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脏病,中医心身医学

01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早的患各种各样的病?

01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越来越早患上各种疾病?

从逻辑上来说,我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养生的方法数不胜数,各种高科技、量子疗法、人工智能、核磁共振等等,疾病应该更容易处理,但是为什么疾病越来越多呢?越来越多的病人?

中医与修心

很多人,要钱要钱,有背景,可以吃世界上最贵的药,问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住世界上最贵的病床,但为什么还是治不好自己的病?

有时候想想我们真的很难过。我们熬着最深的夜,扛着最大的压力,面对最复杂的环境,却不知道哪一天大病的厄运会降临,让我们无所事事!

从天文到地理,我们可以到达太空和月球,但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手无寸铁,只能坐以待毙。现代文明是伪装的枷锁吗?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其实现在的病已经不单纯是我们身体机能的问题,而是精神状态、社会机能等其他方面的结果,这已经是深层次的问题了。

02

先看一个例子:一个人为什么会得胃溃疡?因为胃里没有新鲜血液,因为新鲜血液是最好的修复工具,含有抗体、吞噬细胞、营养等等。

为什么胃里没有新鲜血液流入?《黄帝内经》里说,生气伤肝。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和抱怨,浊气会慢慢在肝脏中积累。我们都知道肝胆相连,肝内浊气传至胆,再传至胃。

这样一来,胃里的浊气越来越多,会阻碍正常的血液流动,导致新鲜血液无法快速顺畅的流动,从而感染细菌病毒。因此,很多身体疾病往往是心脏病。

先来看看西方的科学成就。2007年,一本来自美国的畅销书被引进中国,名为《病由心生》。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医疗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人的疾病近80%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只有20%左右是细菌感染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其他人做过一个实验:

吊着猴子,时不时的给予电刺激,让猴子一直处于焦虑的情绪中,很快猴子得了胃溃疡。通过纤维胃镜、X线、脑电图、生化等手段研究了胃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看看我们东方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一切都乱了。我们的每一个情绪和想法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状态,随着时间的积累,然后通过外部器官表现出来,最终形成疾病。

所以,“修心”和“治未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修心,即使吃了长生不老药,也不能延年益寿。秦始皇够强大吗?他调动了全国的力量,却找不到灵丹妙药。其实真正的灵丹妙药就在他心里,但他看不到,因为他被高权力蒙蔽了双眼。

同样,现代人也被浮躁的环境蒙蔽了双眼。我们总是在外面问,但我们拒绝在里面问。不安的心灵、情绪上的不耐烦、渴望和持久的仇恨是我们生病的根本原因。心脏病还是需要心内科的。

03

我心中的第一个禁忌是混乱。如果你感到困惑,一切都会出错。心静则气和,气和则血畅,血畅则精气神,精气神使人在活着的时候讲究一个“精气神”。这时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非常顽强。

这不叫唯心主义,这叫士气,就好比两军打仗时候,士气旺盛的一定赢!

其实无论是打仗还是做销售,还是创业等等,人都必须有一种昂扬的状态,才能战胜困难。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有的人内心太脆弱,比如忽然知自己得了重病或癌症,瞬间内心就坍塌了,这就麻烦了。

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抱怨上天不公,抱怨命运坎坷,只要内心能安定,坦然处之,接下来都是小问题。

为什么那些参透大道的人,身体更更健康,因为他们精通世界万物的运转逻辑,明白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明白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所以当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并不会抱怨,而是坦然面对。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四个过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潜龙勿用的阶段,就应该埋头苦干;该你养精蓄锐时,也别着急出人头地;如果经历突发的苦难,说明前面有一个更大的收获。人要是到了这种意识,到了这种境界,很难做到内心不淡定。

04

心的第二大忌讳是:贪。做人,千万不要贪图那些自己还配不上的东西。一个贪字就让人心神错乱,让人鬼迷心窍,行为乱了套,引起身外的祸乱还是小事,让自己身体的运转也乱了套,这才是大事!

人只要贪,必然会透支自己身体去索求更多东西,贪得无厌的背后就是透支无度,短时间身体的毛病不会显现,但是只要显现的时候,往往就是积重难返!

