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
江油关司令马淼不战而降是真的吗?为什么呢?
出色的回答:
公元263年,钟会率领大军在江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却另辟蹊径,率领自己的军队潜入萍萍,爬上小路,凿山开路,越过700多里无人居住的大山,直抵益州腹地的江油。《演义》中,江油都督马淼听说曹魏大军到来,却不抵抗,不战而降。历史上,马苗也是不战而降吗?
历史上,马苗不是不战而降,而是经过苦战,筋疲力尽。《演义》对马苗的描写故意贬低马苗。我们被言情误导,“冤枉”了马苗。根据《三国志》中的描述,分析了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马苗主动伏击张甜,但被击败。
《三国志.钟会传》年记载,当时邓艾并没有孤军作战,钟会还派自己的部将张甜配合邓艾,从剑阁以西绕过小路,向江油进发。张的行军路线比邓艾的容易,他是第一个到达江油的。江油都督马淼早已发现曹魏大将张甜前来攻打江油。所以他提前一半就设下了埋伏。这次伏击有三所学校,约3000人(三国时期一所学校约1000人)。那么当时江油能有多少士兵呢?在兵力不多,在江油等关隘设关,所辖兵力最多不超过五千。
当时,将军姜维率领主力,在剑阁与钟会对峙,可能会调兵遣将。江油的实际军队可能不到五千人。他主动派了3000人去伏击张甜。如果张甜的远道而来的军队被击败和消灭,江油可能会转危为安。马苗战败,损失惨重。3000名士兵中,只剩下几百名残兵败将。他赶紧率领这些残兵败将,回到江油,又坚守江油。《三国志.钟会传》记录如下:
将军张甜等人将从剑阁以西被派往江中。行不到百里,张先破蜀军第三路埋伏,艾令张先登。然后往前开。
第二,战败后,马苗弹尽粮绝,不得不向邓艾投降。
马苗战败回到江油,准备坚守江油。“幸福祸不单行。”这时,江油城外,不仅有张甜的军队,还有偷渡到平邑的邓艾的军队。双方联合起来,军队一起,他们有实力夺取江油。我们不知道张的军事实力。邓艾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他曾多次与蜀汉将军姜维交战,胜败皆多。姜维伐魏,大部分战败,有邓艾的影子。
当时唯一能和邓艾抗衡的将军就是姜维。然而此时姜维在剑阁,与曹魏大将钟会对峙。他太忙了,不能出生,所以三百回合都不能来江油和邓艾。这时江油的苗,估计连战场都没上过几次,军事水平又低,甚至被埋伏的打败了。他怎么可能是久经沙场的邓艾对手?
邓艾穿过群山,到达蜀汉腹地的江油。守备司令马淼刚刚伏击了张甜,失去了斗志。他弹尽粮绝,只好出城投降。曹魏大军到来时,他并没有直接向城投降,而是经过苦战最终投降。
《演义》中的中马营形象
《三国演义》中,江油司令马淼就是这样一个怕死的人。听说东川失守后,他干脆理顺军务,把守大路,以为将军姜维在江阁。他觉得自己不在乎。他还在喝酒,和妻子李玩得很开心。李一再劝说他,但他不听。突然,邓艾率领2000多人从小路来到江油,冲进了城内。
这个时候,如果马淼组织一支军队,包围邓艾的两千人马也不是不可能。然而,他惊慌失措,呼吁全市人民和自己的军队屈服于邓艾。邓艾的补充是
让它掉下去。于是,江油军的马就交由他的部下支配,也就是说,马苗是乡向导官。突然,马夫人自缢身亡。问他为什么,告诉他真相。感受到他的美德,他下令送一份礼物来埋葬他,然后去献祭。
《演义》中的这种描写与《三国志》中记载的明显不同,把江油司令马淼塑造成了一个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当邓艾的军队来到江油时,无意抵抗,直接率军投敌。他的妻子李上吊自杀,也是为了衬托马淼的无耻。
历史上,马淼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斗争,最后大势已去,他转向了邓艾。所以在《罗曼史》中,马苗被过分贬低,我们被《罗曼史》误导了。
其他用户意见前言:
魏国灭蜀之战中,有一位将军,几千年来受尽委屈,被认为是贪生怕死、忘国之人。他就是时任蜀汉江油总督的马淼。
那么,众所周知,邓艾率军到江油时,江油总督马淼不战而降,这是真的吗?实际上,当然不是。请听小斯图亚特的。
一、马苗的历史形象来源:
汉江石油提督马淼之所以是今天眼中的怕死之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三国演义》年罗贯中的文学“塑造”。
《三国演义》原文对马苗的描述如下:
