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公布了一份:103010的榜单,按照市值对目前中国所有民营企业进行排名。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温氏食品集团。出现在名单上。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文氏集团在做什么,从事什么业务,但在这份榜单上,文氏集团“遍地开花”,以1900亿元的市值位列巨榜第26位。
虽然这次上榜了,但由于股市的大起大落,没多久就反弹了。
但这也让人疑惑,文氏集团的“和德和能”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这个企业背后有哪些故事?
00-1010文氏集团的主营业务其实没有——那么“高”
在今天的文化观念中,养猪业远没有辉煌,更谈不上暴利,但为什么文氏集团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规模?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文集团的诞生中找到。
上世纪80年代初,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广东省云浮市一位名叫文北英的养鸡户在当地开了一家养鸡场。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养鸡场很快陷入了财务危机。
那就是养猪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农民走过来,让文北英买几只鸡,在家里养。当时的文北英不再打算继续在商业领域“打拼”,很高兴看到有人帮他“回血”。
他只是赊账给了农民一批带饲料、药品和相关技术的鸡。临走前,他还告诉农夫,如果他不明白,可以随时向他请教。
在他的帮助下,农夫的鸡很快就出了市场,文北英也主动帮他联系了买家。时间长了,两个人都赚了一笔小钱。
事实上,直到现在,他仍然没有找到任何商机,但是当农民赚钱的消息被送回村子时,村子爆炸了。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想和他做生意的文北英。文北英手里的鸡很快就卖完了。为了满足村民的需求,他甚至专门进口了一批货物.
直到这时,文北人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创业之路吗?
当时的温北英十分气馁,甚至一度动了关闭养鸡场的打算。
文北英联合7位农户,集资8000元共同成立了文集团的前身牧业有限公司。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该公司很快迎来增长,并逐渐成长为当地享有盛誉的企业。
文集团的领导深知,公司的经营离不开无数农民的支持。前董事长温鹏程曾公开表示,公司的创立理念始终是“共享”,让更多的人吃到蛋糕,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的红利。
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公司农户”的养殖商业模式被探索了出来。
这一举措虽然降低了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但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员工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统一,使文集团在决策和具体执行上处于内部统一的状态。这也是文集团成功的秘诀。
为此,在公司成立以后,温氏集团采用了员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温氏集团的持股人数目前已经高达七千多人。
话。
在温氏集团内,持股员工占了很大的比例。温氏集团内曾经有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单单是在这位保洁阿姨的手上,就有超过上千万的集团股票!
在温氏集团的所有员工和股东之中一共诞生了48个亿万富翁。
更有无数普通农户因此而受益,这种“还利于民”的精神,放眼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
积极创新,开疆扩土
但与一般民营企业不同的是,温氏集团及其重视创新和业务扩展。
养鸡项目稳定以后,集团内部召开会议,认为养鸡已经达到了自身上限,即使再怎么加大投入,也没有多少回报。
最终经过一系列调研与讨论,集团决定向养猪业进行扩展。立马着手张罗起了这件事,从选购猪苗到销售渠道,公司全部解决,农户们只需要把猪养大就可以了。
最终,公司按照约定价向农民进行回购,还会在在托管费上予以额外补偿。
温北英发明的这套商业模式在当时可谓是十分新颖,从好的一面上来看,它集合了采购,配送,能够节约一定成本,也能规避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但是从坏的一面上来看,集团所面临的风险则会大大增加,毕竟市场变化无常,谁也不敢保证从签订合约到猪出栏期间,市场上猪肉价格会不会产生波动。
不少人都劝温北英谨慎行事,但温北英却断然拒绝,他表示,集团就是为农民所服务的,所有利润都要与农户进行分成,所有风险,都要由集团自己来承担。
2004年的时候,我国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温氏集团合作的养鸡户们,几乎全部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当年温氏集团就拿出44亿利润中的36亿作为补偿,安抚农户们。
2013年,禽流感再次爆发,如瘟疫的影响,市场信心大大降低,温氏集团收上来的活鸡堆积如山,没有一个人敢买,可在此时集团仍向农民们保证每只鸡都至少有一元钱的收益。
在这样近乎赔钱的借用模式之下,温室集团名声大噪,短短几年,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养殖企业。
从一个地方性的小厂成长为一方巨头,温氏集团彻底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直接体现在它的抗压能力上,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中国养猪业受到极大的波及,几乎所有人都损失惨重。
中国“养猪业第一股”牧原集团在当年亏损了一个多亿,雏鹰农牧也亏损了五个多亿,唯独温氏集团在风暴中稳步前行,甚至在当年还赚了几十亿。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强大的养殖业集团。
为何温氏集团能屡屡抗住疫情的冲击?这主要得益于其经营者的前瞻性。
温氏集团及其注重科技对于养殖业的加持作用,早在1991年,温室集团就已经开始搞起了信息化管理,当年的温氏集团,只有90万元资产,可那一年,他们足足投资了17万元,为公司配备电脑,以此用来记录所有的苗种资料和饲料数据。
