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语言增加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 可乐与爸爸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可乐和爸爸

我是一名医生。因为我的职业敏感,在可乐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他和普通孩子不一样:不看人,不说话,自己玩。我咨询了一些医学生,他们推荐我去北京参观。那时候可乐才1岁8个月,基本没有语言。只是玩车,把车排成一条直线;喜欢看广告和漫画;人们不积极交流和玩耍。医生没有给出明确的诊断,但因为他的表现太明显,基本上肯定了他是自闭症儿童。

因为心理预期,我在短时间内接受了这个结果。唯一让我觉得幸运的是孩子还小,我还有这种早发现早干预的意识。和很多新家长一样,一方面开始自学自闭症康复知识,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反复找机构的过程。从老家到北京,再到天津,为了孩子的介入,我去散步,离开了家乡。从2019年5月到现在,两年半过去了,我和可乐都成长了。

我们去年12月来到天津。今年5月到8月,很明显,可乐每个月的变化都很大。目前,主动式语言一天有一两百句,与前一天的20句大不相同,也可以有几轮日常对话。

也在经验中心自闭症-自闭症-自闭症机构-也在经验中心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干预经验,包括如何利用好机构资源帮助孩子进步。希望你不要做一个“躺平”的家长。毕竟,孩子的发展与我们自身的幸福息息相关。

口服|可乐爸爸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家长:你要做一个“工具人”

我经常想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看起来那么“佛系”,对人没有兴趣。这应该是动机的问题。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外界的人就是对象。如何把物体的状态变成人的状态,和人交流?首先就需要他对你表现出好奇心,有跟你沟通的动机。

可乐和我一直形影不离,目的就是让他把我当成“工具”。一开始他自己几乎什么都不做,要求我参与吃饭穿衣出门。时间长了,我就会和他融为一体。没有我他什么都做不了。

一旦形影不离,我就会给他任务做,或者设置障碍给他创造学习机会。后来他会说话了,会通过言语叫我:“爸爸,我要这个……”你可能会想,孩子怎么能照顾好自己,自己站起来呢?事实上,这些辅助阶段需要逐渐去除。

去年五月,在全力协助下,我教可乐穿衣,然后开始一步步撤回协助。除去的第一步是给他带衣服。他面临的问题是他不知道他的衣服在哪里。于是,我先指导他和我一起找衣服,其他流程还是由我辅助。当他习惯了找衣服,他就去掉下一个环节,辅助剩下的流程,等等.

中间需要很长时间,从完全援助、半独立到完全独立,平均间隔两个月左右。别担心,每次救助退出的比例要精准控制,大方向不要变,每次变化10%左右,最多20%。

成为了孩子的“工具”也就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与孩子的联结,下一步就是让他觉得跟你玩起来很有趣.我特别喜欢给孩子买玩具,也养成了很多玩的方式。玩的出发点,首先是按照他的方式加入他的玩法,然后稍微改变玩法和游戏的某个方面。起初,这种变化几乎是看不见的,他可以接受;渐渐地,变化逐渐增大,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我引导,引导孩子边玩边学。

10月初,我和几个家长借用天津in的场地做了一个小活动室,下课后带孩子做大操大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玩很多游戏,和孩子一起玩,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具体怎么玩,我的经验是这四个字——抱、啃、摇、挠。“啃”就是用嘴啃他的身体;“挠”就是挠痒痒。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我们大多数孩子喜欢非常简单的游戏。例如,一个兄弟需要积木来盖房子。我请他喝可乐。十几个回合下来,他并不觉得累,也不觉得开心。在大多数游戏中,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任务都是比较难的,游戏也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变成困难游戏。

定要慢,多观察孩子。

孩子玩的兴趣撩起来了,就要增加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自从开始干预以后,刨去上课、吃饭时间,除了刮风下雨,其他时间我天天带他出去逛。超市、商场,各种户外活动,每天在外面的时长有2~3个小时,晚上10:30左右才回家,目的就是增加他对事物的认知。

前两天天津下雪,我就琢磨着带他出去怎么玩,能教哪些目标?摸摸雪,感受它的状态从固体变成液体;还可以打雪仗、在雪地摆造型;能力好的孩子可以玩追逐游戏……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老先生这句教育名言放在咱们自闭症孩子身上也适用。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从可乐确诊到现在,我也换过好几家机构,在选择机构方面也有了一些心得。首先,干预方法要以ABA原理为基础。实在是因为ABA太好用了,我自己是受益者,现在也越用越熟练。以前做项目还提前写点东西,分解下步骤,现在就在心里安排好去执行。带可乐时,我一般就席地而坐或者在床上教,每次教几分钟就休息,边学边玩。我感觉,抓住、提高孩子的动机和兴趣最重要。

第二,从初级老师、高级老师到督导老师,机构老师的水平要有阶梯变化。选择ALSO·IN就是因为老师梯度比较完善,既有初级老师、高级老师,也有督导。上课中孩子的状态难免有时好、有时坏,老师会把孩子的变化情况会反映给高级老师,高级老师再反映给督导,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有了ABA原理和精良的师资做定海神针,下一步就是家长如何巧妙地撬动机构资源为我所用了。

1. 利用IEP会议充分沟通,集中火力攻克干预重点

在IN快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每季度会开一次IEP会议。第一次是在给可乐进行入园评估后,我和IN督导BCBA朱颖老师聊干预的方向:以提高个人能力为主,侧重语言表达方面。所以,我们达成一致,将大运动、精细及自理等项目压缩,由我在家带着可乐大量进行练习。