“马苗听说川东已经失守了。虽然是为了准备,但也只是一条粗糙的堤坝。姜维要想镇守江阁,不重视军事形势,整天和妻子喝酒,对军政大事置之不理。妻子劝他守关隘,嬴想:“主政大事。你在为我做什么?忽报邓二千人至城下。他们吓坏了,惊慌失措,投降了,向法庭鞠躬,并说他们早就打算投降了。邓艾投降,给了一个向导官,一起攻打绵竹。他的妻子施立上吊自杀,被邓爱后埋葬。”
也许罗贯中就是想这么做。
衬托出蜀汉灭亡时贤臣不见,妖孽频现,但是殊不知,文人的手笔很大程度上能做到偷天换日,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颠倒黑白,再现世间,马邈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在当时的蜀汉大局下,也是一个重要存在,是不容许被这样忽视的。
二、历史上真实的马邈:
说马邈之前,可以先来看一下江油的所在地理位置,江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这里设置江油戍,从其行政命名就可以看出,此地最先成立是军事意义居多的,此后也一直如此。
因为江油西北部,是为武都阴平二郡,靠近诸葛亮巩固益州本土的前线,而江油的东北部是为川中重镇剑阁,江油的东南部,是为益州第二门户梓潼郡,也就是当年刘备为了奖励霍峻而专门化设的一个军事级别的重镇。
江油背靠蜀中三大郡的广汉郡,西南就是重镇绵竹,而后便是成都,所以说,江油的重要程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江油太守的担任者虽然不可确考,但是这样一个不管是对于拱卫京都还是作为北伐后方的一个重要基地,担任者都不应该是藉藉无名之辈,庸碌无为之徒,所以,哪怕蜀汉延熙后期朝堂乌烟瘴气,但好在陈祗、诸葛瞻也还算能够镇住场子,所以马邈能够出任江油太守,也应该有两下子。
马邈,史料中记载相当之不详细,不详细到了连个生卒年都不知道,甚至说一个蜀汉的大臣,其主要事迹竟然记载在了《三国志 魏书》里面!
对于马邈的来历,历来有人猜测,他是否和马超马岱有关系,甚至说今天打开百度,连马邈的籍贯地,都被改成了扶风郡人士,因为马超马岱的老家就在那里,更有人认为,马邈是马岱的孙子,毕竟马超临去世前曾对刘备说,老马家就剩马岱一个人了。
但是这也仅仅只是个猜测,毕竟证据不足,因为也有证据表明,马岱后人可能西迁至中亚一带了,所以,直接表明马邈与马岱有关系,的确有些唐突。
另外,蜀汉朝堂马氏一族不单单有马超马岱,还有着马良、马谡一支,所以,马邈若是真的有着官场背景,也很有可能与马良、马岱有着关系。
但总之,这些都无实际证据,有待进一步的考究方可得知,就这样,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3年)十月,考验马邈的时刻到了。
同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总计十八万余人大举伐蜀,汉中顷刻丢失,一时间川中门户洞开,为了进一步挽救危局,当时在沓中与邓艾、诸葛绪缠斗的蜀汉大将军姜维立刻留下赵云之子赵广率军断后,而自己亲率数万蜀汉主力大军,东出剑阁,与廖化等人汇合,共同防守。
此时,邓艾与钟会都为了进一步抢占灭蜀的功劳,也为了灭蜀战争的最终取胜,各自使出了自己的招数。
在《三国志 魏书 钟会传》中记载了钟会的军事部署,那就是一方面他自率大军在剑阁继续攻打,牵制蜀汉姜维等主力军,而另一方面听闻邓艾已经从阴平偷渡,直奔江油而去,钟会立刻派遣将军田章等直接从剑阁西部出发,直奔江油而去。
钟会的目的很简单,他不单纯的是要配合邓艾,更是为了防止邓艾独自包揽灭蜀之战的所有金牌,而此时,马邈的表现机会到了。
得知前方危急的马邈一刻也没有松懈,在得知大将军姜维兵临剑阁后,更是严阵以待,此刻马邈在江油的防守兵力虽然不可确考,但是却能够直接动用起三校的兵力,所谓的一校,是为一千人,而三校也就是三千人。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三千人,也许就是江油的最大兵力部属了,马邈的计划是这样的,那就是趁着田章的军队还没有到来之前,先行设伏,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那样一来,既能遏制魏军的锋芒,又能够鼓舞自己一方的士气。
可是,马邈虽然计划不错,但是自身的临阵指挥才能,似乎真的是有着不足,因为蜀军的设伏,竟然被远道百里而来的田章所部击败!
