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情绪的培养

三、情绪的利用

三、情绪的利用

本能原理告诉我们,把握和遵循动物大脑本能喜欢和需要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意识的核心是遵循生存进化的原则,以情感认知为基础,以理性逻辑思维为补充。

一是利用本能系统,不愿思考的本能思维方式,不讲道理,讲故事

推理是违背动物大脑的,不愿意去想本能,讲故事也是顺理成章,不愿意去想本能。教育,孩子,不要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才有未来”、“你要好好学习,才配得上父母”、“你长大了要当公务员”、“看你父母多辛苦,你一定要感恩父母”,更不要说“你要有理想”。这些都没用。孩子根本没有理性思维能力,说话也是白说。典型案例。

故事是一种情感刺激,很容易引发联想和想象,无需思考。请注意,在生活中,演讲、报告和促销都使用讲故事、举例或个人陈述。那些精心包装的不需要思考的创业故事,包括成功故事、励志讲座和报告,都利用了动物大脑不愿思考的本能。那么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这个故事不言自明。

二是利用本能系统,情绪敏感,不加思考的本能思维模式,不讲道理,讲情境

语言简洁明了,符合蜥蜴大脑不愿思考的本能。据此,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应该采用蜥蜴脑的语言风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是很自然很顺畅?如果每一个字都要理性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是很困难,甚至不那么自然顺畅?准备好的演讲稿、演讲稿、报告、演讲稿,那是理性逻辑思维的表征。为什么人们会在公共场合演讲,发表演讲,报告,发表演讲?一旦出稿,往往会因为不是本能语言而“卡壳”“结巴”。即使是书面语言也是一样,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大家都喜欢看;晦涩,不可理解,逻辑,理性,哲学,这是人们不喜欢看的。

首先,只有简单的语言是不够的。语言应该被赋予情感语境,机智、幽默、充满乐趣。有句话叫“生动传神”,符合动物的情感反应生存本能。也就是说,简单的语言和情感情境的有机融合才是人与人交流的最佳方式。

恋爱中的双方一定不要用直白的方式交流、交换、谈心。他们应该给对方制造一些“惊喜”和“乐趣”的情境,充满乐趣,回味无穷。爱,爱,爱,而不是直白,冷静,结果是“无呼”、“无感”。

人物形象生动,熟悉自然场景和场景,人们喜欢熟悉和亲近的人和事。一方面是由血缘生存原则决定的,且家族纽带紧密;另一方面是认知生存决定,熟悉的安全和不熟悉的防御。

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创造和创造一个熟悉的人物,具有情节情境、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荡的情节和丰富的联想。影视剧就是这样,让你进入电视剧的情境,情境随情境而变,有喜有悲;曝光效果是一样的。恋爱中的双方一定关系密切,在同一个城市接触很多,熟悉的人或事都有安全感。人际交往也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人与感情的有机融合,是熟人的安全,是“家乡来的亲戚朋友”。

不仅是熟悉的人,还有情境的融合,比如容易产生快感和快乐联想的情境,比如“内蒙古”。你会想到蓝天、白云和绿色的草原;“三亚”与阳光、沙滩和碧海联系在一起。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联想情境,如;与身心健康相关的疾病和恐惧的情境描述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网络上对工作生活未来发展的描述,让人对未来的生活忧心忡忡。当然,这也是市场营销或学者根据人性弱点忽悠人的重要方法。

国家要给民族一个梦想,企业要给员工一个美好的愿景;同样,我们的父母也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未来不再遥远。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当孩子接受外部信息时,一定是视听的、有插图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文字。从心理记忆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仅容易理解和吸引注意力,而且在记忆和形象上也很深刻,原因都来自于此。

三是利用本能系统,感觉认知的本能思维方式,不讲道理,讲体验

孩子不想学习,你告诉他们“父母多辛苦”“父母挣钱不容易”“你长大了要好好学习过幸福的生活”,道理没用,直接行动,跟着父母去体验,工厂社区,田间地头,田间地头。体验态度的转变,一个典型的“孩子父母给孩子生活费,迟到了回不去,直接在学校墙外屋檐下休息,孩子半夜翻墙玩游戏,看到父亲的场景,从此努力学习”的故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的烙印最深,当你有了情感体验。