在1991年做出如此布局,是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那一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个“www”网站,电脑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还只是一个科幻概念,日后为人所熟知的腾讯,阿里集团,直到七八年以后才纷纷涌现。
温氏集团紧抓“互联网”这一时代机遇,开发出了一套方便农户的管理方式,他们曾经投入重金,开发了“中央控制箱”,负责养殖动物的喂养和清理护栏工作。
同时还设置有自动报警系统,如果动物存在异常情况,或是护栏,水质资料出现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接到消息,其实对此做出应对。
发展到了今天,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只需要打开手机,便能了解养殖场内动物的温度,湿度情况,一个人便可以轻松管理上千头猪,每头猪的人工成本已经不足50元。
为企业和个人都赢得了极大的竞争力,这便是温氏集团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温氏集团每年都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与各大高校合作,寻求更为高效的养殖业技术手段,早在1992年,温北英就拿出一部分股份,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紧行合作,研发更具营养的新型饲料。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温氏集团已经彻底实现了饲料自给,其集团内自制的饲料不但效果更好,营养更高,甚至比市场上的其他饲料还要便宜。
养殖行业内都有一个通用指标叫“料肉比”,也就是说,多少斤饲料能够产出一斤肉。
目前世界养猪行业平均水平是2.8,2.8斤饲料换来一斤猪肉,如果用料高于2.8,那么所属企业在市场上就很难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如果用量少于这个数字的话,那么企业将可以获得比同行更多的利润。
那么温氏集团的料肉比是多少呢?答案是2.3。也就是说,单单是在饲料方面,温氏集团就能比同行少18%的开支。得益于此,温氏集团也被人们称之为养殖业中的“华为”。
如今温氏集团每年活猪出栏数已经高达2000万头,占全国市场的4%,堪称中国养殖业的龙头企业。
舆论风波:温氏集团是否存在“骗补”?
一直以来,有关温氏集团养猪骗国家补贴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广,这种看法不能完全说是空穴来风,根据今年最新的养猪补贴政策上来看,每头猪国家可以补贴两百元左右。
如果温氏集团的两千万头猪全部拿到相关补贴的话,那么他们可以拿到四十亿元左右,在考虑到温氏集团每年肉猪总利润只有七十亿元,这样的数字可以说是很夸张的了。
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简单。养猪是一项辛苦活,2020年温氏集团在肉猪方面的总营收为五百亿元,利润率只有14%。
刨去这四十亿补贴不谈,那么利润率就只有百分之六,几乎已经等同于普通理财产品了。
如果没有国家相关补贴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更多资本流出养殖业,转向其他领域,进而使得整个中国养殖业很难健康发展下去,中国人想要吃肉,只能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进口肉类。因此,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是有必要也有利于民生的。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存在骗补贴的行为,首先我们要关注到这个企业究竟拿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
对于温氏集团而言,四十亿的补贴只占其猪肉营收得不到十分之一,根据2020年,温氏集团财报显示,当年集团的总营收为749亿元,国家肉猪方面的补贴只其总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左右。
这个数字不算少,但要是说温氏集团是靠着骗国家补贴做大做强的,显然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做出这样一个市值上千亿的企业,单单靠国家补贴是完全不可能的。
温氏集团固然受到了国家的关照,但是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创新,这点值得我们肯定。
温氏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多年以来,一直立足于实业,从宏观上来看,这样的企业对于经济稳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去年世界总产值为80万亿美元,而股市上的证券股票总额却超过3000万亿美元。
一个互联网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便可以做到市值上千亿,而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则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经常在所在领域默默耕耘数十年人就默默无闻的,大有人在。
这背后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警惕,这些实体企业的强盛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硬实力,说温氏集团是“养殖业的华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温氏集团最早是由七家农户共同组织成立的,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做大做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不单单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经营模式的象征。
他证明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在不依赖或是只拥有极少资本加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处境艰难的民营企业多一些宽容。
参考资料
[1]猪、鸡业务双增长,温氏股份2019年净利润增长2.5倍.新京报
[2] 温氏股份拟8.1亿元控股新大牧业,实现河南市场零突破.新京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