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的报告显示,一些“仅限宝宝”的食品,成分与普通食品差别不大,但价格比普通食品高一点,销量可观。在专家看来,有很多“仅限婴儿食用”的食物是完全没有必要购买的。
“为宝宝做一切”的父母花钱是因为购物时缺乏专业判断或冲动。这是缴纳智商税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收割“智商税”的产品频频出现,各有套路。有些类似于“独生子女”,旨在精确收割特定群体。比如某电商平台曾经卖过一款“母婴适用”的现货布纸,和普通型号没什么区别。一些人穿上“高科技”的外衣去收获。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某电商平台上销售的消毒卡,声称可以通过散发二氧化氯来隔离病毒,销量很好。但专家表示,该卡的效果非常有限,如果能达到消毒标准,其浓度甚至可能威胁人体健康。
这些收割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智商税”的产品,可以反复诱导消费者买单,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袋鼓鼓的人在消费上有了更细分、更高品质的追求。比如在育儿、健康、外貌管理等方面。人们都有消费升级的需求。一些商家通过引入一些特效,宣传成功案例,营造人人都在用的氛围,直接攻击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制造和利用人们的各种焦虑刺激人们的消费冲动,收获“智商税”。
同时,过于细分或超前的领域往往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这些商家通过专业技术概念包装对产品设置了很高的识别门槛,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一些已经焦虑的消费者往往“急着去医院”,甚至只是为了购买心理安慰。比如一款“宝宝专用水”,一个月就卖7000块,买的家长是真的相信可以减轻宝宝胃的负担,还是顺其自然买个安心,就很难说了。
不可预测的“智商税”收获让很多消费者为之落泪。然而,容易掉进陷阱,却很难从中吸取教训。由于这些产品涉及领域多,识别门槛高,消费者避免了一个领域的“坑”,可能会陷入其他领域。即使在同一个领域,只要消费需求还存在,就可能继续下跌。比如,即使父母不给宝宝买低钠水,他们可能还是会给宝宝买酱油,给宝宝买盐,甚至给宝宝买含有其他矿物质的水。总想尽可能多照顾孩子的父母很难不交智商税。
为避免被收割“智商税”,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打破专业鉴定门槛,让消费者看清产品本来面目势在必行。同时,加强监管,明确规则,精准打击。例如,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公告要求,适合0-6个月龄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宣称内容或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一些商家收割“智商税”营销。
从长远来看,对“智商税”说“不”,需要全社会共同打击焦虑制造者,培养正确的育儿、保健等观念,共同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解除人们的焦虑枷锁。只有当心脏病消失了,非理性消费病才能消失。
记者 杜鑫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