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是我们膳食的基础,对于五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如:战国名著《吕氏春秋》在《审时》中列举了禾,黍稻、麻、菽、麦六种谷物;汉代的赵岐认为五谷为稻、黍、稷、麦、菽五种植物;唐代的王冰认为五谷是粳米、小豆、麦、大豆和黄黍;佛教在祭祀时又将五谷分为大麦、小麦、稻、小豆和胡麻。而现在,我们将“五谷”作为各种粮食的总称。我们所吃的粮食,可以分为细粮和粗粮两类。其中,粳米、小麦等经过精制或精磨,将外层富含纤维的部分去掉的属于细粮;而没有经过精磨的糙米、玉米,小米、燕麦等,则为粗粮。一般来说,细粮在研磨的过程中,谷胚和皮被辗磨掉,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大减。同时,由于辗磨,细粮所含的膳食纤维也明显减少,这使面粉等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身体健康,因此,细粮虽然比粗粮可口,但营养价值却没有粗粮高。如果长期食用细粮,还可能会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所以营养学家建议人们,平时不应只吃精制的粮食,而应适当食用粗粮,讲究粗细搭配无论是粗粮还是细粮,它们都属于主食类。我国居民的膳食一共可以分为主食和副食2大类,其中主食包括谷类、薯类以及用粮、豆类食品做成的米、面、馒头等食物;副食则有肉类、奶类、蔬果类等食物。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食物一共可分为5类,分别是谷类和薯类、动物类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纯能量食物。其中,谷类和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是供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应该在我们的饮食中占有基础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认为,鱼肉蛋奶比谷类等食物更有营养,可以让人更加健康和强壮。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从1982年到2002年,我国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食物的摄入量下降了108克,但事实上,谷类食物作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主食,有它不可被取代的优势。谷类等主食含碳水化合物比较多,而碳水化合物正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对于五谷养生的记载。如《论语·乡党》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告诉我们吃肉不要多过饭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食之养人,全赖五谷”,说明了谷物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清代朱彝尊的《食宪鸿秘》中也有“米谷得阳气而生,补气正以养血也……惟米谷禀天地中和之气,淡而不厌,甘而非甜,为养生之本”的说法告诉我们谷物也是养生的佳品,是膳食养生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