为什么在中医里没有癌症?因为“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真正的中医其实是在传道,他们教会我们平衡自己的身体,从而不会发生极端的恶果,而癌症就是因为平时从不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结果导致累积出了极端的恶果。

05

心的第三大忌讳是:恨。先有解不开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如果一个人总把一切问题归罪于外界,说明他们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看不到内心的不足。

恨别人,恨环境,恨上天不公,恨生不逢时,这种人一定会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样子,他们的内心是失衡的,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一定也是失衡的。

这种人往往会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抑郁,敏感,长期发展下去,身体情况可想而知。

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放下吧,只要放下,病者顿愈,迷者顿觉。内心没有郁结的人,才能活得通透。通透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最健康状态。

06

未来社会,一个人要想长寿健康,必须要修心。修心比努力和拼搏更重要,练就一颗如如不动之心,面对各种外界变化,要把无常当有常,让红尘炼心,炼出一个强大的内心,才是未来一个人最关键的能力。

修心的秘诀,就是一个字:静。“静”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与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佛家的禅修,是让自己的大脑和全部身心细胞处于高度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像超导体一样。

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就是教我们用极度安静的体验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从而得道。

真正的静,无论顺风顺水,还是波涛汹涌,心情都是一样的淡定。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妄想,没有执念,身体就很少出现问题。

他们敞开心扉,宽恕了别人,把愤怒、焦虑、恐惧都放出去,气血自然通常无碍。人生最毒,乃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才是身体得大敌。学会修心,百毒不侵。

修心,和成就、金钱、科技水平都无关,只取决于一个人的觉悟。

修心的好处不只是身体健康,更是为了打开我们先天的智慧和能力。

附:以病为修

病是生命之中重要的事物和重要的事件

病是生命之中重要的事物和重要的事件。生病是生命中重要的生活部分。几乎人人都会生病,因为生病是存在给予你的让你觉醒的机会,同时也是让生命进入新的循环代谢的方式。你讨厌疾病吗?如果你生了病,你讨厌它,那你非常傻。疾病是你“生”的,犹如孩子是你生的一样,如果你亲生的孩子给你带来头疼的问题你会讨厌他吗?如果你不会,也那样对待你的疾病吧,因为疾病也是你“亲”生的呢。对待你生的病象对待你生的孩子一样,那是对你自己的仁慈。当你生化出了疾病,疾病是你的一部分呢,如果你反对它,那是你在反对自己。与它奋战,是视自己为仇敌。当你生了病,这是一个修行的契机

当你生了病,这是一个修行的契机,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唤醒你呢。你可以以病为修,做到觉悟生命,并达到心想事成。如何以病为修呢?

如何以病为修呢?做两件事。当疼痛、咳嗽或难受升起,一是觉察由这些觉受带来的念头,一个一个的质疑它;第二件事是,把你的意识重点放在那些觉受的“觉”上而不是受上。以病为根,一念一觉,是修行之道。若你落在念上,不质疑念头,而跟它走,你就落在众生上,跟它作内在的轮回,受无量的痛苦,经历地狱魔鬼;若难受的觉受升起,你不落在它生出的受和念上,而是落在那觉上,好,你是佛。时时在觉上,你不是一个凡夫在生病,而是一个佛在生病。你知道一个佛生病和一个凡夫生病的不同吗?一个佛生病,他可能有疼但无苦,他如如不动,不落在内在生死轮转上。

有病期间。哦,你可能“疼”,但觉在疼之外;你可能“痒”,但觉在“痒”之外;你可能有各种“难受”,但觉在难受之外。“哦,我怎么会生病呢?”,疾病引起了一个念头,注意它,“我不应该生病,真是这样吗?”质疑它;“要是我这病治不好,我死了我孩子怎么办?”,第二个念头升起,注意它,质疑它;“我不应该死”,第三个念头升起了,注意它,质疑它。在生病之中,注意那病给你带来的每一种感受,把意识重点放在觉上;同时注意由那难忍之受引起的每一个念头,注意它,质疑它,不让它念念相续,带你进入你恐惧害怕痛苦的故事。在疾病之中,能够注意这件事,疾病就成了你修行的道场,就是以病修行。

在觉和念两个方面用功。比如你背部的疼痛升起,注意把你的意识放在那个疼痛引起的“觉”上,注意看看你的心在这个“疼”上能起什么故事、能做什么文章,注意它,如果它起了故事或念头,注意质疑它,不要轻易相信它,不要跟它走。比如当你咳嗽又要升起了,注意觉知它,觉知到咳嗽,同时也觉知到咳嗽时你的觉,重点在觉上;同时观察,你有什么样的念头升起,质疑它,不要被它拉走。各种样的疾病,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不同的身受,注意这样去做,在觉和念两个方面用功。如此这样做了,疾病不但不是你让你恐惧害怕讨厌的事,相反,你会喜欢上疾病。疾病不但不再是来剥夺你生命的,相反,它在给予你生命。当你身体生病了或身体生起了不舒服的觉受,注意体会它。按照我说的在“觉”和“念”两个方面用功,看看它给你带来什么?仔细的体会它,收获它。