伤后,情绪经验积累,你会铭记在心,下一次面临情绪情境,绝对不能多说,不能意气用事,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家长首先要确立的是,孩子的独立自我成长的主体意识。一个人一生成长而言,谁都代替不了孩子自己。给孩子独立、自由成长的空间,磨炼就是最好的情商培养。

尊敬的家长,我们不要寄希望与孩子讲道理,更不要讲大道理,让孩子明白,懂得,不可能,那等于对牛谈情。孩子沉默不语,不是孩子明白了你讲的道理,而是畏惧你的权威。所以家长的做法是为道理创设一个体验的环境,认知的场域,情境,让孩子自悟,而不是简单地讲道理去改变行为。体验环境改变,行为会改变,行为改变,态度相应会改变。

四是利用本能系统,习惯,经验判断,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不讲本质,讲印象

最为典型“曝光效应”,即使是一个错误的信息,增加重复度,熟悉度可以促进接受度。例如广告宣传的化妆品,手机出现的频率,对你的购买产生方向性引导,一旦哪天需要购买,说不定就是首选;再比如饭店宣传的口号“妈妈的味道”,你就餐或许是首选,实际未必是性价比的最佳。销售如此,华为被冠以民族创新国际竞争产业,你就买华为的产品,实际未必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就是一个商品市场竞争而已。

教育孩子如此,为什么重复记忆,题海战术,熟悉了,不费脑,习惯化就不用消耗大脑的能量。人们生活中自然喜欢习惯了的动作和行为,这就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由来。

这也是生活中不良习惯难以改变的原因。好逸恶劳,离苦得乐是人的本性,而这个天性导致孩子极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警示我们家长,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是利用本能系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视、现实本能思维方式,不讲道理,讲奖励

就人性而言动物脑主宰理性脑,困难逃避,诱惑满足,管眼前不管长远,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充分地尊重和利用这一特点,通俗地讲,就是外部条件在恰当,适时,适宜的情况下给予刺激,满足孩子的快乐感,“罗森塔尔效应”也最为典型。

教育孩子如此,不讲未来,讲当下,“不想学习,不愿学习”是本能,讲学习是自己将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人生应该有理想大道理,没用,直接讲,完成学习任务就去玩。

为什么使用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你会发现小学阶段奖励比较好用,一用就准,效果明显,中学阶段,不灵验,不凑效,那是因为进入中学阶段理智系统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思考。这里强调一点,一是不管奖励还是惩罚,都不应该太重,否则很难让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或者改变态度去做一件事;二是不分析事实,凡事都给予奖励,那会适得其反。很多育儿书都提到了这点,其真正的原理就是认知失调。奖赏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设置,依据人类共同感受需求感受设置。

六是利用本能系统,喜欢联想的思维方式,不讲单一,讲丰富

小孩子理性系统不成熟,他的记忆遵循生物性记忆原理:一是重复,大家都清楚,小孩子记性好,可你也要知晓,忘得也快,道理此处不再啰嗦;二是多种感官刺激,这是与情绪认知原理相吻合的,他不可能理性思考;三是恐惧危险,重大挫折事件,恐惧的背景模型、场景记忆深刻,这也是生存所决定,不长记性,早被生物界淘汰了。记忆法则里有一个编码记忆法则,这个编码记忆法则,一定是惊险的场景,道理源于此。

人之所以产生焦虑,不安,极易联想到曾经的恐惧场景,不由人的意志控制。小孩上次犯错遭到严惩,此次犯错,恐惧已经涌上心头。上次没有考好,父母的责骂,这次没有考好,已经感受到罪责难逃。电视剧或小说中看到别人受到残酷“毒打”或惨烈的场景,你已经恐惧不安,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或掉眼泪或憎恶,怜悯之情的本能,“同是天涯沦落人”感受。

人受到重大挫折,记忆尤其深刻,而那些顺心,快乐的事件记忆相对少一些,是同样的道理。

联想不仅有利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学习认知方式,通过联想,从那些众多生活的“例子”中,分析,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题海战术”盛行的由来。

尊敬的家长,我们为什么说让孩子充分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是因为只有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中,才能积累鲜活的经验或者说“例子”。这是我们学习认知事物的基础,否则谈联想,谈学习,谈认知,就是空中楼阁。

