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认为理所当然的可能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人的情绪和想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潜意识的影响。

一个孩子再好,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虐待教育下,他的身心都很难健康成长,更谈不上获得幸福和向往的生活。

接下来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就和大家聊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家长眼中的习以为常,可能对孩子来说却是精神虐待

1.父母可能是我们生活中那个最善于精神施虐,却不自知的人

说到虐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体虐待,而另一种更微妙的虐待,——心理虐待,往往被忽视。

在心理学上,心理虐待是指施虐者通过羞辱、忽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诽谤、诋毁等方式,使用长期的精神暴力、言语暴力和情感暴力,对被虐待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在知乎上,很多网友谈到了自己童年的痛苦记忆,这些记忆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

这种语言的每一句都像是孩子心中的一根刺。看起来皮肤好像很安全,但是下雨天会感觉隐隐作痛。

作为父母,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口头打击和诽谤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多么严重的阴影。

但是,心理虐待造成的伤害,虽然不像拳打脚踢那样,留下身体上的伤痕,却足以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伤痕累累。

那种精神毁灭是毁灭性的。——它可以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讨厌自己,讨厌这个世界,甚至对生活绝望,但他并不知道。它会彻底打破你的情绪,让外人看起来觉得你才是那个“有病”的人。

家长眼中的习以为常,可能对孩子来说却是精神虐待

2.任何方式的爱都不能成为父母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的理由

热播剧《小欢喜》中,为了陪女儿高考,宋倩辞去了重点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工作,盯着女儿高考360度。疯狂的宋倩逼着英子在高考宣誓会的许愿气球上写“考上清华北大”“高考700分以上”;我女儿被禁止吃所有她认为是垃圾食品的食物,每天各种营养餐,健康药膳。这种全方位的母爱让英子感到崩溃。甚至最后申请哪所大学也只能由我妈决定。

这种令人窒息的控制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子终于患上了抑郁症——“我不用去南大,我只想逃离你。”

面对心碎的母女,大家都在看她们是否特别着急。母亲为女儿付出了一切,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事实上,任何聪明的孩子都不可能在这样的压力下安然无恙。

长期被父母“为你好”的精神所虐待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消极的性格变化。

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威胁和惩罚,无非是想把孩子变成“听话”的娃娃。但是,没有一个家长会考虑这些洗脑言论对孩子造成的精神伤害。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攻击和批评会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会转化为孩子“内心批判的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味。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会习惯性地批评和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长大了,这种批判的态度也会长期留在他们心里。

家长眼中的习以为常,可能对孩子来说却是精神虐待

3.亲子关系中,精神虐待是一把双刃剑,施暴者与受虐者无一幸免

此前,在一档综艺节目的第一个舞台上,一位初三的女生走上舞台,指责父亲太爱她。每次出去玩,都能“碰到”父亲热情的“关心”:“有没有男生陪她?”“你跟男生说了几句话吗?”“你和那个男孩谈过了。你喜欢他吗?”.爸爸不喜欢女儿在学习阶段和男同学走得太近,但是她细致入微的精神控制让她逐渐失去了和异性相处的能力。小时候,她喜欢跳舞,但父亲觉得戏服太暴露,她被迫放弃。

ck="27">这样的全方位的关心,贯穿了这个女孩的整个童年。爸爸很爱她,但也正是因为爸爸的宠爱让女孩害怕与男生接触,不敢穿漂亮衣服,渐渐变得自卑。

在很多家长看来,爸爸对女儿的关心是理直气壮的,所以作为隐性施虐者的父亲,他的行为又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黄薇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直到她自己都意识到,爸爸的这些关爱已经严重到影响了她的日常交友、学习、生活。

爸爸呢,因为过度紧张女儿,常常担心孩子是不是做错事情,有没有接触到男同学,有没有早恋,这一层层压力下,爸爸也不会是那个幸免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在成年后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反向追踪才发现,原生家庭给予的伤害被隐藏在内心的深处——父母们被冠冕堂皇的理由保护着,而受伤的孩子们只能自己面对伤害遗留下来的阴影。

精神虐待,是一场“双输”的战争,从来都没有赢家。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曾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父母在培养一个孩子的前提是:这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就如同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一诗中写道: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爱,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家长眼中的习以为常,可能对孩子来说却是精神虐待

4.施暴者需要停止施暴,受虐者需要救赎

别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伤害。如果你也曾是心理虐待的受虐者,请先认清自己,别把这样的伤害带到下一代。

什么样的人才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被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往往极度敏感,嫉妒心极强,对别人的优秀会感到焦虑紧张;非常记仇,对于别人的批评必须给予更强烈的反击;固执,难以被说服;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但对别人要求很高;自以为是,喜欢指责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多疑,会将别人的无心之举理解为敌意等。

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们需要掌握亲密关系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通过道德谴责来降低对方的自尊,让对方臣服于他的权威,通过限制社交、经济控制让对方与世隔绝,只能以他为生活中心。

具有辩论倾向的人。他们非常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寻找瑕疵来挑刺,但他们抬杠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是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享受赢得争吵带来的快感。

这几种人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情绪极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极端利己主义、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等。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464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