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
什么叫“知识普及”?
出色的回答:
一棵樟树,是我自己花钱买的,多年前从医院移植到医院外面。因为它挡住了阳光,我请人“修剪”了一下。
我以为我种的树可以随意处置,没想到被城管部门认定为“擅自砍伐树木”,罚款14.42万元。
这起发生在上海松江绿洲贝弗利花园的行政处罚事件,近期引起了社会关注,央视也做了报道,质疑是否属于“不顾法律情况的刚性执法”。
围绕此次事件的一些核心问题和新的公共问题,解放日报上官记者再次采访了执法部门和专业人士。
什么是“伐木”?不清楚。
什么是“日志”是本案的核心问题。城管执法部门虽然一再解释,但并不能完全说服公众。
根据城管执法部门的解释,认定李先生修剪樟树的行为是砍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上海市居住区常见树木修剪指南》。根据指南,过度修剪樟树的标准是保留一点树干。如果你再砍,只有树干会被砍。
第二个是《上海居住区绿化调整技术规范》。在本规范中,针对不同的树种,有修剪技术、方法、尺度等。有具体要求,不按规定操作的视为过度修剪;过度修剪导致树木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无法恢复树冠形状,被认为是砍伐。
然而,这两个基地一直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
首先,树木修剪指南只是专业人士修剪树木的指南,并没有明确的砍伐定义。即使明确了什么是砍伐,也不是强制性的,不能作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
通俗地说,说人们仅仅因为李先生的樟树修剪结果达不到专业建议的水平和程度就砍伐樟树,那是不合理的,那就是违法的。只能说修剪不规范、不到位或者方法不对。
其次,《上海居住区绿化调整技术规范》是技术规范,明确了砍伐的定义。与上述指引相比,更适用于上海住宅小区内影响居民通风、采光和安全的树木的调整,用于判断李小姐的相关行为是否属于砍伐。
但有专业人士指出,过度修剪导致树木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无法恢复树冠形状,被认定为砍伐,那么樟树的“一个生长周期”是什么?
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李先生请专业人士修剪的樟树现在已经长出了新枝新芽。随着不断的生长,几年后树冠形状可能会恢复。能否认为这几年是“一个增长周期”?那么感觉从何而来?充其量是过度修剪?
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技术规范还是执法部门都没有给出答案。
在今年3月19日的听证会上,李先生的律师还质疑执法部门判断伐木的依据。执法部门代表回应称“伐木的标准法律没有规定,我们认为明显是从社会常识上伐木”“我们认为树干受损,没有树枝,所以是伐木”。
交罚款,只能放弃?
根据李先生提供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今年6月30日,松江区新桥镇城管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7月初收到后,李小姐拖延了两个星期左右,但还是交了罚款。他说,执法部门告诉他,不缴费有“滞纳金”,每天加罚罚款金额的3%,如果他再不缴费,他的银行卡就会被封。
执法部门即使不同意结果,当事人也只能缴纳罚款,这是真的吗?
就像李先生一样,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只多修剪一点。“种植十几年后,他有了感情。他怎么能砍呢?”但是,面对执法的结果,也只是一种无奈的惩罚。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在这里普及一些法律知识。
上海韩红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伟表示,即使当事人支付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月内,李小姐仍然有提出行政复议的权利,或者在今年内,她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这些都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否缴纳罚款不会影响当事人行使合法权利。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听证是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的程序。执法部门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复议法》后,当事人有权在法定期限内陈述申辩意见(举行听证)。
即使未提出陈述、申辩意见,或者提出的意见不影响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表达不满”。
不经意间,你能全身而退吗?
修剪我种的树实际上需要罚款14.42万元。事件发酵一个多星期以来,关于“处罚是否过重”的讨论依然火热。
先抛开“什么是感觉”的争议。仅从城管执法部门的解释来看,当事人被认定对“擅自砍伐树木”负有责任后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有具体依据的,甚至是有“火候”的。
根据《行政诉讼法》,擅自砍伐树木的,由市或区绿化管理部门处以绿化补偿标准五至十倍的罚款。
根据《行政处罚告知书》【沪价费(2006)27号】,一棵常青树(香樟等)的补偿价格。)旺季和淡季的价格从280元、336元(DBH不足6厘米)到26040元和36910元(DBH 41-45厘米)不等。如果DBH超过45厘米,每增加2厘米,就会在季节增加20%,在非季节增加30%。
这棵樟树的补偿价格是28840元(DBH 36-40厘米,反季节)。考虑到李先生认罪认罚态度良好,新桥镇城管中队按照执法程序进行了集体讨论,按照“砍伐树木不足10棵,处以绿化补偿标准5至10倍罚款”的要求,
对其进行最低档处罚,即绿化补偿标准5倍的罚款,计144200元。
“即使是从轻处罚,罚款14.42万元还是超出了一般公众的法律认知和情感判断。”金玮认为,行政处罚应当坚持过罚相当,如此高额的处罚不符合其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
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今年7月15日起施行,明确“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从而改变了原《行政处罚法》的无过错原则,引入了过错推定原则,被誉为在行政处罚中引入了“责任主义”。
法学教授罗培新表示,在本案中,执法机关可以推定李先生有过错,但如果李先生证明了自己没有主观过错,比如,没有砍伐树木的故意,参照小区内外修剪树木的尺度修剪香樟树,对修剪导致如此处罚的后果并不清楚等,则应不予行政处罚。
也有专业人士指出,李先生如果在事发地补种一棵和“砍伐”前规格相同的香樟,可视作“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应不予行政处罚。
不过,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相关行政处罚决定是在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施行前作出的,此案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用“没有主观过错”等来主张“不予行政处罚”,成功的可能性很难说。
已经从轻,还能减轻?
此次事件曝光后,还有一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既然不罚似乎不太可能,按目前的从轻处罚又觉得不够轻,那是否可以在绿化补偿标准5倍罚款这一最低档处罚的基础上,再酌情减轻处罚?
比如只罚绿化补偿标准一两倍的罚款,也就是28840元或57680元,是不是更能让当事人和公众接受?
“实际很难操作,因为没有减轻处罚的‘标尺’,这是目前执法领域的一个短板。”一位上海监管部门的干部表示,许多监管部门目前都有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为法律法规框架内从轻、一般、从重处罚明确了裁量的标准,执法人员可以依据这把“标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近年来,不少监管部门还出台了“免罚清单”,明确了某些领域初次、非主观故意且情节轻微等违法情况可免于行政处罚,也相当于一把判断是否免罚的“标尺”。
现在唯独缺一把“中间地带”的“标尺”,即在从轻处罚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减轻处罚。
该人士坦言,虽然执法部门有自由裁量权,但没有“标尺”的情况下减轻处罚,很可能遭到问责,却又很难给出具体的依据,“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符合条件的可以从轻处罚或免罚,但减轻处罚的案子很少,就怕问起来依据不足”。
据介绍,目前监管执法部门判断减轻处罚的依据主要是司法领域的一些判决案例,又或者是已经办结的一些行政处罚案例,偏向于“经验主义”。
从这一点来看,“擅自砍伐树木”等案件的充分讨论,或许能够有助于促进行政执法往更加完善的方向去改变。
而对李先生等有类似遭遇的市民而言,目前只有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来主张自己修剪树木的行为并非“砍伐”或者没有主观故意去砍伐树木,也没有造成显著的社会危害等不利影响。最终,能否减轻处罚甚至免罚,只有留给法定程序去判定了。
栏目主编:陈玺撼题图来源:IC photo图片编辑:邵竞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