这样一来,江油守军遭到了相当的损伤,就在此时,邓艾的大军也是来到了这里,此时的江油战不可守,退无可去,因为邓艾所部前军便是一万多人,田章所部虽然数目不可确知,但是能一举击溃蜀军三千伏兵,想来至少也要有着数千人。
而此时,不管是成都方向还是剑阁方向,或者说蜀汉右大将军阎宇的江州方向,首先是派不出强有力的援军,其次是兵力本就不足的他们,更是无法分兵救援。
所以,此时的江油,算是陷入了绝境,马邈最终没有自刎殉国的魄力,选择了投降,虽属无奈,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其没有杀身成仁,而历来受人非议。
但是于蜀汉来说,刘禅都投降了,就不能苛责一个江油太守了,只是,与姜维、诸葛瞻等人相比,马邈的表现,也的确是稍显不足,可是,一个小小的太守与大将军、卫将军平日里所担职责的不同,也使得他们面对危局时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这一点来说,马邈也算是尽力了,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观点
把蜀汉灭亡的大锅盖在江油关守将马邈头上是不太公平的,熟读罗贯中《三国演义》都非常痛恨马邈的投降。在书中,马邈听闻邓艾了后,惊闻天人就立即投降,甚至连他的夫人都不如,这个描述完全摸黑了马邈的功劳,千古奇冤,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一探究竟,还原马邈历史真相吧。
第一,马邈防守。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马邈不战而降,看到邓艾来了就开门投降,这个说法确实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在邓艾等人和姜维在沓中鏖战的时候,马邈已经得到前线战报,已经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已经做了详尽的防守准备。在距离江油关前线,他埋伏了至少三校的兵力,打算以逸待劳,给对方疲惫之师打一个埋伏,一旦得逞,虽说不能够全歼对方,至少可以击溃来犯的邓艾吧。
根据蜀汉时期的兵力部署,江油关的守军也就是三千多人,而马邈在距离江油关不远的地方就埋伏了三千人,可谓下了极大的本钱,孤注一掷。马邈的赌博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邓艾率领疲惫之师过七百里无人的阴平道,到达江油关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再遭遇伏击,全军覆没也是很有可能的,扭转乾坤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马邈的冒险也是值得。
第二,马邈失算。
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马邈的预料,埋伏的人马没有等来邓艾的疲惫之师,却等来了田章的生力军。根据钟会和邓艾先前的约定,邓艾走阴平小道,而钟会则派先锋部队出剑阁以西去接应邓艾。钟会派田章率领先锋部队出剑阁以西,也就是绕过剑阁关口,从侧面翻山直接到江油关,在距离那里不到一百里的地方发现了马邈的伏兵。
久未经过战争的马邈部队如何是先锋田章先锋部队的对手?即使处于埋伏状态,马邈也无法击败锐气正盛的田章部队,此战后,马邈应该是仓皇败退江油关。而田章在此刚好遇到了邓艾,两支部队在这个地方汇合,而邓艾则让田章作为先锋进攻江油关,这点在《三国志》钟会传中有详细记载: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第三,马邈投降。
被田章击败的马邈很快退回江油关,而田章也很快就尾随而来,没有给马邈喘息的机会,两支汇合的部队导致马邈和邓艾在兵力上相差悬殊,在士气上也是天壤之别。如果在先前,江油关还抱有击败对方的侥幸心理,那么经过这次偷袭之战后,士气低落,完全丧失了信心,剩下的残兵败将已经完全没有斗志,而前线姜维处也没有任何救援的消息,走投无路的马邈选择投降了。
诸葛瞻也是在江油关失守后不久,率领大军到绵竹回击邓艾,由此可见这个消息应该是来自前方江油关失守后才做如此安排,因此不能说江油马邈没有什么动作就投降了,至少应该是在给后方报信之后才投降的,他做了一个守将应该做的事情吧。