察念知觉,无事可恼。生病期间或生病之人,如果你觉醒,处处是修行。如果你得了咳嗽的疾病,修行咳嗽;如果你得了癌症,修行癌症;如果你得了各种疼痛性疾病,很好,修行疼痛;如果你得了眩晕,进入眩晕,修行眩晕;如果你得了耳鸣,很好,观音耳鸣,以观音耳鸣为修行;如果你得了失眠很好,修行失眠,做失眠给你带来的念头功课。生命之事,处处可修,察念知觉,无事可恼。疾病是一次唤醒,而不是一次恐吓

你正在经历疾病之苦吗?你的朋友或亲戚正在经受疾病之苦吗?自己体验,或把这个方法告诉他们。以疾病为道场,修行觉悟,苦中醒悟,苦中脱苦。疾病之中,如果你能做了这些,你将会体验到:疾病是给予你生命的,而不是剥夺你生命的。疾病是一次唤醒,而不是一次恐吓。去体悟这个真性吧。

值得提示的是,修行疾病并不代表你不看医生,该看医生的还是得看医生。只是,医生负责你的身体,你负责你的心;医生负责你不疼,你负责自己不苦。以病为修,修行让你到达觉悟,觉悟你会发现生死不是问题,当生死不是问题时,疾病还是问题吗?这是真正的治疗——这才是真正的治疗呢。当你不再期待自己活多大,当你头脑中再有“我不应该生病”或“我不应该死亡”等念头时,当你不再管自己是生是死而只负责此刻的喜悦时,谁管它有病没病呢?谁管它这病会让你生或会让你死呢?至此,疾病不再是问题,因为生死不再是问题了。以病为修,最后要来到这个地方。

附二:15条中医修心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导致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身净,所以得病了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而一个良医,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外缘,中医针灸可以毫无副作用地调动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3、每个人都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所以人生智慧人生真相乃是向自性求取,何况是健康寿命呢?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只是一个外缘。虽然是外缘,可是善缘也很重要。善因与善缘和合,才能生善果(健康长寿)。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6、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瞬息万变,因缘错综复杂,法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指标和数据,所以再差的身体也会变好。相信自己一定会变好。

7、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让自己变得调柔谦卑吧,身体也会跟着发生微妙的变化。

8、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喜怒哀乐忧悲苦恼,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9、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心之虚弱,无非贪嗔痴,无非财色名食睡。

10、 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不可三更半夜不睡上网熬夜。

11、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此是唯一条件。若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

12、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么回事?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么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会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枪,就是遇上,刀枪也不伤他。为什么?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经不再怕死,那么死也就不再是问题。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13、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14、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15、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

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预防疾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诊治就会很困难。

中医与修心

未病之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平和”,属于未病的范畴。

欲病之病,孙思邈曰:“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即属现代所说的亚健康阶段,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孙思邈告诫我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欲病预防在先,“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即在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时,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欲病先防,强调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念,重视调动体内正气的作用,《素问•遗篇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错过了对未病的预防,就必须重视对欲病的预防治疗良机,不能再错过。发展到“五脏已虚,六腑已竭,血脉已乱,精神已散”时,疾病已成,五脏六腑功能衰败,气血运行紊乱,精神气耗散,服药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的质量也就难保证,没有希望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预防的含义,应该是天人合一,主动适应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而且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在此。预防的位置,可以在未病之前,也可以在欲病之前,但最好别在已病之时或之后,以免木已成舟,为时太晚!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人体气血脏腑失和时,才会发病。即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因(正气)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十分强调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主要是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属养生延年的范畴。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保津液和防伤阴,亦为治未病。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进一步解释道“与其救治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损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汉代张仲景对于治未病有独到的研究。据《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说他已患病了,40岁时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要死去,并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王嫌他的话逆耳,就没服药。后果如仲景所言,先是眉落,继则死去。由此可见,仲景诊察未病的造诣很深,其对治未病理论亦有独到的阐发,如:《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论》中治阳明腑实证创三承气汤,实为急下存阴之法。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发重病,而且难以回生,这绝不是偶然的,潜伏在体内的变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对医生而言即是误诊。

已病之病,就是已经发生了疾病。正如众所周知,很多老百姓:十年辛苦创小康,一朝患病变穷光。众多的病人面对着高昂的医疗费用痛心欲绝,很多病人为生命的最后几小时,动辄花费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抢救费用,只是无数患者在花尽了毕生的积蓄之后,却不得不面对着束手无策的医生,怀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遗憾地与世长辞!而此前,对预防不以为然,嗤之以鼻,更不愿花万分之一的金钱或时间于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未病先防,欲病防变,已病早治(未病=健康,欲病=亚健康,已病=疾病)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505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