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姐
作为一个怕死的中年老母亲,早就发誓再也不熬夜了,没想到用我的绳子打了一个电话。
煮到凌晨两点。
全程就一个主题:吃。
电话那头的y是我在海德堡大学的同学,上海女孩,认识十几年了。
当时刚到德国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在难以下咽.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坐在大学食堂里低头吃着盘子里的沙拉。突然,Y感到难过,叹了口气说:
我们像两只兔子吗?
我差点哭了。
后来,我经常去她宿舍吃饭。她研发了洋葱炒肉末,我研发了老婆婆红烧肉。有了这两种美食,两个人都能干出一锅饭来。
渐渐地,我的心稳定下来:没问题,我们能在德国活下来.
一年后,我转学到慕尼黑大学,她留在海德堡,结婚生子,但关系极好。
虽然只是做过饭,但它就像交过命.
婚后,她和德国老师在上海生活了几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又回到了德国。
回到德国后,没想到吃饭又变成了最头痛的事。
两个漂亮的混血女孩连西餐都吃不惯,连面包香肠都不看。
y是职业女性。她真的不喜欢做饭。她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弥补的两个小技巧,远远不能满足《大魔王》中女儿们养的24K中国胃。
没办法,Y只能硬着头皮和开辟新技能,每天摆弄各种食材。朋友圈里充斥着时而成功时而失败的作品,就像一个努力打卡的新东方厨师班的学生。
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后,她去了终于出师了.
二
个孩子也终于适应了德国的新生活,在学校里混得如鱼得水。
“太苦了,可是也太值了吧!”Y说。
孩子们见到桌上的菜开心得手舞足蹈的样子,和沉迷吃饭无法自拔恨不得把盘子一起吞了的样子,都让Y觉得无比欣慰。
尤其是她们还会边吃边大声表白:谢谢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听到这句话,原本还对孩子青春叛逆期忐忑不安的Y觉得自己有了点底气。
只要每天都能坐到一起开开心心吃顿饭,哪还有什么难解的亲子关系?
许多孩子之所以会和父母对抗,无非就是觉得父母不懂自己。
可如果懂他们的胃呢?
如此简单高效又直击灵魂的爱,换了谁也顶不住吧!
如果孩子能够真真切切感觉到父母的爱,哪还有什么隔夜仇,还叛什么逆,跟这个世界较什么劲?
聊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心头耸动,想起了身边一位相识的少年。
那孩子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生前写过一篇关于泡面的长文,把他从小到大吃过的各种泡面的味道写得细致入微,令人叫绝。
是啊,生前。
至今都不敢相信,他会以那么决绝又惨烈的方式离开我们。
他的离世曾经引发过种种猜测,认识他的人都想不通,一个自身如此优秀,家境又那么优越的孩子为什么会觉得生无可恋。
父母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住着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豪宅,对唯一的孩子极尽宠爱,有求必应,难道还不够让人羡慕吗?
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不知足了?
可我总是会想起那篇关于泡面的文章,脑海里勾勒出他从小到大独自在家吃泡面的场景。
在那座豪宅中,有着最漂亮的厨房和最昂贵的厨具,可它们都冷冷冰冰,没有生气。
终日忙碌的父母愿意为他倾其所有,却很少为他做一顿饭。
一个人决意离开这个世界肯定有非常复杂的理由,旁人很难真正了解,更无法妄加揣测。
可我还是忍不住会想,如果少年家中也有温暖的厨房,热闹的餐桌,人间的美味,那么他对这个世界会不会多一点眷恋?
当他受伤的时候,会不会多一点力气,让伤口有愈合的可能?
回想起来,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几度经历过灰暗、颓废、怀疑人生的时刻,可是只要一回到家中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饱餐一顿就觉得一切皆可原谅。
当胃熨帖的时候,心情就慢慢舒展了,整个人又活了过来。
满血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我出嫁时,我妈曾经语重心长地叮嘱我:
一个家庭变得不幸福,往往是从灶台冷掉开始的。一个人变得不想回家,往往是从回家吃不到一口热饭开始的。
我曾经对此嗤之以鼻。
都什么年代了,只要有钱,什么好吃的买不到?是外卖不能点还是馆子不能下?
