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分析:
感觉,感乃咸心,觉乃学见(参见繁体字觉),感觉是心的事,自个内心的事,可以学见,但说不出来。可以学见表现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马克思语)”。
感性,感觉性、感受性,从现象看,是后出现的,我们于种种具体感觉发现了感性。性,生之所以然,性质。感性,感受感觉的性质、共性,即直观,感性直观形式(时间、空间)是感觉的前提;所以,从本质看,感性能力是先有的,感性能力是感觉的前提。感性直观形式的发现却是感性活动历史的结果,到康德才完全提出来。
知觉,知乃口矢,矢是箭。知觉是口射箭
,是能说出来的。能说出来的才叫知,否则只能是感。知性,知觉性,知觉是一个个的,知觉性是这一个个的知觉的规律性。德语verstand(知性),意思是两个东西站在那里,立起来,你说的能不能立得住?知性。知性范畴为自然立法。现象上先有知觉对象,我们于种种知觉对象发现了知性;从本质上看,要有知性范畴整合,才形成了知觉对象,知性是知觉的前提。
实体,超感官世界,对象跟感官无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变,万象森然,冲漠无朕。
理性(Vernunft)和“理智”知性(Verstand)德语中很多时候可以通用,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都将Vernunft看作是一种较为主动的精神能力,而Verstand则是被动的精神能力。对知性进一步反思,超出实体性生活,就来到理性,理性是面对无限的,处理有限物,知性就够了。
从康德哲学看:
有启发,形而上学研究“大全”;不过貌似康德不是找错了地方,而是发现了知识形而上学不可能,道德形而上学留下的地盘还是奠基于悖谬(自由-灵魂)
先验感性论:数学知识何以可能(感性直观形式-时空为数学立法)
先验逻辑论: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知性范畴为自然科学立法)
先验辨证论:形而上学何以不可能(理性幻象,二律背反)的知识。
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理性范导)
人们(包括哲学家自己)对哲学(形而上学)提的是一个什么要求?
就是:你站在外面,给我证明没有外面(站在外面就假设了有外面,然后让我证明没有外面)(知识论就是站在外面讲)
怎么办?用马克思的说法,请放弃就你的抽象,也就放弃你的问题
站在外面的意思(用明白的话讲给我听,明白的话必须在外面讲,只在此山中不行,要跳出来,在高处,这山才一目了然)
没有外面的意思(哲学讲的是大全,这山你是跳不出来的)
形而上学只能奠基于悖谬-生存实践(非理性的生活本身)
附:先天 后天 先验等的解释
先天:一般指的是在经验之前的东西。包括形式逻辑,数学公理,自然科学基本原理。
后天:经验中的东西,经验后的东西。
分析判断:谓词可以从主词分析出来,具必然性,不增加新知识。单身汉无妻。
综合判断:谓词不可以从主词分析出来,不一定有必然性,可增加新知识。明天是晴天。
先天综合判断:数学公理、物理规律,跟内容有关,属内容逻辑;具普遍性(现象界)。
先验:先天的先天,即关于先天知识何以可能的知识,分先验感性论(感性)、先验逻辑论(知性)、先验辨证论(理性(消极理性))黑格尔后来进一步增加了积极理性。
先验感性论:数学知识何以可能(感性直观形式-时空为数学立法)
先验逻辑论: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知性范畴为自然科学立法)(“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从量的眼光来看待经验对象,所有在经验中向我们呈现出来的东西都可以纳入到外延的量的概念里头。比如某物有多长、多高、多重,都是可以测量得到的,以前我们有人认为西方的学问(科学)就是一种“质测之学”,就算是光子、空气我也可以问问有多重,先天综合判断,还没经验呢,我就知道可以测测光子的质量、空气的质量等。物理学研究,先有了个先验范畴,你才能研究,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再如“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虽然不知道这条船怎么从上游飘下来,但我知道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可以去研究,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也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先验辨证论:形而上学何以不可能(理性的幻象)的知识。如鬼魂有多大,有多重,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知性范畴即前面说的“量”的范畴用在这里,就误用了。上帝在哪里?多少岁?先验感性论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用在这里也是无用。一切皆空,有生于无,等等。物自体领域,是实践理性的地盘,理论理性无理也无力处理、出力,忙活半天也是空对空。
从黑格尔哲学看
划分:感性-知性-消极理性-积极理性
一直有种感觉,黑格尔的理论不太注重的感性的作用,感性是在其外的东西;后来的马克思特别重视感性,批判黑格尔是头脚倒置,于是就再来一次颠倒,把颠倒了东西,再倒过来。其实黑格尔在思想中已经尝试了各种颠来倒去,“颠倒”思想中已经完满。但思想依赖于语言,还有语言以外的东西,语言以外的东西跟思想还需要再来一次颠倒,这就是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我觉得其实就是理与力的颠倒。
黑格尔讲感性,直接就到了 感性确定性,我觉得“确定性”了就进入知性,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就是属于知性了。感性在语言外,说不出来。
存在论对应知性(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具体内容:质-量-度;运动方式:过渡,一个过渡到另一个;规律:量质互变原理;最高阶段:度。度是知性的最高原理,存在论最高范畴。
举例:自然科学对应知性,追求质,什么是质,就是量(车能开一百年,就是质高),什么是量,离开度不能谈量,离开度谈量,怎都行,如花一千万造个开一百年的自行车,但不合度,所以真正的量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真理。
本质论对应消极理性;具体内容:本质-现象-现实;运动方式:反映-反思;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高阶段:现实。现实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概念论对应积极理性;具体内容:主观概念-客观概念-绝对理念;推演方式:发展;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最高阶段:绝对理念。真理在于全体。
感性活动
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比如蜡烛???,我们并不知道它在我们外面,我们远离,感到蜡烛???变小了,也并不知道到底是蜡烛变小了,还是蜡烛没变。我们并不知道蜡烛???是一个事物,有稳定性且独立于我们,。。。。
我们静观蜡烛???(就如柏拉图洞穴里的人),我们永远也有不了进展,然后我们动起来,远离蜡烛(不再静观了,采取否定),发现蜡烛变小了,我们只感到蜡烛变小了,但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蜡烛本身变了,还是我们感觉变了?我们再动,走近蜡烛并回到原地(否定之否定),蜡烛???又还原了。这样我们就发现蜡烛???回到原来大小。于是我们建立了蜡烛???这个对象(有不变性、有独立于我们的一面,这才是对象)
这就是“感觉通过自己的活动成为了理论家”。感性-知性-理性的推演都是这个原理——否定(活动)。
现实中的否定是感性活动(又叫感性劳动、对象化活动、生活实践、生产实践)
思想中的否定就是反思、推演
除了活动,还有交往(也是一种活动),跟别人交流中,感觉就有了公共性,这就是知觉,知,口矢,说出共性(比如桌子),这就是知觉。
关于感性活动描述,详见下文(请点击查看)
实践-记录-反思-体系(累积-历史性) 如何改变心态(潜意识、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习之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