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静初
国家统计局12月6日公布了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今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公斤以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657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67亿公斤,增长2.0%,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粮食产量和进口量同时增长,粮食供应得到充分保障。与此同时,粮食进口也创下历史新高。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进口量为13795.6万吨,同比增长23%。预计年进口量将超过去年。其中,进口大豆790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7.32%。玉米、高粱、大麦进口443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2%;小麦和大米进口量为119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7%。
在浏览器中键入“大豆进口”这个词,你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吃豆大国,也严重依赖进口。进口大豆占全年大豆消费总量的80%。中国2016年进口大豆8391万吨,2017年进口9553万吨,2019年进口8800万吨。到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1亿吨。
2020年中国鱼粉进口量将达到142万吨,进口金额也将达到134亿元,主要来自秘鲁、智利、日本、丹麦、美国等国家。因此,我国对食用蛋白的需求很大,目前我国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对于这种需求,其实欧美已经形成了真菌蛋白产业,而中国在这方面的产业也在扬帆起航。
然而,不久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和北京首钢郎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消息。经过多年攻关攻关,我国在一氧化碳生物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形成了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基于合作成果,首钢郎泽凭借梭状芽孢杆菌乙素蛋白获得国内首个原料新产品证书。
什么是梭状芽孢杆菌乙素蛋白?有什么价值?
乙醇梭菌蛋白是以分离自兔肠的乙醇梭菌为发酵菌种,以钢铁厂、电厂含CO、CO2的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经液体发酵、离心、干燥后得到的一种新型单细胞蛋白。本研究以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及氨水为主要原料,从无到有,制造出一种新的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梭状芽孢杆菌乙素蛋白结构简单,主要由蛋白质、肽聚糖、微量元素和少量乙酸组成。
面对这种粘度超乎寻常的蛋白质,饲料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始思考能否在低淀粉膨化饲料中发挥作用。于是他们更进一步,系统研究了梭状芽孢杆菌乙素蛋白的功能特性、营养价值和加工适宜性,发现其粗蛋白含量在80%以上,18种氨基酸占蛋白质的94%,是一种简单的蛋白质类型。十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结构比例接近鱼粉,远优于豆粕。
总之,该产品具有饲料蛋白原料的优良特性。饲料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找到了多种养殖鱼进行实验,发现这种产品非常适合做鱼饲料。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饲料的主要原料是从大豆油中提取的豆粕,我国85%的豆粕用于养猪和养鸡。
由于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大豆种植面积连年压缩,不得不严重依赖进口。然而,由于一些国际关系问题,大豆关税不断提高,作为牲畜主要饲料的豆粕价格也在飙升,这使得水产养殖中的原材料供应在蛋白饲料中的比重大大增加
而且随着乙醇梭菌蛋白的成功研发,可以预见中国在大豆问题上将有新的话语权,农民的饲料成本也将降低。
同时,该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众所周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工业废气中占很大比例。不仅仅是我们,全世界都在为“节能减排,地球降温”的目标而努力。一氧化碳蛋白不仅解决了碳排放问题,还解决了牲畜的饲料来源,一举两得,堪称最完美的“碳中和”方法。
专家估算,在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的基础上,相当于进口大豆2800万吨(蛋白含量30%),可减少CO2排放2.5亿吨,节约耕地1亿亩。
如果能将梭状芽孢杆菌乙素蛋白应用于我国所有钢铁冶金、电石、煤化工、石化企业,将是一场人类能够有效促进碳循环、碳利用和碳捕集的碳革命,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目前,该产品已在广东海大集团、恒兴股份等多家饲料企业得到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戴小枫说,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