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全职妈妈,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全职妈妈。拒绝焦虑,拒绝“内卷化”,轻松养育孩子,理性对待婚姻生活,包容婆媳关系,希望我的一些观点能让你豁然开朗,带给你正能量,解决你真正的问题。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几天和一位妈妈聊天,聊到了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她生气地和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周末,丈夫出差回家,小两口带着孩子出去玩滑板车。
她只接了一个电话,就被丈夫和女儿甩在了后面。
她一低头抬头,就发现女儿倒在了旁边的草坪上,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
丈夫没有急于帮助婴儿,而是开始大声批评她。
“天哪,她才2岁,她能懂什么!我摔倒了就摔倒了,甚至还批评了她。太不可思议了!”
听她谈这个过程,我脑海里有一种画面感,但对丈夫的表现一点也不觉得奇怪。这样的父亲太常见了。
“爸爸,难道你不应该爱你的女儿吗?无论如何,我不能接受他对她的批评。我可以教育她,批评她,他不行!虽然我不认为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我的朋友表达了他的观点。
我立刻肯定了她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对的,教育引导、批评让妈妈来做,爸爸做辅助,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啊”
爸爸妈妈同样严厉对待孩子,对孩子的直接影响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在引导和教育孩子时,通常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双方联合起来“教育”孩子,二是“一个是好警察,一个是坏警察”。
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好的。
另一个朋友丽娜,家里有一个11岁的女孩。莉娜是一个严格的母亲,莉娜的丈夫是一个严格的父亲。
最近因为女儿的话,她想了很多,然后才意识到自己和丈夫的教育方式真的出了问题。
现在女儿大了,Lina想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今年她特别痴迷手机,每天都想抱着手机看一些奇怪的视频。
莉娜不允许她看。她直接告诉妈妈:“我想去奶奶家。”
你知道,这个女孩从小就没住过奶奶家。现在,为了玩手机,她甚至主动提出去奶奶家。
丽娜最后不得不把她送到奶奶家,晚上去的时候,果不其然,孩子正在玩手机。
丽娜很生气,但因为爷爷奶奶的脸色,语气相当平淡,不允许她看手机。
结果孩子自信地说:“我就是想看看我的手机。不要对我的生活有任何期待。我的生活已经这样了。”
莉娜气得说不出话来。她盯着眼睛,什么也没说就回家了,因为她担心下一秒可能会大发雷霆。
她生女儿的气,哭了。
奶奶知道这些。
事以后,打电话给丽娜的女儿,对她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语气很差。
小女孩很冷漠,她跟妈妈说:我受够了,你和爸爸压制已经够了,现在还有你妈妈跑过来教育我,我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丽娜才惊讶地发现,女儿真的已经长大了,或者这一路以来,她和老公确实对孩子太严格了,孩子已经感受到了压抑,才会经常说出这样自暴自弃的话语来。
父母教育孩子,当然是希望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但是如果方法不当,双方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就会容易绝望。
精神上的压力,才是最容易摧毁一个孩子的。
父母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同样是好的教育方法
我们再来说另一种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或者是两者交换。
结果会起到教育意义吗?
并不然,孩子只能把对严格要求的怨气撒到那个唱红脸的家长身上。
列举一个最常见的场景。
妈妈说不允许把玩具乱丢,语气充满威胁,听起来非常严格。
妈妈不在的时候,爸爸在家,宝宝就可以随意乱丢玩具,爸爸一点也不生气。
当妈妈快回家的时候,爸爸告诉妈妈:“赶紧把玩具收起来,因为妈妈要回家了。”
然后宝宝果然赶紧把玩具都收拾起来。
短时间内这种教育看似是有效的,但孩子在妈妈面前,非常听话。
实际上,当摆脱妈妈的控制以后,孩子就会变本加厉。
收拾玩具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两个人都是一个在唱白脸,一个在唱红脸,让孩子的内心总有一个回旋的余地,他不必要求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因为这个回旋的余地总会给他空间。
最后孩子只能对那个严格的家长,产生偏见,而不是按照那个家长的要求来完善自己。
最好的教育方法,核心一致,观念统一,一个个来严格执行
对孩子来说,父母最好的引导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一个来严格执行,双方态度统一、核心一致。
而那个最常执行的人,不是爸爸,而应该是妈妈。
一个家庭中,提升妈妈的地位,有助于家庭和谐,也有利于提升孩子对女性的尊重。
如果是男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保护女性,如果是女孩子,她们从小就能够从妈妈那里获得自信。
孩子和妈妈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总是可以理解妈妈的严厉,并且总会按照妈妈的要求来提升自己。
做爸爸的,不需要去体现自己的严格,他们只需要体现他们身上的那种厚重的爱以及那个不能轻易改变的原则,还有对妈妈的无限的尊重和爱,就够了。
这才是一个饱满的、充满爱的家庭应该呈现出来的样子,而这样的家庭培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独立美好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