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双11还有双12,双12没有双11力度大

三林 财经时间 2021-12-11 05:26

三林财经时间2021-12-11 05:26

移动阅读

双十一已经结束,但对于商家来说,这场消费大战才进行到一半。其次是12日,双旦势头强劲,其他热衷海淘的党派都在为“黑色星期五”做准备,更不用说年底还会有元旦。中间的双十二看起来很尴尬,即使已经过了好几年,在夹缝中依然很难生存。

人们不禁要问:双十一过后,双十二还有必要吗?

全球疫情仍在反复,每个国家刺激消费都不容易。据悉,每年圣诞节前美国最重要的促销活动“黑色星期五”(以下简称“黑色星期五”)今年遭遇了严寒。Sensormatic Solutions数据显示,感恩节当天,美国实体店访问量较2019年下降90.4%,“五五”期间,零售门店访问量较2019年下降28.3%,这是战线拉长的结果。是的,前线的延伸不仅仅是中国电商的营销工具,国外的推广也从“购物节”变成了“购物季”。

吐槽战线长导致消费疲软,但只是促销节诸多问题之一。海平面以下,有连绵不断的冰山等待人们去探索。

双11之后没有双12?

双11之后没有双12?

“热情不再”的消费者

其中,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今年双十一全网交易额同比增速仅为12.2%,这是近12年来最低增速。,天猫平台总交易量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8%,而近四年天猫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6%以上;JD.COM累计成交3491亿元,同比增长29%,JD.COM 2018年和2019年增速分别为26%和28%。

对比不同维度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业内对数据看法不一,但没有人怀疑消费者在各种购物节面前正在回归理性。在越来越多的人为符号和意义消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豆瓣的“不买|消费主义逆行”群,进行理性消费到底。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转变,也是对电商的一次大考验。是如何应对日益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在笔者的采访中,资深扒手党珊珊说:“越来越变味了,你会越来越累。毕竟价格没那么便宜。我现在就是不想买。”当笔者问双12有没有购物计划时,“不买还不如去尚超,好玩多了。”

各种因素夹杂着消费者的抱怨,双11逐渐降温,像姗姗这样的90后年轻人不在少数。根据尼尔森的报告,Z世代的人数已经达到2.6亿。这部分品牌重点关注潜在消费股。这一群在互联网一代成长起来的新人,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全新消费观念,似乎不容易被营销手段所套。

去年年中(2020年年中),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份报告,数据显示:40.2%的受访者认可“少买点,买好点”,39.6%的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还有21.2%的人在购买时更倾向于选择经久耐用的产品。

这大概就是小红书等种草平台快速成长的底层逻辑。——社交产品正在成为购买的重要决定因素。

然而,产品好的新品牌越来越难在营销节上曝光。

成熟的平台规则也意味着大部分资源和流量集中在头部品牌手中,资本涌入下的头部品牌有能力买断大部分营销渠道,侵蚀了部分优质前沿品牌的生存空间。无论是双11还是即将到来的双12,小众品牌注定会错过这趟旅行。

好在很多消费者并不介意,甚至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不能低价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但也意味着先涨价再降价的套路不会发生。商品静静地躺在购物车里,不变的价格成了商家的救命牌。在李佳琪和维雅无法逃脱直播的消费者已经转向更小更漂亮的品牌。

小林就是这些小众品牌的粉丝,从四处逛的习惯到拒绝双11。她说:“今年双十一什么都没买,但她很放松。前年双11的晚上,晚上8点,我洗完澡坐在办公桌前,拿着计算器和草稿纸开始各种账单,终于在12点前完成了‘合理账单’。结果有些东西根本用不上,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在小林家,作者看到了很多画,很符合女主人朴素的风格。“这些画和饰品大部分都是在私营淘宝店买的。门店基本只接受预约单,而且从来不打折,质量对得起。

价格。虽然溢价高了那么一点,我也能接受。”

双11之后没有双12?