可是最近几年,我越发体会到了父母辈朴素的人生智慧。
那天晚上,我和Y聊了很多亲人和他们做的拿手菜,惊奇地发现,我俩从小到大对亲情的记忆经过岁月的涤荡,很多都已经遗忘,只有舌尖的味道仍然清晰地被大脑记录了下来。
原来,爱都是有具体味道的。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众多孙辈中最不起眼的那个,奶奶重男轻女,外婆也是,她们好像都不怎么喜欢我。
可在她们去世之后,我却越来越确信自己也曾被她们爱过。
我记得奶奶做的红烧排骨和任何人做的都不一样,也记得外婆做的膳丝汤堪称一绝,是我走遍全世界再也找寻不到的味道。
只要想起那些味道,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童年就只剩下宁静美好。
Y的妈妈性格要强,脾气暴躁,Y偏偏又像极了她,母女关系曾经水火不容,剑拔弩张,Y的叛逆期可以用暴动来形容。
可是Y长大后,她们的关系却愈发亲密。
Y总是想念“妈妈的味道”,那是一道做法奇特的茄子,听她描述时心驰神往垂涎欲滴的样子,令人觉得红楼梦里的茄鲞也不过如此吧。
Y告诉我,当年闹成那样也没有母女决裂,是因为她始终记得一件小事。
有一次她在学校食堂没吃饱,就违反校规跑到外面买吃的,结果被班主任抓了个现行。
班主任特地去她家向她妈告状,她吓得瑟瑟发抖,以为会被暴打一顿。
结果她妈只轻描淡写说了一句话,小孩子饿了当然要让她吃。
就这一句话,让Y感念至今。
小孩子对爱的体验是从吃开始的,美好的食物是联结亲情的纽带,最原始本能,也最攻不可破。
我在德国生活多年,见过许许多多独居的老人,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亲情怎么可以如此淡漠?
身边的华人朋友也因此忧心忡忡,生怕孩子受到“万恶的资本主义”影响,长大后也对自己相敬如冰。
可是,同样是“万恶的资本主义”,隔壁的意大利却以大家庭聚集而著称,和中国一样亲情浓厚,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吃上。
德国是出了名的美食荒漠,人们在家吃饭追求短平快,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烹饪上。
以前读书时,隔壁宿舍的德国女孩每天的晚餐都是一个面包一瓶啤酒,雷打不动。
看着她面无表情地把面包一口一口卡下去,你会觉得,好像那是在完成什么苦大仇深的KPI。
后来的德国邻居家里有五个孩子,晚餐常常就是每人发一个面包,拌一大盆沙拉,不能更多了。
看得我目瞪口呆:这样也行?
“家的味道”会不会太敷衍了一点?
有时候忍不住会想,这些从小让孩子啃面包啃到地老天荒的德国父母,老了之后靠什么把孩子们召集到身边来呢?
靠意念吗?
意大利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对美食充满热爱,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老祖母秘方”,只要做一大桌菜,老老小小一呼百应。
对吃的态度似乎也会影响人的性格。
“吃货”意大利人热情奔放,酷爱社交,而对食物兴趣缺缺的德国人则显得冷静内敛,与人疏离。
性格本身没有优劣之说,可问题是德国人这个鬼样子他会抑郁啊!
德国的抑郁症病发率在欧洲名列前茅,堪称“国民疾病”。
起先我认为是由日照决定的,德国的冬天过于阴冷漫长,事实上也是,一到夏天抑郁症就会明显缓解。
可是换个角度想,夏天之所以能让德国人肉眼可见地快乐起来,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能吃到烧烤了吗?
德国人对烧烤的热爱和足球有的一拼,烧烤季一到,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德国人也是爱聚会的啊!原来德国人也是会大声聊天的啊!原来德国人笑起来也是嘎嘎的啊!
可是只要烧烤季一过,他们立马就被打回原形,重新高冷起来,准备抑郁。
这也难怪了,夏天有烧烤,冬天却没有火锅,人生能完整么?
我在德国生活了十几年,从来不觉得冬天有多么难以忍受。
留学的第一年,我和Y就学会了用电饭锅涮火锅,涮着涮着,春天就来了。
环顾四周,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的好朋友们无一例外都热爱美食,个个精神茁壮,心理皮实,对“乐观”两个字无师自通。
上一秒还在品诗弄词伤春悲秋,下一秒已经卷起袖子大快朵颐,文青无缝切换到吃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对美食永远充满追求的人,对生活也充满无限的热爱,体内就像拥有一个开启快乐的开关,简单粗暴,直达味蕾。
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呢?
