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不教下一句是什么,苟不学苟是什么意思

近日,教孩子念三字经。实际也不是教了,就是读着玩。孩子才刚上幼儿园,除了一些绘本,基本看不懂什么。

最近,教孩子读三字经。其实不是教书,是读书玩。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除了一些绘本,几乎什么也看不懂。

“人生的开始,自然是美好的。相同的天性因后天培养而异。没有受过教育,就会失常。孩子突然问我,什么是不叫的狗(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教,也许我就不能正确阅读)?狗为什么不叫?你生病了吗?

我刚吃的饭差点没吐出来,这让我胃疼了很久。然后,我笑不出来了。这个刚出生的儿子显然是一张白纸。我怎么忍心乱涂乱画?

三字经第一句说“人生之始,性本善”。这句话可能源于孟子的“四端”,即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逆来顺受之心和是非之心。但同样是儒家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我对这些经典缺乏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这是我的错。宋初宰相赵普,‘论语一半治天下’,我没读过一半。说实话,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当无知者无罪时,他们会先告退,所有读者都可以批评指正。

不管怎样,性是善是恶,或者不是善是恶,或者两者都是,或者都不是。这种争议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定论。比如鸡蛋先来还是鸡先来,鸡的本性是来自鸡蛋还是鸡蛋的本性来自鸡,都是善还是恶?多么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生命的开始显然是一张白纸,至少在直觉上是这样。“我生来就是裸体的,我挑云衣当僧衣。”人们来到地上,赤身裸体,除了吮吸和哭泣的生物本能,没有任何知识。孩子读三字经之前是不会认字的,只会认识或者认不出猫狗之类的东西。对这些猫狗的认可也是后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外界获得的,这叫知识,或者叫差异。

然而,拥有这些知识是好是坏呢?这不是很简单吗?当然,知识越多越好。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世俗地说,人不是在真空中出生的。明辨是非善恶,掌握基本知识,是人活在世上的基本条件。就像电脑有强大的硬件,没有配套的软件是无法运行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是分别认同或深化的过程。从分子到原子到质子,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到原子核,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再到现在的理论等等。可以说,分化程度越高,知识越丰富,技术或文明越发达。

然而,从更高层次的理解或‘道’来看,这些认识或差异真的有必要吗?老子的话,为了学问,为了道的日常损耗。庄子说,如果有机器,一定有有机的东西。你的世俗知识越多,你的欲望可能越深,你的头脑可能越混乱,你离简单或纯白越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也许庄子已经意识到人类的科技最终可能导致人类的异化或物化,所以他甚至拒绝进入文明社会,这也是他非常‘奇妙地’反对用桔梗取水的原因。

而且佛教也有所谓的‘智障’,世俗的知识和欲望一样,阻碍启蒙(佛道)。在某种程度上,佛教的整个体系也是有区别的。所以根据金刚经,所谓法,即非法,是有名的法。佛法只是一个假名,佛陀只是用所谓的佛法来‘引导’众生,以此来服从众生。一旦悟道,就不需要佛法,也不能执着于佛法本身。这些只是工具,所谓的'木筏隐喻':过河需要船,但到达岸边不需要船。

庄子也有一个类似的所谓说法,就是忘鱼或者忘语得意。我们应该注意鱼本身,而不是捕鱼工具。庄子用通俗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是目的,别人是“身外之物”。我们不仅不应该过分关注这些“体外的东西”,而且应该阻止它们吃东西

总之,世俗知识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创造财富,但也可能膨胀欲望,枯竭资源,迷失自我,甚至导致人被工具化或物化:人与物的界限变得模糊,就像基因编辑婴儿和AI机器人一样,最终可能导致亚特兰蒂斯(人类文明的大灾难)。或许这些先贤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方式,提前为社会发展准备好了刹车踏板或者诺亚方舟,让我们及时停下来修正方向或者救赎自己。

想到这,我不知道该不该教,也不知道该怎么教。也许我们一生都在造船,我们一直在千帆的利益河上竞争,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永远也到不了岸边。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最可贵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我只希望他能保持纯白,在人生的白纸上画出自己的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472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