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新闻事件(滴滴最近的新闻事件)

分享有料、有趣、有温度的社会热点

分享有料、有趣、有温度的社会热点

“秦久的世界很苦!”2021年,面对互联网上的各种乱象,监管层面的铁拳频出,拳脚直达皮肉:

重锤互联网平台经济垄断行为,阿里巴巴、美团分别因“二选一”被罚182.28亿元、34.42亿元;在主导打破互联网壁垒,阿里的应用部分连接到微信支付和微信开放外部链接;在 《数据安全法》 ,正式实施的 《个人信息保护法》 严禁“扼杀大数据”;还有轰轰烈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运动.舆论都拍手叫好。

让我们看看最近的监管重拳:

01

滴滴出行启动在美退市,国家数据安全必须捍卫

你还在用滴滴出行App吗?如果是老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是新用户或者新手机,在app store找不到。

滴滴出行App已从应用商店中移除五个月。要不是12月3日,滴滴突然宣布开始在美国退市,在香港上市,很多人早就忘了。

滴滴、豆瓣……监管铁拳又锤了谁 | 社会热点分享

让我们梳理一下相关事件的背景:

今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7月2日,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进行了网络安全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注册新用户。

7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知应用商店移除滴滴出行App。

就在两天后的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号文件,对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规定。

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共同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从纽交所上市、App被撤、7部门接受联合网络安全审查、美国宣布退市,我们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但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作为国内出行行业的领头羊,滴滴拥有数千万司机和4亿多用户,其掌握大量的地理、出行和用户数据关乎国家安全,高度敏感。

就在今年,美国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要有披露其所有权结构和审计底稿(证明公司不是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这种行为是我们法律秩序所禁止的。

美国很可能会根据这项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向美国提交与国家数据安全相关的信息。这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决不能接受的.

滴滴、豆瓣……监管铁拳又锤了谁 | 社会热点分享

如果我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分析认为,滴滴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利益,而是无奈资本的力量太强大。其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分别是日本软银和美国优步。在美国上市是各方资本斗争的结果。

对于滴滴是否向美国提供了相关数据信息,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必须捍卫国家的数据安全。在美国退市,在香港上市,会给滴滴带来巨大的损失,但监管部门也给滴滴留了一条路,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中国在美国上市的涉及国家数据安全的公司绝不是唯一,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意图也是众所周知的。

12月4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体暴跌,这似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e="text-align: center;" data-track="50">02

豆瓣网被约谈处罚,网络不是言论法外之地

豆瓣网又双叒叕被罚了。

12月1日,国家网信办对外通报称,由于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已依法约谈处罚豆瓣网主要负责人、总编辑,并罚款共计150万元。

这已不是豆瓣网在今年第一次被处罚,今年已先后被实施20次处罚,累计罚款已经达到900万元。

12月2日下午,豆瓣网公告称,将在2021年12月2日至17日暂停“小组”回复功能的使用,并暂停‘精选频道’的内容更新。

滴滴、豆瓣……监管铁拳又锤了谁 | 社会热点分享

看到豆瓣被罚,网友们一片叫好,纷纷留言评论,“造谣太多”、“罚的太少”、“要根本整治”……

人们普遍认为,豆瓣这次被罚与小组存在谩骂、造谣等不良信息传播有关。曾经的“文艺青年聚集地”怎么会沦为如今的“造谣网暴发源地”呢?

豆瓣成立于2005年,起初,其发展方向是成为一个高质量内容论坛,但后续因为管理、小组搭建等诸多原因,一些负能量思想逐渐把豆瓣当作了一个根据地,造谣传谣引导舆论、“饭圈”拉踩引战等屡禁不止,“戾气”变得越来越重。

而在豆瓣曾经引以为傲的电影、读书板块,近年来也面临极大的冲击,用户更加倾向于发泄情绪,新上映的电影评论要么是粉丝的五星好评、要么是黑粉的一星恶评。

可以说,网站管理者在监管上力度不足给这些污垢生存提供了温床。一个内容网站,如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内容”都不要了,反而成了“藏污纳垢”之地,那只能说是自废武功。

其实大部分用户都希望豆瓣成为更有质量的内容社区,希望网站能按照监管要求加强整治,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

网友评论:

知乎、虎扑、贴吧还有B站呢?

建议把娱乐组、影音板块好好整顿,但希望不要一刀切,很多兴趣小组还是很有意义的。

03

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呢?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上不带现金,付款时脱口而出:我扫你?你扫我?

如今,手机扫码支付已经融入生活的日常,我们很少去担心支付的安全问题。然而,总有人在利用漏洞从事违法活动。

前几天,为了有效加强对互联网支付的监管,打击逃漏税、转移赃款等违法行为,央行出台了关于微信、支付宝收款码的新规,消息一出,网上就炸开了锅,以为今后不能再用扫码支付了。

这可闹了大笑话,完全是因为“标题党”的阅读理解不过关,以及人们对于扫码支付的依赖、对无法扫码的恐慌而引发的“谣言”。

那么新规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

对于普通消费者,没啥影响,还是跟原来一样的扫码付钱。

即使偶尔自己也需要收款,随时打开收款码,照样能用。

但是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比如路边摊等小微商户,他们的个人收款码就不能再用了,此类“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收款安全性低,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他们需要专门去申请商用付款码。这也意味着可以对支付平台进行更好的监管。

滴滴、豆瓣……监管铁拳又锤了谁 | 社会热点分享

但是,转换为商户收款码,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手续费,目前个人使用费率是0.1%,商户则要收取0.38%~0.6%。当然,监管对此早有考虑,设置了过渡期,要求支付服务主体全面、充分评估客户正常支付需求,制定配套服务解决方案,确保服务成本不升、质量不降

网友评论:

微信、支付宝钱袋子里的钱必须纳入监管。

希望路边卖菜的大爷大妈的利益能够被充分保障。

后记:

互联网监管铁拳拳拳到肉,其中涉及国家数据安全、金融安全、网络舆论安全等方方面面,一张监管“大网”正在逐渐成形。

网络不应是法外之地,也决不能是法外之地。近年来,监管新规出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及时,也越来越合理。希望监管层能多听群众声音,及时阻塞漏洞,多引少堵,促进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

分享有料、有趣、有温度的社会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岂曰分享社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535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