总而言之,江油关守将马邈并没有不战而降,而是做了英勇的抵抗,最终失败,只是很遗憾他的努力在大趋势面前犹如螳臂当车,无济于事。在实力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投降,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26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刘辛苦创建的蜀国灭亡了。这场战役赢得有点令人费解,如果蜀国团结一点,未必会输。不过,此役却捧红了一个人,将一个人打下神坛,有一个人就比较惨,被世人骂了1千多年。
捧红的是魏国名将邓艾
他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总的来说,很有战略眼光,喜欢屯田。
公元255年,姜维趁着司马师去世,偷袭陇右地区。魏军西线将领由于战斗经验不足,贸然出战,被姜维狠狠地揍了一顿,损失惨重。
司马昭听闻后,火速派邓艾出任安西将军,去对抗蜀军。从此,邓艾与姜维便成了关中战场的一对老冤家。
公元263年,司马昭终于决定要大干一场,计划先灭蜀后吞吴。
魏军至少出动了17万人马,而姜维这边才5万人左右,然后宦官黄皓还将这事儿留中了。姜维没办法,被迫退守剑阁,同时汉中两座城池也坚壁固守。
剑阁易守难攻,钟会人多也没用,眼瞅着粮草供应不济,打算撤退走人。这时,邓艾却表示强烈反对,他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这次不打败死对头姜维,这辈子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于是,邓艾提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方案,就是从阴平出发,翻过摩天岭,抵达德阳亭,攻击目标涪县。话说涪县离剑阁大约100里,距成都300多里,如果姜维出兵相救,那么,剑阁防守空虚了,钟会便可趁机发起猛攻;如果不救,那邓艾就率领大军直捣成都。
钟会虽认为邓艾这个方案有点天方夜谭,不过,攻打蜀国这个计划是他和司马昭提议的,当初魏国上下可是一致反对,如果就这样无功而返,回去也不好交代。那就试试吧,于是,钟会派部将田章带着万把人前去支援邓艾,自己就在剑阁关外等消息。
当时,邓艾驻扎在阴平那里,田章在剑阁附近,两地相隔200里。邓艾想到10几万大军搁汉中耗着,节省时间便是节省粮草。因此,他便通知田章不用来阴平碰头了,还是分头行动,在目的地会师吧。
被冤枉了1千多年的马邈
话说巴蜀与汉中、阴平中间横亘着一座大巴山,其中西面的那部分就是摩天岭。当年,老刘攻下汉中后,武都和阴平两郡还在老曹手里,为了防止魏军从那里南下,特意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军事要塞—江油关。
事实上,除了邓艾这么敬业的将领外,没有其他魏军试图走这条天路,因此,那里一向比较清静。
尽管如此,小刘还是很听爸爸的话,在那里安排了1位太守和3千多士卒。这位太守就是那位被后人编排了1千多年的蜀臣——马邈。
说起来,马邈来头也不小,他的爷爷就是马超的弟弟马岱,还记得马超去世前拉着老刘的手哀求,我只有这么一个弟弟,一定要善待他。老刘很厚道,厚待马岱,马邈因此也赚到了这份好差事,清闲但工资一分不少。
那么,马邈究竟是不是如传说中的那样不战而降呢?那倒也没有。
阴平到江油关大约700多里,而剑阁到那里大概100多里,因此,田章便率先来到了江油关附近。
马邈得知魏军正在大举进攻蜀国,因此比平时多留了个心眼。当斥候发现前方出现魏军身影时,马邈认为魏军翻了那么长时间的山,必定是精疲力尽,于是便放弃了坚壁清野,而是安排3校士卒埋伏在必经之路。
不过,马邈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双方士兵的战斗力。江油关的驻兵常年不打仗,哪里是身经百战的魏军的对手?一番打斗后,江油蜀军惨败。田章便乘胜追击,进攻江油关。马邈此时已无兵力抵御魏军,只能开城投降。不久,邓艾便带着大军从马阁山上滚下来,经江油关,攻占涪县,与诸葛瞻会战绵竹。
两道防线失守,刘禅开城投降
马邈为蜀国五虎将马超之侄孙,不懂得据险坚守,丢掉了重要关隘江油关。而诸葛瞻也不懂得这个道理,出城与邓艾大军死战,全军覆没。个个都这样,小刘心灰意冷,便干脆派老张的儿子张绍投降了。邓艾呢,因此一战成名。
可惜啊,两个名将之后徒有虚名,倒是成全了邓艾,你怎么看?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江油关守将马邈在看到邓艾从天而降,未做抵抗就献关投降了,其妻子骂马邈不忠不义,自杀身亡,邓艾感其贤,厚葬之。这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内容,罗贯中先生把蜀汉灭亡的源头直指江油太守马邈,如不投降,等待诸葛瞻援军,邓艾疲惫之师可能没那么快顺利过关。
