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李逗 许歌
编辑 / 董雨晴
每年双11之后,阿里照例会调整组织架构,但这一次的重新打乱与再洗牌却显得更为迫切。
2021年12月6日一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的一封内部信,宣布了阿里4位高管的人事调整,有着阿里元老之位、十八罗汉之一的戴珊(花名:苏荃),全权接管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淘菜菜,淘特和国内贸易(CBU)等一层组织。
原淘宝、天猫总裁蒋凡则调任至海外业务,具体负责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此时距离其桃色事件传闻的发生已经过去了20个月。
此外,徐宏则将代替武卫,接任首席财务官一职。Michael Evans则作为集团总裁,将同时负责“阿里巴巴海外商务代表团队”(AGB)、“国际知识产权保护”(IPR)和“海外公共事务”(IGR)等部门。
这次的人事调整,也将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主业进行了重新规整——设立为“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业务板块。
作为互联网巨头中最擅长以组织架构调整驱动业务发展的公司,阿里的组织架构变动并不少见。在拓荒期,事业群制度下的组织形态可以更好地在各个垂直领域出击圈地;在2015年之后,阿里妈妈等大中台机制的设立,又能让这家生态型的企业更好地形成合纵连横的高效集约打法。
作为最近这一次组织变化的设计者,张勇说,此次调整是为了“进一步升级我们的多元化治理体系”,用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他还称,要变革阿里的生产关系。
背后体现的则是阿里这家全球拥有活跃用户超10亿,GMV超8万亿的巨大生态体,正走到历史转折点。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蚂蚁集团的IPO意外中止、在反垄断调查中收到了一张182.28亿元的罚单,促使这家企业的股价连续下挫,年内跌幅近60%达到历史新低……眼下,关于它的裁员传闻四起。
当阿里迈入“多元化治理”时代,有关张勇放权的消息,也开始被不断提及。这一次,反应更加敏捷与快速的组织形态,会带领阿里走向新的时期吗?
戴珊主内,蒋凡负责全球化
内需与全球化,是这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的两个关键词,其所对应的正是前文所提及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
伴随着业务调整,公众的焦点也随之放在了两大战略业务的负责人身上:负责深挖内需的戴珊,以及负责全球化的蒋凡。
戴珊(花名:苏荃),是阿里创始团队“十八罗汉”之一,阿里工号11,阿里内部员工喜欢称其为“MM”。加入阿里之后,戴珊从客服业务开始,曾从事集团人力资源工作5年,担任B2B事业群等领域的高管职位。2017年,戴珊回归B2B事业群担任业务总裁,她在两年内孵化了淘宝特价版和淘菜菜两个新业务,让阿里在下沉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的一轮岗位调整后,她的职权范围从原本的B2B本地生活业务,再一次扩大到淘宝、天猫、阿里妈妈等核心电商板块,而后者原本是属于蒋凡手中的“王牌”。张勇在内部信中对戴珊的评价是,有着深厚的市场经验、杰出的领导力以及独特的女性体验视角。
被委以重任的戴珊,面对的压力也并不小。从数据上来看,阿里国内的电商业务增长,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瓶颈期。中信证券此前原本预测称,阿里第三季度电商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或为 8%。而实际财报显示,阿里这一收入增长仅为3% ,比外界的悲观预测更为惨淡。
相比已经趋于饱和的国内电商市场,海外电商市场,成为这次架构调整的一大看点 。从内部信来看,张勇对阿里的海外业务有着更高期许,“过去几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但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距离在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阿里第一次将海外业务,提升到战略架构的高地。2019年,张勇正式提出“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作为阿里巴巴的三大战略,其中,全球化业务成为了关键一环。而担任海外业务高增长期待的,还是张勇一手提携起来的蒋凡。
