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被欺负和殴打。你想反击吗?反击,好吗?针对灵魂的大试题。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无论你多么威严高贵,你大概都不会看到自己的宝宝被别的孩子锤打而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逐案讨论。比如看欺负者的“强哥”是不是小,同龄还是大龄?
如果‘萧蔷’欺负了你的大哥和大姐,如果这位大哥和大姐不喜欢被虐待,一举夺魁极其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又大又大又大又粗的“强哥”,你这个弱鸡,如果你没有保镖保护你,为什么不赶紧逃跑呢?
因此,我们通常会讨论同龄孩子之间的“打架”。
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实际情况。事件比较小,如果发动事件的孩子不是特别坏,能够及时意识到错误,那么这件事就可以翻盘了。如果小欺负者极其邪恶,不知悔改,他一定要让孩子反击(也许我需要亲自帮助他),一起帮助熊海子好好成长。
然而,世界是复杂的,你遇到的可能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像这样.
记得大哥两岁多,二哥四五个月大。午饭前,我抱着二哥,领着大哥去社区操场玩,让空气出来,等家里的饭做好。
毕竟快到吃饭时间了。操场上大人小孩不多。有五六个人,不远处还有一个老太太。我拿着小的,看着大的在滑梯和跷跷板上玩。
其实两岁的孩子是不能自己玩的,总是需要大人鼓励和引导他们玩。小区里的滑梯挺大的,有三层楼高,一边有一个转体两次的滑梯管,小朋友都在这里玩。另一方面,危险系数高的滑杆需要双手握杆,双腿夹杆,从三楼一路滑到底。如果技术差,需要7、8岁的调皮男孩才敢玩。小小的孩子只能一瘸一拐地抓住栏杆爬上楼梯,用屁股蹭着滑桶口,尖叫着滚出桶外。
等到老板第二次摇摇晃晃地走到滑梯边,再坐下来用屁股蹭滑梯。这时,一个更大的男孩冲到他身后,拍了拍女儿明亮的额头。女孩很惊讶,笑着大哭起来。
我被蒙住了眼睛。这个狗娘养的从来没见过。不知道他是最近的居民还是只是在外面玩。突然,我还把小的抱在怀里,不敢当场放下。我跑到滑梯上停下来。他喊道:“为什么,不要打我的小妹妹.宝贝,起来,起来,打他”
我女儿就坐在那里傻乎乎地哭,我在喊。老妇人笑着喊道:“嘿,嘿,宝贝,你为什么打人?”老妇人的叹息似乎给了混子一个助力,混子更加热情。哈哈,哈哈,上下拍击,“毛毛毛”狠狠拍了拍女儿的额头,小辫子都散了。
女孩挨打的时候哭着从纱管里滚出来,抱着我的大腿哭。我心疼又生气,不好意思把小家伙丢下,想抓住这个狗娘养的理论。只为小女儿没用而生气,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我真的缺乏勇气,豁出去的勇气,去抱那个正要逃跑的男孩,我也不好意思骂我奶奶。
令人惊讶的是,奶奶甚至没有真诚的道歉。真的,鬼子跑了,枪手不想悄悄溜走。看来他是个“惯犯”,是犯罪部门的老滑头。
/large/tos-cn-i-qvj2lq49k0/7065617455194c8c873da464332281ba" alt="孩子,打回去">
我心里堵成山,孩子还在哭。这个样子,玩肯定是玩不成了,领着孩子回到家。一进门,孩子一下子扑在爸爸怀里大哭,委屈到山崩地裂。
我这正在复述事情经过呢,老爸早哄着孩子出了门消气去了。
不多一会儿,就看老爹驮着丫头开心地回来了。
原来,老爹带着闺女出门消火,你说好巧不巧。刚刚走到我们这栋楼头,就碰到阿婆领着“强哥”走来了。
“强哥”,他来了,他来了,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来了。
小丫头直接冲过去,对着“强哥”就劈头盖脸几巴掌,你想当有老爹站在边上给予“亲切”的注视,小丫头的气场也是全打开了。虽说人小拳轻,对比自己刚刚受到十多个”铁拳“,并不算什么,但是对化解孩子心中的委屈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阿婆有意思了,可劲护住自己的孩子。原来她也知道挨打是疼的,打别人自己开心,别人打自己不开心呀。
老爹在边上警告阿婆:孩子的事,你不要插手!你给我记住了!以后,看到你们一次就揍一次!
“强哥”,他走了,他走来,他抹着鼻涕逃走了。
没几天,我们在附近的商场里玩耍,真乃“冤家”路窄,我们大人后面走,孩子前面跑,其实我们还没注意到,只见一个阿婆领着孩子及时拐弯”跑路了“,这才注意到是“强哥”祖孙俩。
看来当时吓唬了下还是起到震慑作用了,想必阿婆以后不会看到自己孩子去欺负别人还能开心不已吧。
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学会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那孩子对行为边界的认知是来自父母的教导。
就这件事,我生气的是阿婆,孩子做错了,阿婆及时制止,给个诚恳道歉也就过去了,可偏偏像是捡了大便宜,或许心里想着:看,我家宝贝“真勇敢”的自私想法。其实就这德性不改,以后指不定会吃更大的亏。
比如,像之前我写过《善良的盔甲》里邻居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被护犊子爹妈护祸害了的一个好例子。
平时孩子们一起玩耍,擦枪走火,不稀罕,一般大人都是带着孩子道个歉,批评惹事的孩子两句,就地教育下孩子,这孩子间的事就过去了。
平时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孩子间的小吵小闹。其实,这些小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能就是大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认知有问题。
孩子的教养,是源自父母的修养。我们谈的是孩子,其实归根结底谈的是家长的修养。
李玫瑾教授就支持:对欺负人的孩子,打回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