每天我和个训老师都沟通可乐的学习状态,老师说课堂上可乐学会东西和存在的问题,我在家里以玩耍的方式和他巩固老师课堂上的知识。前三个月没有明显的进步,感觉在打基础。

第二次IEP会议的时候,督导朱颖老师计划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这跟我的计划不谋而合。当时可乐已经学会了常用的形容词、介词,我想让他在日常对话中更自然地把学到的词语用起来,而不是让人一听觉得很书面。比如,可乐学会了长短高矮胖瘦弯的直的这些简单的形容词,我就建议老师能不能在教学中加入“不,太,非常,很”等一些程度副词,让他说话更灵活。还建议增加了一些常用的形容词,如漂亮、勇敢、坚强、帅气、可爱。这三个月,可乐的语言有了明显的变化,表达丰富起来了。

第三次IEP会议,朱颖老师诚恳地指出如果将来想让可乐进入融合的环境,要开始减少平时我主张的散漫的“玩中学”的时间了,要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业能力。比如可乐社交能力已经提升了,但是数学方面的点数还不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交。我们达成了一致,教学就更加有的放矢,课堂与家里都围绕计划展开,可乐的变化就很明显了,语言逻辑和表达上了一个大台阶。

2. 分析数据,让能力曲线自己说话

辗转了几个机构后,对于孩子每天上课的反馈,不得不说IN的无纸化记录是比较高效的。一般来说,老师也只能在下课后和家长有10分钟的交流时间,包括孩子今天的课题,孩子的课堂表现,家长怎样在课下进行能力泛化…….听完都能记住都不容易。

IN比较周到的是当天的反馈会推送到手机上,尤其是双周报,10天时间形成一条能力曲线,孩子近两周表现如何一目了然。

有时进步有时退步,比如本身能力不错,没怎么干预过,一开始进步必然明显;或者孩子刚入园有些不配合,老师会设置相对简单的课题,这时候看见曲线也是上升的。而当某个课题进行了一段时间,需要提升难度的时候,或许曲线就会变得平缓甚至是往下走。曲线上下反复很正常,关键是家长和老师得弄明白为什么会往上或往下。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ALSO·IN加强孩子的社交、认知、语言、精细、运动和自理六大技能,也会抓住每个教学时机提升孩子的社交情绪,包括7个方面:

1.学习的配合度

2.情绪平稳

3.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

4.主动关心和亲近他人

5.对新鲜事物表示出好奇

6.与同伴很好的互动

7.尝试独立做自己的事情

大概在今年夏天,可乐的社交情绪曲线波动比较大,表现在无法识别他人是在和他开玩笑还是真的取笑他。老师就会利用每天上课前下课后与可乐玩耍的时间故意惹可乐哭鼻子,我采取不干涉的方式,让可乐自己解决。

然后回到家模拟老师与可乐互助的场景,教可乐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可乐明白什么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再和老师沟通,第二天重复场景,让可乐一遍遍地练习,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乐掌握的大多数知识技能、语言表达都是在高回合数、高频次地灌输后,让他理解,再让他在合适的场合下应用出来而获得的。平时的生活只有家和机构两点一线,只能依靠老师为我们重复创设场景。

3. 善用督导,鸟瞰孩子的干预全图

机构督导这个角色很重要,是一个机构的灵魂。但其实家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灵魂”,我们真心需要督导的指导,一般来说,督导都有BCBA或BCaBA执照,不仅专业过硬,更有丰富的经验,眼光与格局也更有高度。

我是一名医生,太明白可乐与普通孩子之间的能力差距了,从确诊那一刻起,我从来不关心他将来是不是能上学,能上多高的学,我只在于他未来能否实现生活自理,能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而督导朱颖老师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通过她的观察与评估,发现可乐是有上学的能力的。

在提升了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之后,朱颖老师希望下一步可乐的目标是进入幼儿园融合,为将来上小学打基础。这对我是一个鼓舞,或许自己之前过于悲观了,或许孩子值得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主动语言多了10倍,爸爸找到了孩子进步的加速器

时常反思,常有新知

现在,可乐4岁半了,还没有进过幼儿园,下一步,我们会去尝试半天幼儿园、半天机构的生活,如果不行,就再回机构提高能力。

对我来说,他上不上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在持续干预他,他在持续进步。只要融合能力到了,自然就能入学了。

目前可乐的问题是,跟他玩感兴趣的游戏时,他会把我当一个“人”,跟我一块玩玩,不感兴趣的话,仍然当我是个物品,而且对我更亲近些,对其他人的关注能力需要加强。

7岁前,可乐交流能力的提升不是我的主线,毕竟核心问题不好改善,我的重点是让他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好,这样他上学不愿意跟小朋友玩,也自己会玩。

每个自闭症谱系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时常反思。我基本每隔半个月就会反思一下可乐的状态,琢磨怎么改变自己,再调整孩子的计划。

上周,一个中心的小朋友办离园party准备去幼儿园,可乐充满羡慕地说:“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去啊?”他这么一说,我心里乐开了花:连羡慕这样的高级情感也有了,这小子上学有戏!

有时候,我会思考教育的意义,什么是教育,一方面是教养孩子,同时这何尝不是一场对自我的教育。

我成为了一个熟稔ABA的家长,对什么是靠谱的机构也有了清晰的认知。越来越觉得家长是干预的主力,而机构是孩子能力增长的加速器。在6岁之前,如果充分利用好机构,用“家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会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04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