毫无疑问,那个曾经离阿里权力中心最近的85后高管蒋凡,是此轮调整中最受瞩目的对象。多数人了解蒋凡,还是和去年的“桃色事件”有关。受“桃色事件”影响,原本职级上升至M7的蒋凡被降回到M6,并从阿里合伙人中除名。此后在阿里巴巴的公开活动中,便鲜少再看到有关蒋凡的新闻曝光。
桃色风波过去20个月后,蒋凡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海外业务的开疆拓土。张勇在内部信中再次肯定了蒋凡的能力,“蒋凡在大淘宝七年时间,为淘宝的无线化、个性化和内容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期待蒋凡带领团队在海外市场发展中实现更多创新。”
不过,这一调整,依旧引发了外界的种种猜测,毕竟海外市场对于阿里而言,并非是熟悉的战场。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蒋凡被边缘化,国际化业务基本是一些“谪迁”之人。但也有人将这次调整解读为蒋凡的新考验和新机遇,“去海外开疆扩土做业绩,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人们的讨论点还在于,这个淘宝all in无线战略时期的最大功臣,在“桃色事件”后,为何又被委以重任?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是蒋凡自己想退出了,过渡一下,因为累了,不想干了。”另外他补充说,“那么远离淘系核心业务的海外板块就是最适合的选择。”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业务机会不多时,企业一般会折腾组织架构,这是一种常态操作,蒋凡也只不过是听凭调任。
还有人认为这是在给蒋凡下台阶,直接调离权力中心,也便于其在未来更好地淡出。一位阿里内部员工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关于蒋凡的调任,员工们也是在收到邮件之后才知道的,感觉很突然。他认为蒋凡实际接了个小摊子,“虽然速卖通这些国际业务今年增长不错,但肯定没法和淘宝天猫的体量比。”
的确,从今年第三季度财报看,阿里全球业务增长飞快。其中,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收入同比增长33%,与中国零售商业收入增速持平;跨境及全球批发商业收入同比增速34%,高于中国批发商业收入增速15%。
事实上,这两项全球业务的收入增速都跑在各大业务前头,但二者对总盘子的收入贡献合计只有7%,只比菜鸟物流服务、本地生活服务高出一点,存在感并不强。而中国零售商业贡献63%的收入,中国批发商业贡献2%的收入。
实际上,海外业务不仅在当下阿里的整体收入中占比不高,开拓起来也存在诸多困难,任用蒋凡更是一种考验。
早在2019年,张勇在全面接班阿里集团CEO时即定下了阿里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加码全球化,也被张勇写在人事变动内部信中,“阿里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形成“面向海外市场的整体战略蓝图和组织保障”。
如今,阿里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2.4亿,其中海外有2.85亿,第三季度新增2000万用户,但距离其目标“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还有不小的差距。
迈入多元化治理时代
尽管阿里调整组织架构的动作十分频繁,就连阿里内部员工也视这种变化如常,但这次的调整却被张勇视为深入“生产关系”。业内也普遍认为,这是继2015年阿里设立“大中台”制度以来,阿里巴巴组织架构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阿里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台战略的搭建。2015年,张勇刚刚担任CEO的第一年,便提出以“敏捷组织”作为阿里巴巴的组织管理思路。“大中台、小前台”的网状组织结构也应运而生,并被不少互联网公司跟进效仿。
“中台战略”的搭建,也让阿里的业务线从“树状”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状”管理结构,迅速加强了阿里巴巴整体的底层能力,得以在当时开疆拓土的历史环境下,适应当时的市场竞争情况。也在当时助力阿里生态更好地在内部孵化新业务。
过去几年,“大中台”模式对阿里发展效果有目共睹。在阿里巴巴内部有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聚划算仅用了1个半月就得以上线,而同类团购平台投入时间是阿里巴巴的几倍,研发资源可能是阿里的几十倍。其中,最大的功劳来自于当时阿里巴巴的共享服务体系。
但随着业务越来越细化,中台开始显现出一定的管理创新短板。此前,张勇在阿里内网发布文章表示,对目前阿里的中台并不满意,现在阿里的业务发展太慢,要把中台变薄,变得敏捷和快速。
