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谚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通常来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总结,是一些社会经验的总结,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民间智慧,而且相当实用。它概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识人到礼仪等等。
“老人是龙,谁会穷”是关于教育的典型说法。这是什么意思?第一句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真正的龙是天子”,龙是统治者的代名词,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后半句相对比较费解。怎么说父母越偏袒谁,谁的家庭就会越穷?
相信很多年轻朋友看到这句谚语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真的经历了一些事情,我们会发现这句谚语很简单,但它真正展示了真正的人性。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吴江的女人。公元前761年,她嫁给了郑王郑武公。四年后,她生下了大儿子盛桥。所谓盛桥,就是倒生,就是脚先出来,头先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难产,所以吴江吃了不少苦头,当然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因此,她非常讨厌盛桥。
可能有很多朋友不能理解这一点。你不是说“母亲对儿子来说不算太丑”吗?这个孩子一出生怎么会被自己的妈妈讨厌?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能比小说中的更离奇,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定,但它就是存在。
当然,他也很委屈。他什么都没做,所以他被自己的母亲讨厌,但他不能对此发表任何意见。一旦他对此发表意见,他将背负“不孝”的帽子。我怕他永远无法挣脱,所以他从懂事起就懂得了沉默和隐忍。
生下后,吴江在第一个754年生下了他最小的儿子——叔——叔节。叔-叔段的出生非常顺利,一点痛苦都没有。这种反差太明显了,吴江极度偏爱叔叔段,任何好东西都是先给叔叔段,而不是叔叔段。
但是,我们知道,古代宗法制的规则是“立嫡而不立庶子,立首领而不立贤人”。坤先生和他叔叔都是郑武公的嫡长子,坤先生还是长子,自然就成了太子。
吴江多次与郑武公吹枕边风,甚至哭闹闹事后上吊自杀,试图让郑武公废除出生太子的地位,改立叔父为太子。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很卑微,也很可悲。他出生时就被自己的母亲讨厌。他不仅不给自己好看,还想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走,让自己什么都没有,然后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弟弟。这是一个不被爱的孩子。好在他的父亲郑武公没有听信吴江的鬼话,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郑武公于744年前去世,他继承了郑庄公的王位。吴江仗着母亲的权威,多次向郑庄公索要叔叔的东西,郑庄公通常都会答应,甚至不顾顾问的劝阻,给他一个大封地。
段叔叔不满意,慢慢扩大自己的封地,试探的底线,但是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于是他变得越来越有勇气,后来甚至占领了郑的一半领土,但是他不满意,于是他开始购买军械造反,母亲吴江很高兴看到这一点,说他会成为他在北京的核心人物,为他打开大门,夺取君主的位置。
然而两个叔叔谋反的消息却被提前泄露,被郑庄公轻易化解。他独自逃亡国外,最终死在了其他地方,而吴江则留在了郑,而仍然视他为母亲。
《春秋》,这个故事叫《燕国郑伯克节》,主要指的是的隐忍克制,故意纵容庶子叔节,最终一举将其打败。从后来的世界来看,郑庄公与姐夫之争的根源显然是他们的母亲吴江,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父母是龙,谁家穷”这句话。
吴江作为我的母亲,在他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仿佛她才是真正的龙天子。即使他已经成为君主,他仍然要听她的话,给他的叔叔很多封地。
与此同时,吴江对小儿子的舅舅-舅舅段极度偏袒,导致了他舅舅-舅舅段傲慢、不满足的性格,认为一切都应该是自己的。即使半个国家还不满足,他也必须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吴江也说要配合他,最后的结果非常悲惨。
作为普通人,我们当然接触不到“太子争位,兄弟争国”这样的事情,但是被父母宠爱的孩子,总是从他身上拿走所有的好处,什么都不想让他做,就相当于吴江养的叔节。
他不懂得感恩,没有责任和担当,认为每个人对他的贡献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父母,他什么都做不了,最后只能沦落到贫穷。
这种例子相信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见过,尤其是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更喜欢最小的弟弟,让姐姐做所有的工作,让弟弟先来享受所有的享受。因此,一个大家庭中最不值得的兄弟就是最受宠爱的兄弟。
参考文献:《俗语与雅言》,《春秋》
/article>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