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继双减政策落地后,前段时间教育圈最大的新闻,应该是新东方和学而思两大教培同时官宣年底结束K9业务的消息,即不再向幼儿园至九年级学生提供学科服务。紧随其后,高途,学大也发布了同样内容的公告。至此,学而思、新东方、学大、高途,基本上K9业务都被团灭了。
为什么要双减?
站在大局面讲,双减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双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面积的家长说苦,孩子说累。有些家庭确实不想在教育上花费很大的精力。过去学校布置写不完的作业,冒着犯心脏病、高血压的危险陪着孩子做作业和检查作业的情况,着实让一些家长很痛苦。孩子们一周七天学校补习班的连轴转,没有户外时间,没有同伴游戏,也确实很累。
除此之外,原有逻辑不友好的教育模式,炒热了学区房和校外培训。幼升小阶段,需要靠学区房,初高中阶段,则需要靠校外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孩子能在每一个升学路径中都占据优势。于是大量资本疯狂涌入,教育成为资本追求高额回报的生意,也就远远偏离了教育应有的本质。只有打掉教育和地产的联系,打掉教育和资本的联系,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双减之后,未来家庭教育的走向会是什么样?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可能会有三个方向。
1.躺平派。看到学校的考试难度已经降低,大家获得的外部教育资源也大概率趋同了,因此选择回归到紧跟学校教育的大路上来,认为应该像我们这一代小时候一样,学习主要靠学校和娃自己。但需要深入思考的一点是,现在和以前的学习环境,就业环境,社会环境是一样的吗?想努力的在努力,想躺平的就躺平,对学习不同的态度,是不是就正好可以实行教育的分流了呢?
2.离岸补习派。一对一,独立老师私教团课,线上线下家教,缺点是有可能更费钱,而且国家对此也正在清理打击,以后要想找到好资源恐怕只会更难。
3.自主学习派。家长选择扶一程,送上马,做孩子学习的资源提供者,陪练者。在陪娃成长的同时,从硬实力(掏钱报班)到软实力(具备统筹,规划,应对等能力)的变化过程,也印证着这类家长的倔强成长。
其实家长要如何选择,关键还是看家长自己在意什么。事实上,这三种选择,在还未知结局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
教育的“内卷”真的会因为“双减”而消失吗?
教育的内卷,说到底,根源在于优质资源的短缺,和广大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间的矛盾。减负就是为了减“内卷”。但内卷究竟要怎么减,恐怕根源并不是要减多少作业,减多少补习班,而是在于选拔机制。
以四川省教育厅11月22号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为例,
注意到“选拔”这两个字了吗?什么是选拔,选拔就是择优,就是淘汰。所以有一点需要清楚的是,中考的政策导向是减负和优质均衡,但中考的结果导向却不是,高考就更不是了,虽然考试的难度被要求降低了,但是国家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要求却并没有因为减负而降低。因此无论教育的内卷会不会消失,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减弱,有一点还是需要明确的,那就是为了中高考而做的准备,并不要懈怠。
当然,除了中高考以外,我是认可且支持职业教育的,而且国家接下来也确实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专才的培养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于孩子本身来说,在各行各业,能做到优秀都能养活自己,也都能受人尊重。但是未来的职业教育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在教育改革的红利释放之前,谁都不知道结果,因此在还能拥有选择权的时候多做些努力,并不是坏事。
双减之后,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时代会一去不复返
双减政策整治培训机构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给广大家庭松绑,避免不理智、乱干涉的疯狂报班行为,希望家长们不是以单一的分数去进行衡量,甚至规划孩子的未来,而是要能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能更重视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特点,能适时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我想这才是双减政策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不论你承不承认,不管双减前还是双减后,有学习天赋,有内驱力的孩子,无论是在家自学,还是在外学,最后都还是会跑出。那些对教育真正重视和有反思力的家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都能迅速自我调整。有人说教育拼父母,是拼财力、学历。不,我认为教育更多拼的是父母的眼界与认知,孩子们的起跑线也不是培训班,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因此双减在某个意义上来说,是减掉不努力的孩子,和不负责任的家长,这句大众戏谑的玩笑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不“鸡娃”,不等于不“育娃”
现在的松绑,是说可以不学了吗?并不是。培训机构的消减并不等于学习的消减,更不等于家庭教育的消减。
学习是必需的,我想这点不用过多解释,因为没有知识储备,要想成功发展自我恐怕很难。现在的松绑是让家长们不要陷入应试的“鸡娃”陷阱,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躺平了,因为不“鸡娃”不等于不“育娃”, 校内不断减负,校外教培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会更加凸显出来。想要孩子拥有撬动未来的潜力,我们还需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去培养孩子的内核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育里,谁是最伤不起的人?
这是一个很早以前就在讨论的话题,大家对于答案也基本都认同,那就是:城市里“中不溜”的人(你可以理解为中产及次中产)。因为条件好的5%高阶层,根本不需要校外培训,他们本来就有私人订制的方案,而且走的大多是体制外路线。条件不太好也没太高追求的30%,也不会热衷于报班,因为他们既不太关注培养,也不想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那么剩下中间的65%,就是受影响最大,也是最伤不起的。而这一类人,也正是之前鸡娃焦虑的主要人群。
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肯定不能再继续没有目标地焦虑了,因为如果教育不得法,那么瞎管还不如不管。作为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向前的我们这一代,如果还想托举起自己的孩子,估计首先我们自己得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想清楚目前政策对自己家庭,对自身,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政策规定的是下限,而我们要做的是去寻找更高的上限。
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只要还有追求,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去及时调整,而不是选择直接躺平。
毕竟,好的教育,永远都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
The End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您有时候会看不到我的推文。为了不走丢,您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点“在看”,谢谢持续关注!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Cathy双语启蒙笔记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