七是利用本能系统,无法分辨想象与真实的认知特征,不讲现实,讲想象。

蜥蜴脑有一个认知特征,无法区分生活的真实与想象的区别,往往把想象的东西认为就是真实,我们日常生活比比皆是,比如,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认为,人类的特有的语言,想象特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与蜥蜴脑认知特征相符。作者指出,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口增多,人性的贪婪、自私问题突出,滋生群体内的争斗,动乱,残杀。为了使社会群体得以凝聚和生存,便想象,虚拟出群体的“规范”,比如,道德,法律,组织机构,国家政府,也就是构建一种理想的模式,愿景,然后逐步变为了现实。我们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生活中,单位,企业制定那么多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是不是考虑到已经产生或将来会产生的弊端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个思考的本质,生活的透彻一些,就是人性的贪婪、自私。生活中,单位,企业提出愿景、目标,就是让你把“愿景”当现实,现在就挣命干,实际未来遥远,或许也真能实现,道理一样。

宗教就是最好的例证,你无需探究上帝是否真实存在,没必要,行善带来心灵救赎和宽慰,足以。我觉得《吸引力法则》这本书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是,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能量,是一个能量的赋予,传递和平衡。你想要得到或者实现一个“理想,愿景,目标”,你就虔诚地把“它”当成现实,去奋斗,就会实现。

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就是帮助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确立一个个,可望,可及的奋斗目标,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理想,这个理想是阶段目标,但不是专家,学者常说人生“理想”。你也不要听信专家,学者讲什么“理想”是人生发展的动力,“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之类的鬼话,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生的终结理想。

八是利用本能系统,对已有认知坚定不移的认知思维方式,不讲改变,讲顺应。

其一、不要企图改变思想认知。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坚定不移,讲道理没用,怎么办?“同理心”,“以退为进”,明知对方的观念认识是错误的,但你非常赞成对方的观点和认识,沟通就畅通无阻,如果你说对方的观点认识有问题,沟通中断,甚至遭到对方的攻击,谩骂。这就是要先“退”,进入同理阶段后,此时对方放松了警惕,就消除了逆反,再“进”,逐步渗入你的观点,或推销的产品,水到渠成。人性是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不要说前面是南墙,没用。人是怎么认识自己的,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就是事实,不管你信不信。“辅导机构接待家长的案例”;“行政、企业下属给领导提意见,建议的案例”。“辅导机构给老板提意见案例”(略)。话说回来,这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只能这样,曾经沧海难为水。

其二、不要企图改变认知态度。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习惯认知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改变一个人的认识态度,认识态度的改变,相应的做出行为的改变。这也就是生活中教导,教育,培训的由来。而现实生活证明,事实并非这样,而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比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跟容易。 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态度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如果你强行要去改变它的话,会使你要说服的人感到内心不舒服,对方就会有反抗的表现。而行为则受环境的影响比较不大,环境的改变不会引起一个人内心强烈的反抗。实践证明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更容易。所以,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改变来引导人们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你喜欢吃肯德基,如果你家附近开了一家麦当劳,你会因为方便经常去麦当劳,但这不能改变你更喜欢肯德基的态度,行为却改变了;你很喜欢家乐福超市,但是家乐福超市离你家很远,当你想买东西就很有可能去楼下的小商店,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你对家乐福的态度,行为却改变了。而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这就与这个人的态度有矛盾对立,心情不爽,不舒服,为了改变这种不舒服的心理,自我辩护,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麦当劳挺好啊,小商店不错啊,求得心理的安慰。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态度,不是教导,教育,培训,而是去创设,营造一个环境,引导对方进入“事实性的行为情境”,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进而匹配相应的态度。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一是事情的结果不是你预想的,想要的,或者说你的能力还难以触及,事与愿违,未得到或失败,不是自己预想的,这个结果却发生了。二是事情仅凭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能力,无法甄别,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犹豫之间作了一种选择,结果事与愿违。

心理理论称认知失调,此时人们有个本能的心理习惯,开始自我辩护。对于第一种情况,你只能默认事实行为,接着找理由,是由于外部因素困扰,无法改变,不是我内在无能。类似“酸葡萄理论”,阿Q“精神胜利法”。

