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后就哭了(为什么长大后很少哭了)

在同一个时空中,孩子和大人有着许多相反的“喜好”。大人会唠叨着早睡早起,孩子却最痛恨吃饭和睡觉。在不同的时空中,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每个孩子终将成为大人。孩子并不知道大人的世界是怎样的,大人又总会忘记做孩子的感觉。

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儿童和成人有许多相反的“偏好”。大人会唠叨早睡早起,孩子却讨厌吃饭睡觉。在不同的时空里,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孩子最终都会成为成年人。孩子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成年人总是忘记做孩子的感觉。

很多童书都想在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墙上开一扇门。意大利插画家比阿特丽斯阿莱马尼亚创作的《亲爱的孩子》系列就是这样一本绘本。分别是《亲爱的小孩》 《别怕那些小逝去,亲爱的小孩》和《亲爱的玻璃小孩》。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亲爱的孩子》系列,碧翠丝艾尔马尼亚编剧/绘画,梦幻国度出品。阅读年龄:3岁。

前两本书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孩子的需求、情感、习惯和恐惧。他们和成年人有多么不同。孩子也有孩子的“矛盾”。他们纯洁,充满创造力,但当他们面对成长中那些小小的死亡时,他们会感到悲伤。第三本书讲述了一个玻璃孩子的故事。她因天生透明而受到成年人的称赞,但她也受到成年人的批评,因为透明并不能掩盖她长大后大脑中的黑暗想法.就像很多孩子被照顾一样,但他们生活在枷锁中。

画家比阿特丽斯阿莱马尼亚获得2022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她非常了解儿童世界。她曾经创作的《无所事事的好棒的一天》,也是一本鼓励孩子脱离大人规则,让心灵自由飞翔的绘本。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无所事事的好棒的一天》,[意大利文]阿尔忒弥斯阿莱马尼亚著/画,趣与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

她在自己的网站上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斯托克的皮皮和飞行男孩的卡尔森.八岁时,我决定长大后当一名画家和小说家,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以下是对这三本书的回顾。我希望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年轻时说过的话。

亲爱的小孩,你会如何向别人诉说你的童年?

《彼得潘》开头有两句话:“所有的孩子都要成长,只有一个例外。所有的孩子很快就知道他们将来会长大。”(杨靖远译)结果,小飞侠这个例外,没有长大,成了永恒童年的精神象征。那些成年的孩子呢?

当童年一去不复返,当他们不再是“亲爱的孩子”,当他们不再能在负重的现实中轻盈地飞翔,或许他们会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不断回忆和回望自己的童年岁月。就是这个永远回不去的童年,连同那个有着无限美好遐想的“亲爱的孩子”的称号,成为了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亲爱的小孩》插图。

由新一代意大利绘本作家比阿特丽斯阿莱马尼亚创作的《亲爱的孩子》系列,是童年写作的杰作。它连接着我们最柔软、最温柔的内心秘密,激起我们最纯粹、最狂野的想象和向往。仔细阅读和欣赏后,留给我们的可能是复杂的情感,夹杂着感情、情绪和感伤。

沉浸在绘本中的我们,或许能以更理性清晰的眼光,更内省独立的思考,更宽广包容的胸怀,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给予每一个成长中的“亲爱的孩子”更好的理解和关怀。

《亲爱的孩子》系列由三部作品组成:《亲爱的小孩》1《别怕那些小逝去,亲爱的小孩》和《亲爱的玻璃小孩》。前两本书可以说是姊妹文章,是作者对“亲爱的孩子”的肺腑之言,是对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是对一个孩子潜在成长的担忧和担忧,是基于爱和关怀的谆谆劝诫和鼓励。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亲爱的小孩》插图。

这两本书都有奉献精神,分别是“献给所有从未忘记自己玩具狗的成年人”和“献给那个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的人”。两个简单的奉献词是独特而有意义的。文字之下是关于童年和成长中的孩子的复杂情感。

这种奉献精神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基思特纳有影响力的话。他在《开学致辞》给亲爱的孩子提出了“不要忘记你的童年”的建议。在他看来,大多数人长大后,“就像摘下一顶旧帽子一样,早已忘记了童年”。同时,当孩子长大,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时,“童年会成为他们身后不必要的阶梯,被别人锯掉,让你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童年是一种不断失落和回望的存在。