如果不行,那就两顿!
歪打正着,无独有偶,我和Y都把孩子培养成了吃货。
有个吃货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看着他们吃饭,你会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吃播。
太治愈了吧!一不小心就露出了慈祥的围笑。
育儿过程中最朴素的幸福感,亲子关系中最基础的安全感,一切尽在不言中。
去年疫情停课期间,我曾经一度担心孩子情绪出现问题(事实上她们的同学真的出了不少问题,过去的文章中曾经写过)。
结果发现她俩忙到飞起,根本没时间闹情绪。
两只吃货每天弄完功课就在弄吃的,厨房乱得像是被轰炸过一样。
俩人一起查找食谱观看烹饪视频的时候,脑袋凑在一块儿,口水都滴到了Ipad上。
做出来的东西出乎意料,竟然相(都)当(可)美(以)味(吃)。
我和队友简直不敢相信,就这样迎来了饭来张口的日子,育儿猝不及防进入红利期。
大麦小米的厨艺秀
说起来我的厨艺算是一般,队友更是用电饭锅做饭都能做失败的奇葩人类。
我们也不是那种劳苦功高的付出型父母,每天都围着锅碗瓢盆转。
怎么就养出了两只吃货呢?
仔细想来,主要是始终保持着自己做饭的频率,一周四五次,孩子小的时候更多。
孩子们事先可以“点菜”,事后可以“点评”,总是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食材和口味,参与感非常高。
我有几道根据经典菜式改良过的拿手菜,正好长在她们的胃口上,每次只要一做这几道菜,家里就像过节一样,俩人又蹦又跳,简直嗨翻。
就连一进厨房就懵圈的队友,也练出了(有且仅此一项)独门绝技,几乎每个周末都负责早餐,给她们表演煎鸡蛋。
怎么说呢,偶像想要吸引粉丝,都需要“立人设”,拥有“代表作”,家长其实也是。
我们念念不忘的“家人的味道”,未必是什么厨神级作品,只是因为熟悉而形成了对某个人的专属记忆点,从此便根深蒂固,难以忘怀。
此外,一个家庭对吃有没有追求,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对美食的态度。
我和Y都是小时候都穿得极其普通(甚至寒酸),却在吃方面被真正意义上富养着,各种当季时鲜,新奇洋货,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而且很巧都有一个“吃货”老父亲带着我们走南闯北,吃遍天下。
这样的传统似乎也延续到了我和Y各自的小家庭中,当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度假时,寻找和品尝当地美食从来都是重头戏之一。
孩子从小就知道,吃不仅是为了果腹,还是一种文化,有故事,有创意,有格调,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么说来,是不是只要自己坚持做饭,又经常带孩子出去开眼界,孩子就一定会爱上“吃”这件事呢?
未必。
比餐桌上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餐桌上的氛围。
大家或许还记得我在写青春期话题的时候曾经提到过《绝望主妇》第一集中某个著名场景:
Bree一家共进晚餐。
主妇Bree厨艺超群,品位绝佳,后来不仅开了自己的美食公司,还是知名的美食作家,出版了很多畅销食谱。
照理说她的家人应该是最幸福的,可是餐桌上的气氛只能用“窒息”来形容。
女儿明明只想喝一道最简单的汤,Bree却认为不够档次;儿子对她花了三个多小时炖的菜不感兴趣,被她直斥不懂感恩;丈夫只想好好吃顿饭,却被迫卷入亲子大战。。。
与其说是餐桌,不如说是战场,唇枪舌剑,相爱相杀,唯独没有人关心食物是什么味道。
事实上,剧中每次出现Bree一家吃饭的场景都自带溢出屏幕的紧张,充斥着争吵、指责、讽刺甚至羞辱。
随着一次次不欢而散的晚餐,整个家庭的矛盾被推至顶点:
丈夫离家出走,女儿失足,儿子堕落,一家人分崩离析,反目为仇,似乎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用最好的厨艺做出了最难吃的饭,世界上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了。
可是,类似的剧情却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无声无息地上演着。
许多孩子从小吃饭就肩负重任,吃这个长高,吃那个聪明,吃多吃少大人们满怀焦虑,唠叨个没完没了;
上了学的孩子吃饭就像打仗一样,耳边尽是各种催促叮咛,匆匆扒拉几口就要赶去下一站学习;
还常有意志顽强的老母亲疯狂抢戏,塞两口饭背一个单词,啃两口肉背一句古诗,见缝插针,分秒必争;
有时候一家人难得在饭桌上聚齐了,可能因为过于难得,必须上一堂思想教育课,考试成绩学习态度一通挖掘,批评说教不绝于耳。。。
