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以“燥”为主,中医的“温燥”“凉燥”,知道该如何区分吗?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的一个重要季节,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些病症的高发时节,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燥邪”所引起的病症。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的一个重要季节,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些病症的高发时节,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燥邪”所引起的病症。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秋季主燥,燥邪当令,人体常常会很容易受到燥邪的伤害,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想要有效地对付“秋燥”,有些医家说要滋阴、降火,也有一些医家认为应该采用温、补、润的治疗方式,其实这些不无道理,在想预防或治疗秋燥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什么是“燥气”。

秋季以“燥”为主,中医的“温燥”“凉燥”,知道该如何区分吗?

“燥气”是中医“六气”中的一种,既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气候,也是秋季的主气,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曾写到过,“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中,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这四个节气均为燥邪当令,其中秋季的节气中占据其三,可见燥邪的高发季节就是秋季。

燥邪为患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燥邪其性干涩,很容易耗损津液,另一个就燥邪容易伤及肺腑。在入秋之后,湿气逐渐褪去,燥邪袭来,燥邪的干涩枯涸,容易耗损津液,诱发津液亏损的病变,除了表现为皮肤干裂、鼻干咽燥之外,还会出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的症状。

秋季以“燥”为主,中医的“温燥”“凉燥”,知道该如何区分吗?

肺为娇脏,是五脏六腑的华盖,其性喜润恶燥,而且肺主司呼吸,跟外界的自然之气直接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恰好燥邪最容易通过口鼻进入我们的体内,侵犯肺腑,燥是秋令的主气,和肺相应,因此燥邪最容易伤及的就是我们的肺腑。

在中医里面燥邪又分为了“凉燥”和“温燥”,很多人常常难以区分,想要正确的祛散燥邪,首先就要分清温、凉。初秋的时候多为温燥,深秋的时候多为凉燥,这主要是跟外界气候相对应的,因为初秋的时候,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是夏季的暑热并未完全褪去,空气中还夹有夏季的炎热,热邪和燥邪相合,因此便形成了“温燥”;到了深秋,暑热完全褪去,天气也逐渐转凉,气候以凉爽为主,更多的寒凉病邪,和燥邪交错,也就是中医里面的“凉燥”。

秋季以“燥”为主,中医的“温燥”“凉燥”,知道该如何区分吗?

地区不同,燥邪的类型也会存在差异,北方多主凉燥,南方多主温燥。南方哪怕到了九月份,天气中也依旧会有炎热的感觉,只有早晚的一丝凉爽,才在提醒秋季的到来,但是北方却不同,北方的秋季此时已经是秋高气爽,外出时都会穿上外套,预防寒凉,相同的时间,南方感受的燥邪夹有一丝热气,而北方此时暑热也基本已经完全褪去。

既然温燥和凉燥有区域的差异,要精准诊断,就需要通过症状来进行判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症状来区分及治疗“凉燥”和“温燥”呢?温燥中兼有火热,干咳的症状一般是无痰或者是痰液较为黏稠,更偏向于喜饮冷饮,而且舌苔也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而凉燥兼有的是寒气,同样是干咳,但痰液较为清稀,多选择热饮,舌象苔薄白而干,舌质淡红。

秋季以“燥”为主,中医的“温燥”“凉燥”,知道该如何区分吗?

在治疗上,对于这两种燥邪也要区别对待,温燥在饮食养生上则偏向于甘凉濡润、润肺生津,其中温燥的经典药方,便是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桑杏汤,将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杏仁、沙参、梨皮,七味中药相互配伍,起着清宣温燥、润肺止咳的作用;凉燥则不同,在养生上偏向于温润,补肾益肺,最有名的方剂还是出自吴鞠通的药方杏苏散,有着轻宣温润、宣肺散寒、止咳润燥的作用。

秋季以“燥”为主,中医的“温燥”“凉燥”,知道该如何区分吗?

所以燥邪中的“温燥”和“凉燥”,应该要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越治越燥,症状也越变越严重,关于燥邪中这两种常见的病症,该如何辨别和诊治,相信通过上文的介绍,应该会有所了解。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24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