说完《三国演义》 我们来说下陈寿先生《三国志》里的记载,《三国志·钟会传》 记载:“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可见,攻打江油的过程中,确实遭到了蜀军的抵抗。“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从这里可以看出马邈做了抵挡,派了三校伏兵(汉时编制,一校为1000人),可不敌田章,随后马邈降了。
《三国志》记载的比较中肯,马邈深知不敌邓艾,加上后续钟会派田章增援邓艾,马邈守军估计就五千左右,派出伏兵被破,只能投降。就算不投降,后面钟会大军沿着邓艾路线也会源源不断补充过来,马邈还是守不住。但并非是不战而降,蜀汉的灭亡,不是马邈一个人能决定的,我们也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件事情。
其他网友观点
江油关守将马邈最终是投降邓艾了,但不是不战而降,而是伏击失败后投降的。
在《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中,马邈是不战而降的。
据《三国演义》一百七十回记载,邓艾偷渡阴平,而江油关守将马邈未做准备,每日饮酒作乐。他的妻子李氏劝他应该抓紧备战,以防不测。但马邈却说,对抗曹魏大军自有大将军姜维,与我何干?
话音刚落,只见家人慌忙禀报说邓艾率领两千人兵临城下。由于马邈一点备战都没做,所以慌忙出城投降邓艾,并说自己早有归顺之意。邓艾大喜,便以马邈为向导官,由他带路进攻诸葛瞻驻守的绵竹。
马邈的妻子李氏知道后悲愤不已,自缢身亡。邓艾将其厚葬。
其后,罗贯中还用“可怜巴蜀多名将,不 及江油李氏贤”的诗句来讽刺马邈。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深远,所以马邈不战而降的负面形象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到民国时期,在川剧《江油关》和京剧《蜀亡鉴》中,马邈再次被塑造成不战而降的形象。《江油关》创作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而《蜀亡鉴》创作时正值抗战时期,所以马邈便被赋予了更多时代特色,定性为汉奸卖国贼,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被人人痛骂。
所以在艺术作品中的马邈,是不战而降,卖主求荣之辈,是彻彻底底的反面人物。
不过在正史中,马邈并不是不战而降。
据《邓艾传》记载“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这短短几个字证明马邈最终投降了邓艾,不过在投降之前还写到先登至江油,这就揭示出马邈并不是不战而降,而是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先登就是先头部队、精锐部队的意思。在《三国志》中,凡是提到先登之处,必定有一场恶战。
如李通“通为先登,大破(张)绣军”;许褚“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典韦“每战斗,常先登陷阵”;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可见邓艾在江油必定经历了一场恶战,而与之对抗的正是江油太守马邈。
那么这场战斗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虽然《邓艾传》中没有提到,但《钟会传》却有这样一条记载:“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从中可知,钟会得知邓艾偷渡阴平后,便派部将田章跟进,从剑阁以西出兵江油,他在行军距江油百里之地时遭遇了蜀汉伏兵,这支伏兵共有三校的兵力。最终田章击破了这支伏兵,并遵邓艾之命,先登长驱直入。这便与《邓艾传》的记载相吻合了。
那么这支伏兵是谁埋伏的?很明显,是江油太守马邈。而这支伏兵有“三校”,按蜀汉兵制,一校兵马人数为一千,马邈在城外埋伏三千人之众,足见其是做了一番准备的,他想利用地形优势,将来犯之敌歼灭于江油郊外。
不过事与愿违,马邈的三千伏兵却被田章所击溃,而这些兵马是江油的主力。伏兵溃散,马邈的江油只剩空城一座。邓艾得知田章在郊外击破蜀汉伏兵后,便命其一鼓作气先登至江油。
