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与双心疾病的治疗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与双心疾病的治疗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与双心疾病的治疗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与双心疾病的治疗

双心疾病是指患者出现与不良情绪、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大量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除了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公认危险因素外,精神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心理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体中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躯体症状为表现形式,这就是双心疾病。这里的“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心脏,一是指心理

双心疾病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1)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继发精神心理问题;(2)明确的精神心理问题合并心血管疾病;(3)单纯的精神心理问题表现为无法解释的心脏病症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以胸闷、心悸等常见心血管躯体症状就诊,同时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而经系统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或仅为与症状无关的轻度异常;(2)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成功接受介入、外科手术等有创治疗,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缺乏认识,心血管躯体症状未见缓解甚至加重,排除了手术及躯体疾病的原因,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3)罹患慢性难治性心血管或其他严重疾病,症状长期反复发作,经济压力过重,家庭、社会支持不足,身心备受折磨,生活质量差,而继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与双心疾病的治疗

双心医学模式的提出,是立足于尊重病人自身感受,注重人文关怀,身心并调,从而帮助患者达到“心身”的协调。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恰恰与这一立足点不谋而合,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不仅关注患者的心系疾病,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其独特的“形神一体”思想在双心疾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本无双心疾病的概念,但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心病和情志病常并见共存,并相互影响。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华佗更是在《青囊秘录》中提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明医杂著·医论》云:“肝为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气不畅,可致心脉痹阻;肝气郁久而化火,肝为心之母脏,其气相通,肝火引动心火,火扰心神,可见如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惊恐、狂躁、失眠等。张景岳更是提出“因病而郁”、“因郁而病”、“郁由于心”等观念与现代“双心疾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均体现了情志致病是心系疾病众多致病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心病和情志病常并见共存,并相互影响,心神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情志过极皆可伤及心神,终使脏腑功能异常。《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形与神俱”方可“尽终其天年”,对于“双心”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强调养身与调神应兼备。

双心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精神焦虑忧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闷痛、胸胁胀闷、疼痛不舒、痛处不固定,腹胀纳呆,大便不调,舌红苔薄腻,脉弦等。往往有情志不畅因素,致气机郁结、肝失疏泄,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故多数专家认为双心病病机为情志致病,发于心,而应于五脏,由于气机失常,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心神失养。治疗应该心肝同治,治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入手。《诸病源候论》曰“心气盛为神有余,心气不足善忧悲。”明确指出胸痹患者患病后心气不足,加之不能正确的认识疾病本身,因此易产生悲伤、恐惧的心理,久之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产生抑郁状态;长期抑郁状态又易致气滞、血瘀、痰结,心气推动血行无力而致血脉瘀阻而发为本病。郁有气、血、痰、火、湿之分,对于气郁型冠心病,由胸中心肺之气及宗气郁结,或他脏之气郁结累及心脏,表现为胸闷胸痛,闷甚于痛,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主;对于血郁型冠心病,气、火、痰、湿诸郁皆可导致血郁,又心主血脉,故各型冠心病均有血郁,“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治以疏肝活血、化郁宣痹为主;对于痰郁型冠心病,由于痰湿黏腻重浊,易致气滞血瘀,故痰郁一般合并气郁、血郁,治疗应豁痰宣痹、疏肝化郁。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与双心疾病的治疗

人有年龄大小,性别不同,职业差别,性格迥异,所患基础病又有所不同。故对双心疾病的治疗,应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衰、早搏以及手术治疗后的心血管疾病都有可能继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境。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心血管疾病,最终所形成的双心疾病虽都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却各有特点。如临床上遇到一些年轻高血压患者既恐惧血压高的脑中风危险,又过分考虑降压药的副作用,容易焦虑烦躁。一些女性早搏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夜间恐慌猝死,难以入眠,内心痛苦。临诊时当细分其人,详查其病,了解病人心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方向,双心同治,还要细查不同的人所患的不同心血管疾病,重视因人制宜,按病分治。

双心疾病的治疗除中西医药物合理治疗外,还需一定的心理治疗。《青囊秘箓》提到“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然双心疾病患者并非单纯的郁证,其大部分是因为存在心血管疾病后继发的心理障碍,其治疗除解除患者的心脏疾患,还需同时打消患者的心头忧虑。另外一部分患者则是因为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出现心血管疾病的躯体症状,随后出现焦虑、恐慌等精神心理压力而就诊。认知行为疗法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以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医师在诊治此类病人,必详集病史,对于存在心脏疾患的患者双心同治,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言语开导,科普教育,树立对疾病正确的认知,逐渐解除患者隐忧,并嘱陪同家属应多予其家庭关怀。对于“无病呻吟”,反复求诊的患者则用专家权威消除患者心中担忧,使患者认识到症状的来源,并嘱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适当放松,可聆听轻柔的音乐,学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有益心身的运动。中医运动疗法对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另外,双心疾病患者求医时询问较多,易惹医生心烦,为医者当平和待人,倾听病人苦楚,为其排忧解难。

总之,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双心医学强调综合治疗,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双心健康,追求心身完整,可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相关研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疏调气机是双心疾病治疗的基础。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0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