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影响生育意愿的经济因素)

自5月31日生育政策调整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全国范围内的“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持续性密集出台。比如,四川省攀枝花市最早公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这值得点赞。

自5月31日生育政策调整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全国范围内“三孩”生育扶持措施不断密集出台。比如四川省攀枝花市率先公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对于按政策生育两三个孩子的攀枝花户籍家庭,在攀枝花每个孩子每月将获得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岁。这是值得称赞的。

之所以“赞”,是因为城市看清楚了趋势,开始“抢人”,不仅是现在的人(吸引人才),还有未来的人(鼓励生育)。估计很快会有很多城市加入“抢人”大战。

抢未来的核心在于刺激生育意愿的政策。健康与否?少生还是多生?这是家庭的微观经济决策。内心的趣味图景及其背后的行动需要我们去思考。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产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例如,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吃更多的瘦肉,更少的脂肪。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普遍现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所生的孩子数量减少,孩子成为上述“产品”(请注意,这只是对现象的中性描述)。收入提高后,为什么全世界的人普遍喜欢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衣服,更好的车,却不想要更多的孩子?

人们消费时,面临两个约束:一是收入约束,能花多少钱;一是时间限制,如何分配一天24小时。随着收入的增加,钱多了,收入约束就会放松。但是时间限制并没有放松,一天只有24小时,不可能增加。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消费模式,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时间密集型的事情上,而把时间密集型的事情减少。如果你花更少的时间,你会有更多的时间。比如收入上涨后,人们因为这个原因爱去餐馆吃饭,不想花时间自己做饭。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在出生之前,孩子就成为一个时间密集的情感“产物”。全天候照顾,全家上阵。家庭成员少的时候,其实是时候买个保姆了。孩子的成长周期长,从出生到18岁离家上大学,始终是一个时间密集型的“产物”。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长觉得轻松了,也就是时间约束放松了。因此,收入增加后,人们希望减少时间密集型的东西,转向更节省时间的东西,如大房子、豪车和漂亮的衣服。

孩子不仅是时间密集型的“产品”,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生育的核心在于“教育”。衣食住行不说,就是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一层一层被加码:考上好大学,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初中,考上好小学,考上好小学,考上好小学,考上好幼儿园。生活中的竞争始于三岁,甚至在婴儿出生之前。同时,投入的资金是不可估量的。这样,生孩子不仅强化了时间约束,也强化了收入约束。

一个时间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必然是劳动密集的产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父母和孩子也不是在战斗,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人在战斗。

正因为如此,孩子成了时间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的“产物”,奇怪的是提前影响了男孩女孩的婚姻市场选择。生孩子是婚姻的自然属性,没那么复杂。曾几何时,人们常说人口多意味着筷子碗多,生孩子养孩子的边际成本很低。一件衣服,老板穿二胎,二胎穿三胎,很自然。然而,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是“消费就是正义”,消费就是现实生活。当“消费就是正义”咆哮时,生育就会被挤压。

因此,刺激生育的政策必须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发放生育奖金可以缓解年轻父母的经济压力。不仅要延长产假,还要在孩子3岁之前每年有几天的育儿假,这样可以缓解时间的限制。专业的养育需要专业的人,大力发展婴幼儿养育产业,政府需要未雨绸缪,缓解家长对未来养育劳动力的恐惧。看到好处,降低成本,政策就会有效。

【作者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487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