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胚胎在母体子宫中的发育持续38周(约266天),可分为两个时期:
1.从受精卵形成到第8周结束,是胚胎期。受精卵从单个细胞开始经历快速复杂的增殖分化,经过胚胎的不同阶段,发育成具有各种器官、系统和形态的胚胎。
第二,从第9周到出生,是胎儿期。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各种器官和系统不断发育,大多数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
胚胎期质变剧烈,胚胎期量变显著。
(1)卵裂和胚泡形成
受精卵形成,在向子宫移动的过程中,它经历细胞分裂。
由于子细胞被透明带包围,在间期没有生长过程,只有原始受精卵的细胞质不断分裂为子细胞,因此附着细胞增多,细胞增生逐渐减少。
受精卵这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称为卵裂,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卵裂球。
第三天,卵裂球数达到12~16个,共同形成一个具有桑葚外观的固体胚,故称桑葚胚。
第4天,桑胚进入宫腔,细胞继续分裂。当卵裂球数量达到100个左右时,细胞之间出现几个小腔,逐渐融合成一个腔,腔内充满来自宫腔的液体,透明带溶解,胚胎呈囊泡状,故称胚泡。
囊胚的中心是囊胚腔;囊胚壁由单层细胞组成,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内侧的一组细胞,称为内细胞群。
(2)植入
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着床,也称着床。
受精后第5 ~ 6天开始着床,第11 ~ 12天完成。
与子宫内膜接触的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滋养层变厚并分化为内层和外层。细胞外层相互融合,细胞间的边界消失,称为合胞体滋养层。细胞内层边界清晰,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称为细胞滋养层。通过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细胞得到补充并整合为合胞体滋养层。
所有囊胚植入子宫内膜后,修复间隙,植入完成。
合胞体中有一些小腔隙,称为滋养层腔隙。
着床时,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着床后血供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变得非常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子宫内膜的这些变化称为蜕膜反应。此时子宫内膜改名为蜕膜,基质细胞改名为蜕膜细胞。
根据蜕膜与胚胎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部分:基底蜕膜,位于胚胎的深层表面;蜕膜,覆盖胚胎宫腔侧;壁蜕膜是子宫其余部分的蜕膜。
胚泡的着床部位通常在子宫体部和底部,最常见于后壁。
着床过程受到母体雌孕激素的精细调控,这些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子宫内膜保持在分泌期。
如果母体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囊胚的发育不同步,就不能完成着床。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胚泡在着床前分泌的,在受精后第10天在着床部位。六氯环己烷浓度可高达10000国际单位/升.
HCG可以将卵巢黄体变成妊娠黄体,妊娠黄体分泌的激素将子宫内膜变成蜕膜,为胚泡着床和发育创造条件。
胚泡的植入也需要一个正常的宫腔环境。子宫或避孕环发炎会阻碍胚泡着床。
(3)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胚泡着床第二周,内细胞群增殖分化
随着外胚层腔的扩大,其背腹两侧的第二胚层胚盘、羊膜腔和卵黄囊仅通过一小部分外胚层中胚层与滋养层相连,称为体蒂。椎弓根将发展成为脐带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周开始,部分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在上皮层中线一侧形成增厚区,称为原始条。
原条头部略放大,为原结。
原条的中线有浅槽和主结。
的中心出现浅凹,分别呈原沟和原凹。
原沟深部的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迁移,一部分细胞在上、下两胚层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称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
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了下胚层的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称内胚层。
在内胚层和中胚层出现之后,原上胚层改称外胚层。
三胚层胚盘形成,三个胚层均起源于上胚层。
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一条单独的中胚层细胞索,称脊索。其对早期胚胎起一定支持作用。
在脊索的头侧和原条的尾侧,各有一个无中胚层的小区,此处内、外胚层相贴,呈薄膜状,分别称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若原条细胞残留,在未来人体骶尾部可增殖分化,形成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畸胎瘤。
第4~8周,三个胚层逐渐分化为各种器官的原基。外胚层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外胚层和表面外胚层。神经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管和神经嵴。表面外胚层将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中胚层首先分化为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和侧中胚层。内胚层将分化为咽喉及其以下的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器官的上皮组织。
至第8周末,胚体外表已可见眼、耳、鼻及四肢,初具人形。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