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娄山中学初一(5)班学生陈乐轩和小伙伴们上了一堂特别有意思的语文课。“师生相聚云端,不仅能听到各校老师授课,还能与其他同学互相探讨!”这堂特别的语文课,令陈乐轩意犹未尽。
如何将冰冷的技术,用于温暖的课堂,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激情?上海是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力争到2023年,将建设成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如何让教育数字化转型,真正发生在课堂上?作为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之一,长宁区的娄山中学以一堂四地四校的“云栖课堂”,探索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这堂40分钟的语文课,四位老师究竟怎样展开?
【打通时空壁垒,四地老师同上一堂课】
“我在上海长宁,我是语文老师吴菀薇。”“我在浙江宁波,我是语文老师俞佳宁。”“我在云南红河,我是语文老师唐庆欢。”“我在新疆克拉玛依,我是语文老师胡丹。”……伴随着独特的开场白,上海市娄山中学、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初级中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第一中学的四位语文老师和初一学生们“亮相”在教室前的大屏幕上,开启了这堂特别的语文课。
“第一次和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老师、同学一起上课,特别有意思!”初一(5)班学生徐小迪说。跟着郑振铎笔下一家人养猫的故事,云南的唐老师让各地学生以第一人称,分别介绍三只猫的故事;随后,新疆的胡老师采用“今日调查”的形式,请同学们为“第三只猫”做辩护,还原真相;最后,跟着宁波的俞老师、上海的吴老师,学生进行主旨理解,不断深入开掘文本内涵。学生在电子课本上用不同颜色分类划出,一起去发现、挖掘原本容易被忽视的文本深邃之处。大屏幕上呈现出学生个人化的内在思考,将传统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变得可视化、可交流。学生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学习小组,互相参考、借鉴,激发思考。
短短40分钟的语文课上,四位老师无缝衔接,不断启发学生。信息技术打通了时空壁垒,学生沉浸课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对学生而言,这堂课既新鲜,又充满挑战,学生对大屏幕呈现的其他学校的同学感到十分好奇,踊跃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徐小迪说,这堂课形式丰富,小伙伴的思维碰撞,让自己了解了更多同学的想法,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视野更开阔了。
授课过程中,老师形成了一个跨越地域的教学共同体。当一位老师主讲时,另三位老师便是“助教”,在课堂上以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更好地观察、指导学生。
【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激发课堂活力】
如何跨越时空,构建智慧学习场景?这堂四地四校联动的语文课,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之所以选择《猫》这一课,因为猫是孩子们都熟悉、常见的小动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着共同的认知和情感基础。”娄山中学语文老师吴菀薇说,四位老师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中,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结合信息技术发挥各自的教学特长和优势,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由猫及人,由内容梳理到语言品味、主旨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校长朱锋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新的课堂方式,通过课上的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形成课堂的有效融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中,四位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活跃度,还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可以继续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在校内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之下,怎样创建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云端课堂,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新形式、有效新模式,在校内提质增效?
在娄山中学教学楼五楼最新打造的“数字化共享空间”,通过裸眼3D大屏幕,即可“透视”心脏的解剖结构,学生的拓展课也可搬到这里上;在新闻录播室里,学生可以体验当主播;二楼的“AI体育与健康融合创新空间”,在课余时间,学生可自主完成视力健康筛查。在智能体育健康评价中,给予学生“健康智能一站式”管理。全校34间教室都配备了录播设备,在娄山教育集团三所成员学校内,也可实现教学共享、教研共享。
在娄山中学校长钟杨看来,打破现有的教室空间,让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的重构、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建设,打造校园里无边界、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助力个性化学习,构建提高学习效能的智慧学习空间。
“线下实体小课堂,云上虚拟大课堂,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打破壁垒,促进优质教育、特色资源共享,用技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数字化赋能教育,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活力教育。”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说。
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教育新闻网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