这种成长上的损失是《别怕那些小逝去,亲爱的小孩》的关键点。“生活中,很多东西会离开我们,它们会改变”定下了这本书的基调,从睡眠和伤疤等最日常的身体事物,到精神层面的音乐和游戏,这些都带走了美好的回忆。

es91tu/Srj92IQ91NKzzc" alt="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别怕那些小逝去,亲爱的小孩》插图。

但逝去的并非都是美好的,也有不如意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去,一如黑暗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失去,不断认清自我,变得坚强,开始心平气和地接纳周围的一切,也学会战胜恐惧,在季节轮换中感受岁月带给我们的改变,一如掉落的头发、乳牙,一如灰尘去了又来、一直都在。

世间的很多东西都有其存在和逝去的合理性,它们与我们同在,恒久陪伴。这一部仿若是一阙童年的挽歌,但好在哀而不伤,尤其是结尾妈妈和孩子充满爱意的拥抱——“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消逝、远离或是改变。但是只有一件事情,它不会,而且永远不会消散,永远不会。”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别怕那些小逝去,亲爱的小孩》插图。

文字虽然并未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的,但在图文有机交织的叙事中,在那些展现孩子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我们对答案已了然于心:什么是不会消散的?什么会给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定而强大的精神底色?

也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彰显了意义。每一个“亲爱的小孩”都会长大成人,成长中都会有小小的逝去,让我们都努力成为一个内心居住着“亲爱的小孩”,又能在成人世界自在行走、从心所欲的成人。

亲爱的小孩,成长就是经历抗争与认同

“亲爱的小孩”系列也聚焦、揭示了诸多成长的秘密。成长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个子的长高是显在的,那么更深层的成长是什么呢?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亲爱的小孩》插图。

作者对成长进行了辩证思考,诸如有些小孩长大了,感到很高兴,他们想:“长大真好,自由自在,能够自己决定一切!”而另一些小孩却想的恰恰相反:“当大人,太自由真不好,所有事情都得自己做决定!”的灵魂拷问。

作者以有深度和力度的方式,对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异同予以描摹,一一展现成长的真谛。只是,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依然是对孩童世界美好的摹画,因为孩子宽广的内在世界、对世界和自我的真诚与挚爱,更能引领启发我们去感受大千世界的博大与美好。正如书中所说,在心田种下一个秘密,即使长大成人,也会为细微小事感动,比如一缕阳光,或是一朵雪花。

当然,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又独立的,成长的喜悦与苦恼各不相同。因此,真正的成长一定是尊重个体和个性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达成。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亲爱的玻璃小孩》插图。

《亲爱的玻璃小孩》展现的就是一个独特的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抗争与认同。这个叫吉赛尔的女孩是个玻璃小孩,与众不同的她是透明的。这种不同为她带来外在关注的同时,也埋下了隐忧,因为她无法拥有“秘密”,她内心深处的想法,即便只有一丝丝黑暗,也能轻易被人看到。

吉赛尔的成长跌宕起伏,她感受了外在截然不同的声音与评判,也经历了儿童文学主人公惯常的成长模式:在家——离家——回家,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终于有一天,当她不再全身紧绷,有勇气回到带给她伤害与苦痛的家乡,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她完成了真正的成长。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像小孩那么好哭了?

《亲爱的玻璃小孩》插图。

毕竟,所谓的成长就是悦纳自我,倾听并回应内心的声音,找到自我的平衡与和谐,无惧外在的眼光与评议。“脆弱、光明、透明,并不坚固,但果敢坚定。是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她。”这才是成长应该有的理想模样——每一个亲爱的小孩都能勇敢地走向成长,并且葆有完整、丰富而多元的自我。

正如《亲爱的小孩》富有哲思的开场文字:“小孩是个小小人……小孩不会永远只做个小孩,有一天,他们会变了模样。”是的,亲爱的小孩会迎着明亮的那一方,蓬勃欢乐、勇敢坚毅地不断生长。当童年消逝的声音一再响起,当捍卫童年成为一种文化主张的时候,我们会彷徨犹疑,会缅怀回望。但已然长大的我们,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更应该重视的是当下的力量,信任亲爱的小孩的主体力量,让其小小灵魂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和他们一道,满心欢喜地创造自在而充实的童年。

撰文 | 胡丽娜

编辑 | 申婵

导语校对 | 李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49902.html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