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从中医角度解释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

属于糖尿病中医的“消渴”和“肥胖”范畴。

糖尿病 |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发病因素

禀赋异常、五脏虚弱、身体阴虚、暴饮暴食和肥胖、情绪紊乱、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都是糖尿病的病因。禀赋异常是内因,饮食情志是外因,内外因结合导致糖尿病。

超重和甜味以及饮食结构或质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内经》云:“饮食自加倍,胃疼”;“胖的人让人内心火热,而甜的人让人内心充实”。食多脂甘,胃脾郁结,中焦郁结,升降受阻,失运化,久积湿浊痰,热伤津液,导致糖尿病。

久坐,少运动,少活动,脾气沉闷,运势异常;脾气暴躁,胃气损伤,脾胃虚弱;如果脾不散精,精微不正,则湿为痰,浊为膏,热久则反,导致糖尿病。

情志失调,肝衰竭,中焦气滞,导致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异常,饮食积热,积痰,糖尿病。

2.病机及演变规律

糖尿病是由食、郁、痰、湿、热、瘀引起的。其病机基本分郁、热、虚、失四个阶段发展。发病初期以六郁为主,多在肝、脾(胃)两脏。然后,长时间停滞后,热主要由肝热和胃热引起,也有肺热和肠热。燥热久了,强火吃气,燥热伤阴,阴失和阳,终至气、血、阴阳两虚;脏腑受损,病邪在络,络受损,脉受损,证多。

3.病位、病性

糖尿病在于五脏,主要是脾(胃)、肝、肾,累及心肺;或以阴虚气虚、痰浊血瘀为标准,以虚实夹杂。

早期为情志失调,痰浊化热伤阴,以实证为主;其次是气阴两虚,最后是阴阳两虚,伴有痰浊血瘀,主要是精气不足所致。阴虚血淤、气虚无力、痰浊瘀阻、血液循环不利等。都可以形成血瘀。痰浊是血瘀的病理基础,二者相互作用。血瘀贯穿糖尿病始终,是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痰浊血瘀还可损伤脏腑,消耗气血,使病变复杂化。

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多由禀赋异常、暴饮暴食、坐多动少、精神因素引起。病因复杂,证型多样。辨证时应明确抑郁、热、虚、失等不同病程的特点。

此病初时以多六郁期为特征,宜辛苦,行气化痰。对于长期抑郁,肝胃皆郁者,宜开清胃;热者宜苦酸使其甘,肺热、肠热、胃热之证宜辨证施治。热损阴,猛火吃气最终导致气血阴两虚,所以要补气血,养阴阳,润燥。对于脉损、络损诸证,宜早治络,全程治络。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辛香通络、辛湿通络、活血通络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有肥胖、腹胀、口干口渴、冷饮、过量饮酒、腹部

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糖尿病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1.肝肾阴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或麦味地黄汤(《寿世保元》)加减。

2.阴阳两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疲,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水肿者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

糖尿病的日常调理!

1.饮食

坚持做到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就是指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食为主,其他为辅,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喝汤、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根据病人体质的寒热虚实选择相应的食物:火热者选用清凉类食物,如苦瓜、蒲公英、苦菜、苦杏仁等;虚寒者选用温补类食物,如生姜、干姜、肉桂、花椒做调味品炖羊肉、牛肉等;阴虚者选用养阴类食物,如黄瓜、西葫芦、丝瓜、百合、生菜等;大便干结者选黑芝麻、菠菜、茄子、胡萝卜汁、白萝卜汁;胃脘满闷者选凉拌苏叶、荷叶、陈皮丝;小便频数者选核桃肉、山药、莲子;肥胖者采用低热量、粗纤维的减肥食谱,常吃粗粮杂粮等有利于减肥的食物。

针对糖尿病不同并发症常需要不同的饮食调摄,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晚餐后减少水分摄人量,睡前排空膀胱;合并皮肤瘙痒症、手足癣者应控制烟酒、浓茶、辛辣、海鲜发物等刺激性饮食;合并脂代谢紊乱者可用菊花、决明子、枸杞子、山楂等药物泡水代茶饮。

2.运动

坚持做适合自己的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动中有静、劳逸结合,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规划中。青壮年患者或体质较好者可以选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中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者可选用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不适合户外锻炼者可练吐纳呼吸或打坐功;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养身调心传统的锻炼方式适宜大部分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原则上避免剧烈运动。

3.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保持心情舒畅,调畅气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配合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监测。

#家庭健康合理用药#

#家庭健康用药误区#

#健康科普大赛#

欢迎大家关注我!

如果有什么与用药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大家一起探讨!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3897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