明明只想好好吃顿饭,却要听道理看脸色,食不知味,如同嚼蜡。
多么可惜!在这个食物极其丰富的时代,喜欢吃饭的孩子却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看着那些漫不经心扒两口饭,心思却不知道在哪里神游的孩子,真为那顿饭和做出那顿饭的人难过。
也为那些孩子难过。
我曾经失去过味觉,那是一个恐怖故事。
有一次我买了瓶旅行装漱口水,没看说明书就往嘴里倒。
结果那是超浓缩款,需要稀释才能使用。
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整个舌头像是被人点火烧了一遍,所有的味蕾都消失了。
那一个月是我一生中最漫长的一个月,就四个字:
生不如死。
当所有的食物都失去味道的时候,我只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很难形容这种绝望,虽然生活看上去一切如常,心情却悄无声息地down到谷底,再也浮不起来了。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没有任何可以让自己兴奋起来的东西。
真的后怕,如果不是一个月后恢复了正常,时间再拖得久一点,我很有可能会陷入抑郁。
事实上,那时候的情况和抑郁不能说是十分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从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明白,味觉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若是没有它,生命力就会沉沉睡去,无法唤醒。
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在成长中渐渐“失去味觉”的孩子,都会感到格外心疼。
我们到底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生活呢?
到底怎样的家庭教育才算是成功呢?
如果培养学霸和培养吃货之间只能选一样,我选吃货吧!
话题TOPIC
培养学霸和培养吃货
你怎么选?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
往期回顾
“杀死”鹿道森和宋昊然的,不仅仅是“童年阴影”。
在孩子面前,你还在避讳这个话题吗?
01
12-2021
大S离婚:真相令人不敢相信!
舍去汪小菲,就舍去了是是非非。
24
11-2021
这部推理神作,血淋淋地刺中当代教育的最大盲点
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看见
10
11-2021
熊孩子写作业这个jio症,真的就治不了了吗?
对症下药
03
11-2021
把自己玩进急诊室的熊孩子们
牛逼!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育儿】同性恋 | 双减 3 | 双减2 | 双减1 | 谈学习 | 穿裙子的男孩 | 异性交往 | 鸡娃 | 死亡游戏 | 亲子关系 | 偏心 | 青春期 | 孔融让梨 | 高情商的孩子 | 抑郁症 | 爱问问题的孩子 | 自信的孩子 | 德国鸡娃 | 德式育儿 | 高学历父母 | 一妈专政 | 对孩子最好 | 近态竞争 | 打孩子2 | 减压 | 受欺负 | “专家” | 考第一 | 自鸡 | 兴趣 | 寒假 | 跳楼的孩子 | 爱学习 | 家暴 | 阅读2 | 阅读1 | 网瘾2 | 霸凌 | 西方教育 | 网瘾1 | 磨蹭 | 教师节 | 哪吒 | 兴趣班 | 财商2 | 言传身教 | 财商1 | 坏脾气 | 养娃心路 | 打孩子1
【生活】养狗 | 代沟 | 男人的情商 | 亲密关系 | 中年婚姻 |后悔生孩子 | 疫情下的小学生 | 段子手 | 闺蜜 | 圣诞节 | 变好看 | 二胎 | 大兄弟 | 生活平衡 | 谈婚姻 | 给读者
【视界】脱口秀 | 吴亦凡 | 林生斌 | 内卷 | 比尔·盖茨 | 《小舍得》 | 杨笠 | 张一得 | 爱情观 | 郑爽张碧晨 | 奇葩说 | 2020 | Metoo | 张桂梅 | 自信 | 绝望的孩子 | 虎妈 | 全职太太 | 无知与公知 | 迟到的正义 | 缪可馨 | 正能量 | 女老师 | 中年人谈爱情 | 情怀与搬砖 | 中年叛逆 | 日记 | 谈时事 | 海外华人 | 疫情来袭 | 公民和巨婴 | 留德华 | 歧视 | 优秀的人
【10w+】 高晓松 | 心理学家 | 德系母亲
我知道你“在看”呦
收录于话题 #育儿 53个下一篇熊孩子写作业这个jio症,真的就治不了了吗?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