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到一位妈妈的倾诉,孩子高一,现在想休学。妈妈觉得天都快塌了,完全无法理解!
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以后,我特意写下这段文字,看看我们大人能否尝试着去理解孩子吧。
首先想要为孩子点赞!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父母不断地说教和讲道理,刚进高一的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坚决地要做自己。要知道她面临着同学、老师、家长等这么强大的力量下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是很不容易的。她很勇敢,很有主见,很坚定。
也许父母很不理解,孩子现在的想法和自己小时候大不相同,为什么呢?
第一,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如果引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这本书里的话,叫做“后喻时代”,即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时代。这个时代很多新知识、新发现、新现象,70年代的父母可能看不懂,想不通。例如,下面几个词,请问父母知道几个:yyds、LOL、emo、绝绝子,还有二次元、手办等,如果看不懂,很正常,那就要勇敢地承认自己落伍了。
其次,我们的孩子变了!
我们国家最近四十年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丰富的盛世,而这一代孩子们几乎没有饿过肚子,哪像父母小时候,就想着吃好穿好。这一代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发育好、身体好,于是父母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要成绩好。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满足了生理需求,孩子们更需要尊重、归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他们对于精神追求就有更高的目标,而精神追求是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想理解孩子,家长要会换位思考、要有同理心。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激素的分泌、大脑的发育带来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萌发,思维方式改变,思考能力增强。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中,处于“找自己”的阶段。他在思考自己是谁,将走向哪里等人生终极问题。他需要空间、需要时间、需要支持、需要力量。这个时候,父母的说教、唠叨、纠正、叮嘱都会消耗他的内在心理资源,让自己心力交瘁。
此时,我们父母看到的就是孩子成绩下降、交友不慎、行为古怪、言论偏激,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信号,告诉父母:我和你们想象地不一样了,我长大了,我需要安静地做自己。
为什么孩子现在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表现呢?
我想这个根早就埋下了,孩子是家庭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棵树,树根是否健壮决定了树叶是否健康。现在孩子遇到了问题,根在家庭。我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反思:
孩子从小到大和家人相处的过程当中,父母与孩子讨论的话题主要就是学习、成绩、读书、考大学、找工作。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长脸的工具、实现自己梦想的附属、互相比较的对象。唯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有个好初中才有好高中,才有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和好生活的逻辑已经过时了。好生活不再是以物质为标准,而更多地由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来界定。
父母对孩子总是关注问题,话语里总是有很多“不要,不行,不准”等禁止词汇。这些都是消极思维的反应,所以孩子也被引导为经常关注自己的问题、关注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这就是在给孩子消极暗示,你不够好,你还需要继续努力,结果却让孩子缺乏信心,看不到希望,总有一种无力感和低价值感,也许最后就会感到习得性无助,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家庭氛围缺乏温暖,家人脾气急躁、互相之间缺乏包容、支持和关爱。可以想象,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气呼呼的,这种情绪最后全部转移到了年纪最小的孩子身上。结果最需要爱的孩子却成了全家人的情绪垃圾桶,终于,这个垃圾桶在青春期被撑破了。
所以,在整个的家庭系统里,孩子是不被看见的,她的情绪、努力、进步、思想、观点,都被家长一一忽略,有时甚至被讽刺,孩子得不到价值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父母只看到学习和成绩,分数和排名。因此,她走向了手机和网络,因为在那里,她感到安全,无人评价,被鼓励、被理解、被支持、被认同。她所有的心理需求几乎都可以被满足。
我想孩子应该在初二开始就有一些父母认为的“叛逆”现象出现,例如顶嘴、关门、开始玩手机、变得沉默、脾气暴躁等,可是家长缺乏反思和沟通,再加上中考在即,孩子只是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想法。高一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促成了自己的休学想法。她就是想休息,她就是想充电,她就是想安静!
亲爱的父母们,尝试着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看待自己的孩子吧!
(未完待续)
排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习生王玉琨(本期应为No.356)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5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