面对来势汹汹的田章所部,马邈已经无回天之力。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殉国或投降。最终马邈没有选择以身殉国,而是投降邓艾。也正是这个举动,致使他被后人唾骂。
其实蜀汉灭亡时,自有殉国的将领,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但投降曹魏的也不在少数,如拥兵据守剑阁关的姜维等人。
其他网友观点
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
沿途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亡。
将士们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辛辛苦苦逼近目的地时,迎来了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江油关
江油关,天险自成。
其地群山环绕,涪水中流。关口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
敌人只要凭戍而守,邓艾军气喘吁吁,饥肠辘辘走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急攻不能取胜,久持又粮草紧张,将有覆灭的危险。
然而,当邓艾遇到兄弟部队时,他已知道:事已成!
协同作战
邓艾偷渡阴平,并非个人“单干”。
他原本希望与诸葛绪一起行动,但诸葛绪未听从,与钟会部会合。
邓艾出发前,已经将其计划汇报了司马昭控制的朝廷。
因此,邓艾的行动,是可以得到协同的。
钟会,当时被姜维阻击于剑阁,无法前进。
剑阁以西,皆是群山,钟会大军无法行动。
大部队无法行动,但精锐小部队还是可以运动的。
一支精锐小部队自带干粮,翻山越岭,是可以通行的。
这支精锐小部队规模小,不可能单独承担攻破江油的任务,但接应邓艾军还是可以的。
因此,钟会已经派出田章率精锐行动,前去接应邓艾。
田章军迅速行动,“未出百里,已破蜀伏兵三校”,顺利接应邓艾军。
邓艾遂以田章为先登,率军进攻江油。(《三国志.钟会传》)
马邈之降
“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江油麻溜为何投降了?
前文提到,田章翻山越岭过来时,“已破蜀伏兵三校”。
《三国职官表》记载:千人督校尉。
一校人马,当在1000人左右。
破蜀伏兵三校,就是先后击破蜀军3000人左右。
江油,原为219年时所设立的戍,自诸葛亮收复武都、阴平后,此处更非前线。
因此,该地驻军兵力既不多(3000已是难以承受的损失),且战斗力与精兵为主的邓艾、田章军完全不能比。
马邈所能依靠的,无非是山河之险,尤其是山险。
然而,此时的先登田章,正是此前破其伏兵三校的将领。
能破伏兵,说明田章对周边地形已经摸清楚了!否则,只可能背打伏击,还怎么伏击别人呢?
论兵不能敌,论山险,则敌人原本就擅长翻山越岭且已经熟悉地形。
还有悬念吗?
要知道,不久后,诸葛瞻几万大军据绵竹,也抵挡不住邓艾,马邈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以对蜀汉的忠义论,马邈投降有失气节。
但以形势论,即便马邈不投降,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锅”该谁来背?
219年,刘备在江油关建此戍。
可见:刘备集团对曹操及曹魏势力自摩天岭而来的可能性是有所准备的。
不过,自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收复武都、阴平后,蜀汉的战线前移,江油已不处前线。
因此,江油等相关地区防务地位下降是正常的。
对蜀汉来说,只要北面的阴平桥头能够守住,江油是没有任何危险的。
魏伐蜀之处,姜维对形势看得很准。
他上书朝廷,要求调廖化加强阴平桥头,张翼加强阳安关。
可惜,黄皓相信鬼巫的话,认为敌人终不会来,启禀后主将这一请求扣住。
因此,阴平桥头被魏军所掌握,阳安关失守。
尽管姜维灵活机动,抵达剑阁,暂时堵住了汉中失守的口子,但仓促之间,姜维对阴平方向尚来不及进行调整。
因此,邓艾以避实击虚之法,偷渡阴平。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电话、电报的古代,钟会派田章支援邓艾,显然不是钟会突然做出的决定,而是魏军各方在行动前已经达成了志在必得的作战构想!