疲于应对的中小商家

毫无疑问,长达近1个月的预售正在让消费者疲惫不堪,为维持销售神话而出现的种种规则,更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这种以信任换流量的方式还能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目前来看,热度已在降低。

预售、满减、凑单、用券......种种规则不仅整得消费者不会了,商家同样苦不堪言。

“定金膨胀、跨店满减,这些我们都要反复确认几十遍才能定价,有一次员工算错,整场促销下来亏了十来万,打那以后我都会亲自核算几遍,还要给员工培训。我们也要‘数学足够好’,才不至于被消费者反薅了羊毛。”陈婕向笔者如是吐槽。虽然从事家装行业已有八年,口碑不错,她仍然将自己的淘宝店铺形容为“不值得一提的小店”。

在笔者问道是否会在双11购买流量时,对方表示:"以前会,现在不会了。淘宝规则是这样:排名越靠前,流量就越大,跟百度竞价排名差不多。前几年为了让店铺抢到前面的排名,获得更多曝光,我们会靠降价赔本来冲销量,要么就加广告费,基本上亏得越多销量越好,排名也越好。现在不行了,进来的流量在变少,实际购买的更少。”

在平台强大的议价能力面前,商家只能寄希望于流量的留存和转化。然而,面对产品可替代性降低、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程度高的行业现状,靠亏损赚流量的方式正在逐渐失效。电商是如此,大热的直播电商亦是如此,费用的大头进了主播和平台口袋,坑位费日益飙升,商家再次走上了电商时期“赔本赚吆喝”的老路。

尽管亏损,但仍然有很多商家选择参与。从事食品行业的阿进表示:“不参加就没流量,没流量销量也就上不去,而且竞争对手都参加了,我们也只能参加。双11之后还有双12,找临时客服、员工培训、快递人工,每一样都得要成本。都知道是赔本赚吆喝,但现在不亏就是赚了。”

年年亏损还得年年参加,深陷亏损泥沼的中小微商家并不好过。更无奈的是,还没等这些商家找到盈利之法,平台的导流能力却在逐年减弱,营销策略也一改再改。

今年各大平台和直播间鲜少打出“全网最低价”的口号,折扣模式改成赠送等量小样,双11已是如此,双12还能否激起水花?众人都在观望,但似乎可以预料,相比平台的热火朝天,经历多个购物节洗礼的消费者会更加冷静。

“半价”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双11之后没有双12?

负重前行的快递业

在双11和双12这场大战中,“受伤者”不仅是没有定价权的商家,快递公司同样不好过。

顺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近80%,股价下跌,业绩亏损,董事长王卫甚至在股东大会道歉。增速年年放缓、增收却不增利,这并非顺丰一家之景,快递行业寻找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然而,电商大促看起来并非那张对的牌。

今年双十一前后,顺丰、韵达就打出“0元退换货”旗号。0元换货背后是增加的人手、爆仓的网店、应接不暇的快递员和因人手不足带来的快递体验变差。上游的电商停留在以量取胜,快递公司难以走出“以价换市”怪圈,电商大促都弥漫着焦虑的氛围。不仅是快递企业亏损,总部下面的各地加盟网点同样苦不堪言。

每逢大促,快递员出走、爆单、效率低、网点不给力等问题就频频出现。去年央视财经曾对快递行业进行深入报道,快递员称“扣完短信费、电话费后,一单只能赚0.25元”。快递公司为压缩成本降低快递员收入,网点被频频投诉有苦难言,总部补贴难以负荷网点运营,这样多方矛盾交织下的快递公司,又如何能在电商大促中成为赢家?

去年双11期间,几家快递上市公司的股价清一色下跌,电商平台的红火映衬着快递公司的冷清,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分外明显。今年,申通和韵达股价倒是迎来集体上涨,但上涨的股价没能改变物流行业亏损的现实,百世快递更是直接退出了今年的双11。

对于7年半累计亏损82亿、被极兔以68亿高价收购的百世来说,脱离价格战转而深耕供应链未尝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毕竟集中在11和12月份的大促并不能改变亏损的状况,反而加重负担。原本运单预收费是快递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每多一个快递,快递公司总部就能多收一件运单费,但在快递行业大打价格战的背景下,电商大促带来了快递业揽件数量飙升,却带不来利润的增加。

“快递物流业不能只盯着单一环节降成本。比方说,现在的大货车很多都是‘夫妻档’,平时只吃方便面,连物流园区几十元一晚上的‘司机之家’都不舍得住。”侯勇表示,“已经没法再降人力成本了。企业更应该改考虑怎么提升运力资源的效率,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车辆利用效率。”在《经济导报》采访中,行业人士侯勇如是说道。

除了平台,这场大促中似乎已经没有赢家。然而即便是平台,也开始力不从心。

双11之后没有双12?

