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重组的“风暴”并没有停止,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开始。
12月16日晚,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集团)在官网发布《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严正声明》,注意到紫光集团少数股东建坤集团、实际控制人赵卫国散布关于紫光集团债务风险处置的虚假陈述。“在赵卫国紫光集团的运作下,清华控股和健坤集团在紫光集团的股权价值一直为负,造成亏损。”
紫光集团经理在上述声明中表示,“经理坚决反对健坤集团和赵卫国个人散布虚假信息,企图干扰和影响紫光集团司法重整进程,将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关个人和单位的法律责任。”
作为事件的另一方,赵卫国16日晚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紫光集团资产价值至少超过2100亿元,目前陆贽建光(接收方)不具备600亿元的产能。
至于紫光股份的经理,赵卫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多次找过千开(经理),试图了解情况,但他对我非常警惕,什么也没告诉我。”
紫光怎么了?
紫光集团曾经是半导体领域的明星公司,但2020年11月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同月,作为紫光集团第一大股东,清华控股引入专门工作团队(后转为清算组)为紫光进行债务风险化解。
一年后,也就是今年12月13日,紫光集团向社会公布了重组方案,确定由北京陆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成为战略重组投资方,但12月15日,建坤集团报道称,重组方案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从股权结构来看,紫光集团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校企平台)持股51%,由北京建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赵卫国个人控股)持股49%。此前,赵卫国作为小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担任紫光集团董事长,负责经营管理。但后期重组工作主要由紫光集团经理进行。
在紫光的债务问题上,赵卫国显然与紫光的管理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随着接管人的确认,矛盾已经彻底点燃。
在最新的声明中,紫光重整管理人表示,经债权人、管理人和监管机构共同选定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计后,截至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团重整的所有者权益为-442.78亿元;经债权人、管理人、监管人共同选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截至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团重组主体资产客观公允市值约1214.78亿元,待解决债务约1376.09亿元,证明紫光集团资不抵债。“上述情况表明,在赵卫国紫光集团的经营下,清华控股和建坤集团在紫光集团的股权价值一直为负,造成了亏损。”
但赵卫国认为,紫光集团的资产价值至少超过2100亿元。15日晚间,健坤集团发布了一份标题为《谁的紫光》的声明,表示紫光集团的重组计划将直接导致当期国有资产损失734.19亿元,并已通过邮局向中央纪委、国务院办公厅纪检监察组、财政部纪检监察组、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实名报告。
根据健坤发布的声明,紫光集团是流动性问题,不是资不抵债。其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紫光集团对长江仓储的持股被低估、对上市公司的持股被低估、对其他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低估。
“比如这次重组,紫光集团现场工作组低估了长江存储25.91%的股权,只有124亿元。高蓉卡皮
根据建坤集团曝光的附件数据,目前紫光集团账面现金余额仍为103亿元,基金资产账面价值为13.8亿元,持有的其他资产账面价值约为57.71亿元。
紫光重组牵出“新仇旧恨”
除了经理,赵卫国“不满”的另一个对象是方志路的建光财团。
“从工商登记的信息来看,陆贽和建光的资产很少。据金融界和投资界的朋友说,陆贽和建光的首笔5亿元存款是临时补上的,目前20亿元的存款也很辛苦。”赵卫国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陆贽和建光的模式是拿项目再找钱。他认为陆贽建光目前没有600亿元的产能。
然而,从陆贽建光财团近年来的投资项目来看,并不是“无名小卒”。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以来,已有近30次大规模并购;中国半导体行业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项目,建光资产和陆贽资本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交易。在以往的收购中,陆贽资本和建光资产主要依靠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产业联盟的成员产业力量进行协同整合,如文泰科技收购整合安石半导体,如韦尔收购整合思比克、京华郝伟等。如今,陆贽资本与建光资产通过投资运营,形成了以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产业联盟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资源,可为紫光集团的大规模重组提供产业和效率提升空间。
src="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tos-cn-i-tjoges91tu/SroBEo6DAjBs5X" alt="赵伟国独家回应紫光重组国有资产流失,管理人回击:干扰重整">