对于一家大规模企业而言,当经济进入下行期,业务决策权的下放,有助于企业直面不确定性和动荡性,根据市场形势灵活作出决策。身处经济浪潮中的张勇,恐怕也看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伴随着阿里的组织调整,有关张勇主动放权的说法,开始被屡次提及。
2021年5月份,阿里已经做过一轮组织调整,通过推行“板块化治理”的方式,打破管理瓶颈。直接动作是将高德地图、本地生活、飞猪整合成生活服务板块。
此后,今年11月,又有媒体报道称,阿里的内部组织将开启新的一轮组织变革,张勇要放权,部门总裁或成“迷你 CEO”,各个业务部门总裁的权力将会逐步被放大。而如果放权管理模式成真,也将意味着阿里过去长期以来的集权式管理方式得到转变。
而在此次内部信中,张勇表示,进行多元化治理体系升级,是为了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
无论是“大中台,小前台”,还是多元化治理,都延续了张勇一贯的“敏捷”思路。多元化模式下,中台也将适应阿里巴巴多特质业务向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各个团队的客户导向,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
内外交困的阿里
如今的组织架构调整,能否解救阿里困局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目前它面临的形势更错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一个直观表现是,11月18日发布2022财年第二季度(即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后,阿里股价大跌。其实这与其利润下跌关系不大,主要是受核心阵地失守的牵连。
在第三季度财报中,阿里核心收入来源——来自淘宝和天猫的客户管理费(包括广告费和佣金收入)仅同比增长3%,而上一季度该指标为14%,该指标对总营收贡献达到36%。这种收入增速慢到什么地步,仅高于数字媒体及娱乐业务,位列倒数第二。更具体点说,淘宝与天猫的客户管理服务增长,只比优酷等业务好一点。
电商业务受到冲击,半路杀出的抖音电商是不小的拦路虎。今年9月,业内传言抖音要推出独立电商App,也被外界视为抖音电商叫板天猫的重要一击。
抖音电商尚存的流量红利、相对精准的人群推荐、相对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都给了卖家迁移生意重心的理由。尤其对深受广告费压榨的中小卖家来说,他们更看好来自抖音电商的早期机遇。
当然,禁止“二选一”的反垄断政策,也拖慢了阿里电商的发展速度,尤其引来了对手京东的抢食。
比如今年双11期间,服饰这个天猫过去的重要品类就成了京东的业绩增长亮点。过往,受限于二选一,京东以服饰为主的时尚产业发展落后,而过去一年间,京东服饰就迎来超100家国际国内的KA品牌入驻。今年7月,京东甚至调任大商超功臣冯轶来负责时尚居家事业群,扛起“京东全品类的最后一站”。
老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还需要继续投入。在第三季度财报中,阿里把净利润下滑归因到几项业务投入中,包括淘宝特价版、本地生活服务、社区商业平台、跨境电商Lazada,投入同比增加超125亿元。
其中,社区团购平台淘菜菜也在狂烧钱,当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被问到淘宝特价版和淘菜菜下一步是否会加快变现时,张勇的回答有些模棱两可。他强调目前重点仍在于建设基础设施,但未来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局限于流量变现,而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挖掘厂家对消费者(M2C)模式或农户到餐桌模式的潜能。
听着有些玄乎,看起来这块业务也是一时无法得到回报的。毕竟美团的例子就摆在那儿,从三季度财报看,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美团闪购的美团新业务营收137亿元,但亏损高达109亿元,同比扩大437%,主要原因是投资优选业务的仓储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
阿里云是为数不多的增长式业务,三季度阿里云收入200.7亿元,同比增长33%,连续四个季度盈利。但阿里云对总收入的占比为10%,一时难以挑起大梁。回到张勇曾定下的三大战略,全球化似乎显得迫在眉睫。
而这个最重要的任务最后就落到了蒋凡身上。不过,究竟是“发配边疆”还是“开疆扩土”,现在没有人说得准,这个问题还要很久以后蒋凡自己做出的业绩来回答。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