一边是司马昭、钟会、邓艾处心积虑的联合行动,一边是后主、黄皓、姜维的混乱。
高层混乱引发的篓子,区区江油守将如何能”摆平“呢?
悬殊之下,能守得住,是天才。
守不住,能尽忠,是英雄。
马邈,进行了必要的抵抗。
但他既不是天才,也不是英雄,仅此而已。
邓艾偷渡阴平,可能是最被低估的军事行动。
许多朋友只将邓艾看成一个侥幸赌胜的赌徒,认为如果马邈不投降,诸葛瞻坚守不出,或者后主不投降,邓艾都会瞬间变成灰。
但细看下来,邓艾等人对每一步危险都已有了准备!
邓艾的冒险,是建立在全面思考基础上的,是艺高人胆大。
马邈不是对手,做出抵抗后,投降了。
于对蜀汉的忠义论,他未能杀身成仁,不好。
但形势论,邓艾成功、蜀汉灭亡的锅,不可能让一个区区的江油守将来背。
其他网友观点
江油关,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其西北有凤翅山和鹰嘴岩相傍,中有涪江流淌而过。城关建在高山,入关处山高水急,历来被人称之为明月关和江油戌。而且,在江油关的东南角有夫子岩和箭杆岭,高不可攀。可以说,江油关是七百里阴平古道的南端,也是通往凉州的咽喉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时候,其曾在阴平要塞摩天岭刀背梁一带设置关卡,内置一千兵卒,用以镇守咽喉要道,成为江油关前方的第一道防线。但可惜的是,随着诸葛亮去世,再加上后来宦官黄皓受宠,便劝言刘禅把这里的士卒调离,从而使得这里的关卡成为了荒废之地。
没有了第一道防线,马邈要镇守江油关,唯有靠江油关险要的地势,以及城中的三校兵马。按照汉制,所谓一校为一千兵。所以三校,也就三千兵卒,在这样的偏僻却险要之地,蜀汉能够内置三千兵马,也算得上是人数不少了。
但可惜的是,这三千兵卒虽多,但是整体战斗力却不强。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时,还会加大对士卒的操练。但是,随着诸葛亮的病逝,再加上朝廷对江油关的不重视,使得这里俨然成为了“鸡肋”。同时,马邈虽然出身于军人世家,先祖曾是伏波将军马援,但是到了马邈这一代时,马邈却不走武官路线,而是走文官一道。
所以,在朝廷不重视,而马邈又不擅长练兵的情况下,江油关士卒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在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以及诸葛绪等三路大军征讨蜀汉。因蜀汉退守汉、乐二城,使得曹魏大军能够直达阳安口,而后攻破安城。沓中的姜维闻讯后,不得不带兵回守剑阁,和钟会大军对峙。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邓艾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向南进军,在离剑阁两百多里后,从小道开凿山路,修栈架桥,越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古道。同一时间,在邓艾走阴平古道的时候,钟会也派遣部将田章绕过剑阁的姜维,向西挺进。
这时,江油关的马邈收到姜维送来的急件,说钟会兵马将要来袭江油,望马邈做好阻击的准备。而马邈收到姜维的手令后,立即派遣副将带着三校兵马往江油关东北的蒿溪山设伏。九月底,田章率领魏军来到蒿溪山。两军相遇,骁勇善战的魏军对战久乏操练的蜀军时,宛如狼入羊群,蜀军最后被击溃。
江油关的守城兵马,最多也只有三校,在蒿溪山一带被魏军击溃之后,马邈在江油关根本无法再组织兵马抵抗魏军。而且,除了田章所部的魏军,还有从摩天岭而下的邓艾一军。再两军合围之下,马邈只能投降。
所以说,马邈对于远道而来的魏军,他实际上是有过抵抗的。但可惜的是,蜀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及魏军,而且为了避免江油关的百姓遭受屠戮,在孤立无援之下,马邈只好向邓艾投降了。
