关于吴军博士.的采访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吴军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他曾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担任腾讯副总裁,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
为了帮助女儿申请大学,他走访了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十几所顶尖大学。
这样的多重身份使他能够谈论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他总是可以把靶心视为理所当然。
在采访中,他这样说道:
看完吴军博士的采访,我一直在想:
父母总是说他们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
好的教育
是教会孩子谋生的能力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举了一个例子:
当这个要求出来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惊呆了。
毕竟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努力学习就够了”。
所以,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很细致,给孩子做一日三餐,打扫房间,铺床,甚至不让孩子洗内衣袜子。
却被忽略了:
一个不懂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点日常生活技能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11月17日,38岁的魏永康因病登上热搜,过往经历再次被提及。
魏永康从小就很聪明。
8岁的时候,我跳了几个年级去重点中学读书。13岁那年,我考上了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而他的母亲深信,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出路。
为此,她在家做所有的家务,包括给儿子洗脸、上菜、洗衣服。
直到魏永康上高中时,他的母亲还在亲自喂他。
然而,当魏永康独自去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离开母亲的照顾,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巨婴:
他不知道是热是冷,冬天经常穿着轻便的衣服和拖鞋在校园里闲逛。
洗不干净,把脏衣服和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
不能和老师同学交流,甚至记不住考试和论文的时间。
最后,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劝退了。
很多家长总认为家务“琐碎”,只有学习“重要”。
rack="50">殊不知,那些被父母认为“浪费时间”的“小事”,却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坑。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在TED演讲中提出:
一项历时75年的实验发现: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从小就具备处理家务类琐事的能力。
而那些以学习为唯一目的的孩子,短期内看似收获了分数、荣誉,但从长远的代价来看,他们都失去了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孩子,又要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呢?
教一个孩子做家务,便是教会他谋生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孩子这一生都不会过得太糟糕,因为无论何时,他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好的教育
是懂得因材施教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词:
追赶者。
在他看来,很多孩子都被培养成了追赶者,一直都在追寻“标准答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照做。
可一旦前方没有参照物的时候,就不知道往哪跑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傅雷的小儿子傅敏。
教育家傅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从小学琴。
小儿子傅敏见了,便想要模仿哥哥的成功,也跟着学音乐。
但好在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充满智慧的父亲。
傅雷观察了一阵子后,告诉傅敏,他其实更适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俩,一个成了著名的钢琴家,一个当了优秀的教师。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或许不够聪明,或许不够完美,但他一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而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而是保留孩子的创造性,因材施教。
在TED演讲《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中,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提到了这样一个名字:
吉莉安·莱尼。
吉莉安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指导,曾指导过歌舞剧《猫》、《歌剧魅影》等作品。
然而,回顾吉莉安的学生时代,却发现:
当时她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都是一塌糊涂,老师认为她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坐不住。
因此,学校写信给吉莉安的父母,想要劝她退学。
但吉莉安的妈妈没有放弃。
她带着小吉莉安四处求医问药,最终,有一个医生告诉吉莉安的妈妈,这孩子没有生病,她是个天生的舞蹈家,应该送她去学舞蹈。
妈妈思索良久后,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
走进舞蹈学校,妈妈和吉莉安惊讶地发现,这里都是和吉莉安一样的孩子,她们坐不住,只有在身体行动时大脑才能思考。
这些孩子就聚在一起跳芭蕾、打拍子、玩爵士乐。
后来,吉莉安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校,并凭借出众的表现,成了一名独奏演员。
毕业后,她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担任了好几部史上最成功音乐剧的导演、舞蹈指导,为自己积攒下数百万的身家。
可以说,没有妈妈的坚持和守候,就没有今天光彩熠熠的吉莉安。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与其不顾自身情况地去追求高分,让孩子过上千篇一律的“标准人生”,父母倒不如换一种思路:
保护好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将热情和天赋当作燃料,让他活成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好的教育
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吴军在采访中说道:
分数,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父母最看重的东西。
孩子考得好,父母就眉开眼笑;
孩子没考好,父母就横眉冷对。
看似是为了孩子好。
实际上,这种充满压力的教育,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腐蚀了孩子的内心。
江西九江,13岁男孩因成绩不理想,从14楼一跃而下,最终不治身亡;
陕西安康,一名17岁的高三女生,因一次模拟考试成绩退步,连写下13个“对不起”后自杀身亡;
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因延迟毕业,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事实上,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幸福力才是他们的根。
而其他的一切,包括成绩、分数和荣光,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片树叶而已。
父母只重视叶的光泽,却忽略了根的健康。
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枯萎的外壳而已。
想要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关键是父母做到这几点:
1. 允许孩子慢慢来
南方有一种很常见的植物,毛竹。
最初的几年里,毛竹的生长极其缓慢,当其他植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却几乎看不到它的成长。
直到它的生长季,毛竹便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迅速成长,远远超过其他植物。
其实,有的孩子也是一样。
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的催促和打击。
养育孩子,父母慢一点,耐心一点,持续地滋养,坚定地守望。
最终,自然会迎来孩子的厚积薄发。
2. 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绩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学生进行长期观察。
最终发现:
如果表扬一个孩子努力、用功,那么将会给孩子一种可以掌控生活的感觉。
孩子们会认为,成功与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如果只夸奖孩子的聪明,赞扬他们一时的成绩,就等于是告诉孩子,成功最重要的是天赋,是运气,唯独不需要努力。
这样一来,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所以,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其实就是尊重并承认孩子的努力。
但同时,也能接纳孩子的局限和不足。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更看重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总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和赞同。
3. 接纳孩子的平凡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顾问朱永新教授在演讲中提到: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落入了平凡。
因此,放弃当第一名的执念,丢掉不切实际的期待。
比起一时的成绩,比起光鲜的履历,父母更应该追求的,其实是孩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物:
谋生的能力,是一个孩子独立的底气;
爱和接纳,点燃孩子的生命,让他们在相信自己、成为自己、丰盈自己的路上,变得更加坚强;
还有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陪伴着孩子走向远方。
教育好孩子,永远是为人父母最神圣的使命。
点个「赞吧」,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这三样礼物贯穿孩子的成长,陪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