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6-1101),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別号东坡居士,眉山(現在属四川省)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他一起被称做“三苏”,而他的成就最大。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和王安石的意见不合,上奏章反对新法,因而展次遭到排斥,历任杭州(現在属浙江省)、密州(現在山东省诸城县)、徐州(现在属江苏省)等处的地方官,做京官的时候很少。晚年又因为文字诽谤朝廷的罪名降职到广东边远的地方去,最后遇赦北归,死在常州(现在属江苏省),他在做官时很能关心人民生活,办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在徐州时,黄河洪水泛滥,他亲自率领军民参加防堵抢救工作,保全了一城人的生命财产。在杭州时,疏浚西湖,灌溉民田一千多頃,并且利用湖中的葑泥筑堤,就是现在有名的“苏堤”。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人民的生活和祖国的山河,进一步地丰富了他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流暢自然,变化无穷,不受格律的束缚,有着比較 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有些作品却带着消极颓废的思想情调。来欣赏下面这首《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项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队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解释】 金山寺———在現在江苏省镇江市金山上。金山原来在长江中,后来山南面沙堆涨起,現在已經和南岸連接。第一句是说:我原住在长江发源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海省,作者的家乡四川省是长江的上游。) 宦游———因做官去到外地。全句说:为了做官,沿长江东行,一直把它送到了海边。接着三四两句说:听说金山下长江的潮头有一丈高,现在天寒水枯,沙岸上还留有涨潮时的痕迹。 中泠———中泠泉,在金山西北。畔———旁边。盘陀———高大堆垛的样子。涛———大浪。全句說:金山西边山脚下的那些山石:从古以来总是波浪掀起就淹沒,退了就显露出来。绝顶———山的最高处。乡国———家乡。这两句是说:试登山頂,远望家乡,可是两岸青山重重叠叠,遮断了我的视线。羁愁———旅客思乡的心情。楫———划船的用具,这里用作船的代称。全句說:怀着作客的忧愁,怕天晚了,心里更难受,便想找船回去。苦留———尽力留住我。万顷———形容江面的广阔。靴纹细———象皮靴上的皱纹一样细。全句说:微风吹来,广阔的江面上皱起细碎的波浪。接着下一句说:半天里一片片晚霞,显出象魚尾一般的火红色。是时———这时。初生魄———月初的月亮。炬火———火把。飞焰———腾起来的火光。栖鸟———宿在窠里的乌鸦。怅然———不痛快的样子。 下一句下面作者自注:“是(这)夜所見如此。”究竟他看到的是什么,我们不能随意猜测。如此 ———意思是說“这样好”。归山———回到家乡退隐。顽———顽固。这两句说:江山这样美好,我却不回乡住到山里去,江神也觉得奇怪,认为我太顽固了。谢———告诉。岂得已———哪里能够不做。(实在没有办法。)如江水———古代对着江水发誓时的用語。这两句说:我告訴江神說:我难道是愿意这样做吗。要是在家乡有田可耕,一定归山退隐。
【说明】 公元1071年,作者曾经游过金山寺,在那里眺望江景,观看落日,直到夜深才回去。这诗就是记游之作。未尾四句,带有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骚和苦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