其他网友观点
刚刚查阅了一下资料。借他人的查阅记录,谈谈这件事。
马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太守,因为投降,遭受了千古骂名,甚至堪称是蜀国灭亡的第一责任人。
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始作俑者就是罗贯中。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对蜀汉的喜爱是非常强烈的。本来嘛,刘备是汉家正统。所以蜀汉灭亡就怪罪于天意和小人。
因为天意,邓艾偷渡阴平小路居然成功。因为小人,蒋舒和马邈投降献城。姜维再这么努力也阻挡不了蜀汉灭亡。
再说说黄吉安大师。他是川剧创作人。他就是创作江油关这一经典剧集。反派马邈被斩首,夫人被祭奠。对于删改历史。黄大师则声称恨这个叛徒小人,这样的家伙必须死。
不过呢,这样的剧集对当时抗日时期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促进了各个民族抗日的决心。
程砚秋大师把江油关改编为蜀亡鉴,并亲自演李夫人来羞辱马邈。
李夫人的形象更加高大上,而马邈直接被骂惨。
三国志记载马邈不是不战而降,而钟会传记载他们在江油关中了蜀军埋伏。邓艾传记载马邈投降。
可以说,马邈还是派兵埋伏,抵抗一下,无奈自己兵少,抵挡不了魏国大军。先败于钟会,后来不得不投降邓艾。
可以说,马邈的投降真的是逼不得已。再险峻的关口,没有军士齐心,没有经济条件,都注定了失败。马邈也是没有办法。
蜀国灭亡的大帽子扣在马邈身上。也是欺负这个小人物吧。马邈唯一说的出来的身份就是祖上是马超。
马邈的悲剧也令人心痛。艺术往往毁了真相。
其他网友观点
魏景元四年(263)秋,在蜀汉姜维多次袭扰西部边境的情况下,魏廷终于改变策略,下令大举伐蜀。
在魏灭蜀之战中,蜀汉众将领顽强抵抗直至战死,当然也不乏有投降之人。
其中最被人诟病的就是马邈的投降,因为他的投降致使关隘丢失,给了邓艾长驱直入的机会。之后的邓艾穿插进了益州腹地,全歼了诸葛瞻部,最终逼得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看来马邈的投降确实是致命伤。
我们不用看得太远,因为蜀魏两国实力差距实在太大,所以从长远来看,蜀国是迟早会被消灭的(至少从排面上是看不到蜀汉有翻盘的希望的)。但是,单从这一场战局来看,没有马邈的投降,没有江油关的丢失,魏军就不会有长驱直入的机会。而魏军主力也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之外,无法突破。蜀汉在这一波或许会避免灭国之灾。
做为蜀汉的粉丝,确实应该好好的喷一喷马邈这种不战而降的人。
当然了,马邈的不战而降只存在于演义小说之中。
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魏蜀一番交战之后,姜维退守险关剑阁,钟会久攻不克。于是邓艾就建议分兵从阴平小道直入益州腹地。
魏景元四年(263)十月,邓艾开始了深入计划。
邓艾本想让诸葛绪和自己一同前往,但诸葛绪觉得自己只是奉命阻截姜维,并没有朝廷让其西进的命令,所以拒绝了邓艾的请求。反而是钟会那边派出了部将田章策应邓艾。
当时邓艾的路线是从阴平经德阳亭,在到江油、左瞻道,最后抵达绵竹。
马邈就是邓艾军必经之路上的江油守将。
马邈在江油外围百里之处设置了伏击区,企图大一波伏击。不料没等来邓艾,却先遭遇了钟会的部将田章。最终,马邈设伏的三千余人被全歼。
一般关隘据点的守兵配置大都只有数千人而已,而马邈第一波就损失三千余人,已无力再进行下一波防御了,更何况此时的田章和邓艾已经合军,蜀汉主力又被牵制在剑阁而无法来援。
最后,马邈在弹尽、援绝、人亡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投降。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