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最近小区的一位宝妈跟我聊天时说: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一直不好好听话,怎么说都没用,非得吼他打他才听话,我知道孩子不能打,但是不打不听话啊!打完我就后悔了。说着眼眶便渐渐盈满了泪水。


“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相信在许多家庭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或者立规矩时,孩子就各种不听话的,比如:


孩子不肯睡觉的问题,

不能吃很多糖、

玩具玩过之后要及时收拾、

不能看太久的电视、

饭前必须要洗手、

不能打人咬人……


如此这类问题,总是会受到熊孩子各种“不怕死”的挑战。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在还小的时候熊孩子们多半会选择和父母硬来:满地打滚、哭闹尖叫、上手打人、上嘴咬人。


在长大一些后,熊孩子们则选择使用迂回战术:找借口、找理由、撒娇、顾左言他、满口应下却不做等等。


总之,熊孩子们是放着父母的好话不听,“偏向虎山行”地把父母弄得崩溃发火儿,在被臭揍一顿后才乖乖按着家长说的话去做。


时间长了,父母难免有些疲乏,产生一种心理,说了也不听,打一顿就好了。


但是,孩子真的不打不听话?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曾和同事做过一项戏剧化的实验:


他们找了36个孩子,把他们平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实验人员让两组孩子进入了不同的房间,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电池机器人。


然后,实验人员对A组的孩子实行非严厉的威胁,告诉他们“不许玩!对B组的孩子则很温柔,同样告诉他们不要玩机器人。


这两组孩子都很听话,都没有玩机器人。


两周以后,换一个实验人员,再给孩子们提供电池机器人,不对他们进行阻止,A组的18个孩子有14个孩子会愉快地玩机器人,B组的18个孩子只有6个人在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被暴力威胁的孩子,当时不玩机器人是因为他被暴力胁迫的,不是他自己的内心想法当没有人阻止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会抓住机会好好玩。


被温柔对待的孩子,之所以开始不玩机器人,是因为启动了内部动机,是自己本身就不想去玩机器人,当没有人阻止他们时,他们还是不想玩,仍然保持第一次的态度。


所以如果家长打孩子,强迫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只会在当时起到效果,以后还是照样不听话,家长却认为是打了孩子孩子才听话,就会继续打孩子,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打孩子本身并没有用。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不被打一顿就不听话,其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是:不晓得父母的“底线”在哪里,于是就把父母的情绪崩溃当成了“底线


孩子怎么会不晓得我的底线啊?我的底线就是让他在21:00的时候上床躺好乖乖睡觉啊,可他就是不听啊!


不不不!或许你对底线有些误解——“底线不是嘴上说说就算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才算的啊!


现在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叫作"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但实际上,这是对这句话的误解,美国大法官休尼特的原话是说:"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其本意是对低效率的法庭的批判,表示迟来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


而惩罚也同样如此,惩罚如果来得太晚,那么惩罚也就失去了意义。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比如,有的父亲会对孩子说:"等妈妈回来,看她怎么收拾你。"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反而会把妈妈想象成一个大坏人。


这对孩子日后的改变,没有一点帮助。只有当错误刚刚发生不久,立刻对孩子进行惩罚,才能避免孩子犯同样的错误。


有的父母心肠比较软,虽然嘴上给孩子制定条条框框,但落实到执行,却开始偷工减料。比如,他们会跟孩子说:"不吃完饭,不准吃零食。"但是,他们又担心孩子会饿坏,于是又偷偷的给孩子准备零食。


又或者,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当父母心情好时,即便是孩子犯了错误,也不会给孩子处罚。这样前后不一致,处罚效果完全看心情,会让惩罚效果大大降低。


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得到这样的信息:爸妈也就是说说而已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用惩罚来教导孩子,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不能做",但是,孩子却并不知道,到底要怎样做才是对的,这导致孩子往往从一坑里面跳到另一个坑里面。比如,父母不允许孩子看电视,孩子就去玩手机;不允许玩手机,就去玩电脑...


所以,除了必要的惩罚以外,当孩子做对时,也要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让孩子明白"应该做什么"。比如,当孩子放下手机去看书时,父母可以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有时候,正面的鼓励比惩罚更加有效。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做事的时候,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


比如孩子因为看电视不去写作业,你不但要告诉孩子该去写作业了,还要直接走过去把电视关掉。


孩子就会发现苗头不对,赶紧去写作业,比说一箩筐的话都管用。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很有权威,说几句话孩子就会听,可是别忘了玩是孩子的天性,当他玩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不会轻易罢手,这时就要采取行动,当然这个行动不是打孩子。


有的孩子喜欢玩手机,因为手机的影响才导致他不听话,你要温柔有力语气平稳的告诉他“手机影响了你的学习,我们需要没收你的手机!然后真的把他的手机没收,让他知道家长不是说着玩的。


当你每次说到做到时,孩子就会体会到你说话的分量,而不会去碰触你的底线。


可能有家长说,采取行动孩子会反抗。


行动时态度很重要,做到温柔、坚定,孩子没有对手,“让他的风,无帆可吹”,就不会反抗。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研究发现:只要家长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要维持约定的权力,就不会和孩子发生权力之争。


好好说话不听,非得打一顿才好,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规则,这个规则一定要事先给孩子讲清楚一旦违反会有什么样的惩戒措施。


并且我们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异,比如:当你让孩子9:00睡觉时,那就让孩子九点必须躺床上,然后关掉灯,你可以陪他一起跟他讲故事,但你不能让他去看电视看到睡着,也不能因为她撒娇就放弃让她睡觉。


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只要求孩子。不然孩子会认为不公平,不愿意听我们说的。同时,给孩子定规矩时应全家协同一致,不能产生不同标准,否则孩子只会觉得规矩无用!


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底线,并且严格执行,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底线在那里,是什么!






崔永元说过:



我一向觉得,所有的人,都在两条线内游荡,一条是底线,这底线叫法律;一条是高线,高线叫道德。


所有的人都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游荡,好的人离上线比较近,差的人接近底线,最差的人逾越底线。





底线是指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并作出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不能伤及无辜,都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不可以违反的法律。


所以底线教育要及早进行,底线教育其实质上就是规则教育,而惩戒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唯一有效手段。


因为惩戒可以在孩子成长中不断纠错,让孩子意识到一旦触犯底线规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警戒会持续终生,即使是面对纷乱迷茫的境地也不会丧失。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蜗蜗家儿童成长中心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12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