但赵伟国并不这么认为,在健坤的举报材料中提到,智路的股东穿透后全部是自然人,而自然人李滨是智路公司的大股东,李滨等自然人持有建广公司49%的股权,“即流失的734.19亿国有资产,大部分将落入李滨等人的私人腰包,这是典型的侵吞国有资产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李滨于 1970 年出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年至 2015 年,任中芯国际资深副总裁,2015 年至今,任建广资产投评会主席。从穿透智路资本及建广资本股权,李滨扮演着关键角色,间接持有智路资本 57.53% 的股权,并实际掌控建广资产第二大股东建平天津。
更重要的是,在半导体领域,李滨和赵伟国之间“有矛盾”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建广与紫光长达五年的恩恩怨怨告诉我们,拯救你的,往往是你最恨的人。”一位芯片行业的投资人在得知智路建广联合体成为紫光破产重组的接盘人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时间追溯到四年前,2017年5月26日,由北京建广资产、大唐电信、美国高通、联芯科技和智路资本共同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JLQ Technology)。其中,北京建广出资占比34.643%、美国高通出资24.133%、智路资本出资17.091%、联芯科技以立可芯的股权出资24.133%。
从业务类型来看,瓴盛科技的业务与紫光展锐部分重合,这在当时引起了赵伟国的“强烈不满”。
在2013 年和 2014 年,紫光集团分别以 18 亿美元和 9 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的收购,两家公司随后从纳斯达克退市,并在随后整合为紫光展锐。作为紫光集团在芯片设计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紫光展锐被寄予厚望,但由于起步较晚,展锐更多的市场是在低端芯片上,与瓴盛展开激战。
“我们的芯片针对 50 到 100 美元的手机,瓴盛专门做 100 美元的手机。”赵伟国曾公开炮轰高通应该更有远见,给中国企业一口饭吃。而对于智路建广,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李滨对瓴盛的投资让赵伟国很不舒服,认为这是自己人在打自己人。”
紫光系巨轮“何去何从”
紫光的现状令众多半导体人感到唏嘘。
在半导体资本市场上,紫光集团曾是少数的“疯狂”投资者。展讯、锐迪科、华三、矽品等蛇吞象式的连续交易备受业界关注。
赵伟国曾在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而在业内看来,紫光“买买买”背后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拥有完整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并整合内存设计、生产技术,成为拥有产品、工厂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中国落地生根。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到2019年短短6年时间里,紫光集团斥巨资收购20多家公司,多为不同类型的芯片公司。其中,包括2013年以162亿元从美股私有化国内两家芯片厂家展讯、锐迪科,2015年斥资25亿美元收购新华三51%的股权,2018年再以超过170亿元收购法国芯片连接器厂商立联信。
但回头看紫光的并购,业内分成了两派。
有一些产业投资人并不认可赵伟国的打法,认为其不懂半导体和产业规律。在半导体行业内,投资和回报比例是不稳定的,更不稳定的是时间。在他们看来,紫光集团长时间的大量投入,资金回笼缓慢,现金流流动不畅,导致集团债务不断增加,赤字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也有人认为,紫光的部分债务是因为购买资产形成的,但目前形势下通过购买境外资产,已无法实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跃迁,紫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全球半导体资产的低谷期,做了必要的探索,买来了一些重磅资产。
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认为,紫光从美国市场买回了锐迪科,从惠普手中买下新华三,从法国买到Linxens。在国际并购通道被切断之后,这些资产弥足珍贵,更加稀缺。这些资产也是中国资本在贸易战前的窗口期,在境外罕有的收获。但现在,中国资本再去收购这样优质的国际资产,已经不复可能。
“在紫光集团过去的收购中,我主要是建议者和执行者,决策都是董事会、股东会甚至清华大学作出的。”赵伟国对记者说。
面对“引起紫光债务的导火索”的问题,赵伟国则对记者表示,主要是高校产业改革、方正司法重整、新冠疫情三大外因加上紫光集团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这个内因。
从历史看,紫光集团的前身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2004年进行改制重组,清华控股成为了紫光的控股股东。但自2018年下半年启动校企改革以来,清华控股将资产做了多项拆分。根据近期部分“清华系”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截至今年6月末,清华控股资产总计约612.12亿元,而2018年末时,清华控股资产总计曾高达5173.88亿元。
受健坤举报事件影响,12月16日紫光系上市公司大跌。紫光股份开低走最高跌超9%,收盘收跌6.80%;紫光国微一度跌逾7%,截至收盘收跌3.42%。
“紫光现在面临的困难,固然有其经营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产业难题,紫光的破产重组要尽快完成。”顾文军表示,由于竞购方案来回修改,紫光重组案已经耗费了不少时间,这使得紫光旗下企业很多关键事项被延误,比如展锐的上市、长江存储的后续投入,由于上市受挫,展锐的技术队伍军心不稳,人员流失,长江存储的扩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如同打仗,一时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经受挫,就改弦更张。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