对于第二种情况,更是认同行为,同样接着找理由,说明我的选择和判断是正确的,类似于“自我实现预言”。

你是不是发现一个心理秘密,一个颠覆性的认知:“行为改变态度”。生活中,你做出了选择和判断行为,并不是“如愿和理性”,可是当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和判断后,接着来个180 度转弯,竟然义正言辞,搬来无数的理由,辩称自己的选择判断是正确的。

社会性动物最具吸引力的一面,就是人们有着将自己视为完美而又有理性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多么频繁地导致我们做出既不完美也不理性的行为。

你喜欢一个人,说我如何,如何喜欢你,我如何,如何优秀,没用,看你的实际行为是如何落实的;谈恋爱不要只是谈,要有事实性的行为,行为比谈更有说服力。因为行为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德西效应,孩子玩的吵闹,老人无法休息,他要改变这个规则,讲道理没用。落实行为,去奖励,然后逐渐减少,取缔,孩子自己不干,走了,行为改变了一个人的态度。

道理这么讲,似乎难懂,再通俗的理解,就是体验改变你的认知,进而改变你的行为。“孩子深夜翻墙打游戏,意外发现白天给自己送生活费的父亲,因没有搭上回乡下的班车,而夜宿楼下过道”的故事,最为典型,因为这是他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历史故事“孟母三迁”,也是同样的道理。习惯原理的“触机”环节,也就是指环境因素的影响。榜样示范同样是一种隐形,潜移默化的环境的影响。说千遍,不如身教,你的行动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行为的改变,你的行为远比你的说服力强。

再次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不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去交流,讲道理,而是借助第三方。比如夫妻双方,闹矛盾,争吵。两口子绝对“棋逢对手”互不相让,如果借助第三方单独谈话,不仅比较顺畅,且容易接受。孩子的教育如此,孩子喜欢与他比较敬重的人或者说懂得心理的人沟通,交流,愿意倾听或改变。

其三、不要企图改变愿望认知。人的愿望遵循趋利避害,离苦得乐的生理需求特征,即人类共同心理需求特征,同时又与马斯洛的层次去求理论相契合。当然趋利避害也可能是娱乐性,消遣性的愿望和需求,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能是愉悦性,积极性的愿望和需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们希望改变;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希望保持。

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避免形成不良习惯,习俗,因为不良习惯,习俗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习俗,不是阻止,拒绝,这是与本性相悖的,而是选择一种替代“产品”或者活动方式,同样带来娱乐,给一个心理接受的缓冲空间;或者采取逐减时间,频率的方式,给一个心理接受的缓冲时间;或者赋予,附加,设置另外一项活动奖励,兴趣注意转移到新活动的奖励机制上来时,原来习惯的奖励机制就会自动削弱,事件的关注自然减少,直至消除。罗森塔尔效应最为典型。

不要去改变愿望,而是要去实现他们。成功的说服者不会去尝试改变别人的愿望,会向内在的蜥蜴展示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教他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比较叛逆的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因为受不了学校的管束,如果你对他说,学校和家长的管束也是为你好,肯定没效果。如果你顺着他的愿望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想被管,现在有一个种方法可以让你早早摆脱这种情景,就是尽快毕业,如果你毕不了业,很可能就会继续要家里人养活你,你就得多被家里人管几年。

不要企图打压理想愿望,把自己的喜好,感受,愿望寄予当下,立即,你跟他讲道理没用。 “辅导机构接待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认知思想”案例(略)。我做教育咨询深有体会,家长来做教育咨询,你讲孩子教育遵循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他不听。你说改变孩子的习惯很难,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他也不听。如果你说,我有办法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我有办法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而且就在当下,他信,也喜欢听。我常把人们急切渴望创业,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包括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期盼,概括为“三个一”: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你若投其所好,承诺能帮助实现这个愿望,他最乐意,是否能实现暂时你不要管,他也不深思。你是否觉得这是不符合客观的事,可人就是这样的怪。

怎么办?只能是想办法,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个环境,创设一个情境,设置一个场域,让孩子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帮助实现愿望或者在这个试错的过程中改变固有的认知,别无它法,这就是教育。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62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