乱象丛生的平台

双11正在趋于平缓。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不再滚动播报成交金额,闺蜜亲友团之间也不再费尽心力组队,这背后,是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和消费者集体给双11降得温。

但即便平台对于数据不再那么看重,追求GMV的惯性仍然让商家投入刷单等黑产的怀抱,只是随着平台监管和市场监管的收紧,刷单成本越来越高,这一苦果只能商家独自吞咽,这很难说不是恶性竞争带来的亏损。

不仅是刷单,双11之后的退货潮也是市场不看好双12的重要原因。双11刚刚结束,打开闲鱼点击搜索框,双11就登上热搜第一。有人热衷于薅羊毛,就有人借此发家致富,闲鱼成为绝佳平台。

但闲鱼并非表面看到的单纯二手交易收场,一批被淘宝天猫高流量门槛筛选下来的中小商家,将闲鱼视作第一战场。在这里,有人靠淘二手货过上“勤俭持家”的日子,就有人倒卖化妆品年入大几十万。淘宝承接新订单,旧货流向闲鱼市场,最后受益的仍是平台。

只是,看似流量被圈住,实则内容生态已经出现大问题,口碑分化让闲鱼频频遭受质疑。在闲鱼做生意,就意味着非标品化,意味着风险和数不清的纠纷牵扯——商品如何定价?真假如何分辨?交易如何维权?日常的问题还没解决,节日大促再次加剧了二手平台乱象的发展。运费险和闲鱼二手市场的存在,给消费者“随心所欲”购物提供了保障,但背后的退货潮和倒卖潮,往往又是一次消耗消费者精力和信任的黑洞。

如果说虚增的消费需求在一轮轮退货中得到体现,供应链成本的增加则是更大的资源浪费。

短期业务上升意味着商家需要招兵买马、员工培训、增添设备,然而短暂战斗之后,多余的资源往往形成一定浪费。消费者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往往固定在一个区间,将一段时间内的购买量积攒到双11、双12大促,并没能促进消费,反而带来全国各行各业都为此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供应链成本上升,企业管理难度增加,生产、仓储和流通效率也都遭到影响。

电商大促就像空调销售,因为季节性特征明显,商家往往提前囤积,导致仓库等资源的部分浪费,这个逻辑同样可以套用到双11和双12。双11带来的供应链成本增加了多少,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教授的推测,去年因为双十一促销产生的(全国)供应链成本增加大致在1000 到2000亿元之间,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估计,实际可能多上不少(因计算模型和数据选取的差异,实际可能会上下浮动)。

如何平衡消费、效率和资源是道难题,我们很难要求资本市场考虑整体的社会资源调节,但成本的增加最终由谁负担?是商家?还是消费者?总不见得是资本。

双11之后没有双12?

尾声

今年10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出要求,禁止电商平台擅自给消费者发送营销短信;11月,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双十一”可能存在的低价套路陷阱,市场监管总局下发文件禁止互联网平台企业“先提价后打折”,禁止不正当竞争......政策正在收紧。其实早在“反垄断”重锤落下,明令禁止“二选一”之后,电商平台之间的火药味明显淡了很多,今年4月阿里182亿元的天价罚单给了市场更多信号。

如果说监管层面的收紧,加速了市场行为规范化、促销日常化、购物理性化的进程,电商流量的见顶则是倒逼平台改变思维的底层逻辑。

今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已经高度覆盖了中国最有消费力的群体,再想在量上有一个大的增长,十分困难。回过头来看国家整体经济增速同样在放缓,从粗放增长走向更加高质量的增长成为每个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今年京东将双11提前至晚八点就是一个信号,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消费,更加高效率、更加人性化的电商大促。消费者不必熬夜,平台和银行服务器不至于频频崩溃,快递和配送能够分流,客服和商家得到缓解,社会资源不必无谓消耗......

双十一走到今天,已经过去13个年头,从狂欢到逐渐趋于常态化,足以窥见社会的变迁。从长远来看,以平台不再强调GMV为始,在之后的发展中,品牌方们也会走向品牌的价值沉淀、产品力和服务的提升,提升复购率和客单价。

电商大促本就是一场人为制造的营销活动,双11已然结束,接下来就看双12的各家表现了。

双11之后没有双12?

【名人早餐会首档纪录片-李迅雷】

相比于留上海,毕业之后回老家是更好的选择?遇到不喜欢的工作怎么办?选择专业跟着热门行业走?金融行业竟不需要经验,那什么工作更体面?为什么要做研究?如何带出优秀的研究团队?什么时候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果你是李迅雷,答案有何不同?】欢迎财友们,点击下方视频查阅⬇️

双11之后没有双12?

财经早餐

李迅雷:K型分化时代,应该如何践行长期主义?|名人早餐会特别篇-纪录片#宏观经济#人物经历#李迅雷

视频号

查阅纪录片完整版视频及内容,欢迎财友们点击【财经早餐】微信公众号第二篇文章《K型分化时代,应该如何践行长期主义?》

阅读原文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255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