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 | 李一男:起起伏伏的人生,不是我愿意的(现在的李一男)

新造车正缠斗于月销数字,甚至排行表上的定语都成为竞技场时,李一男以“反内卷”的面孔出现了。

当新车在月销量数据上苦苦挣扎,甚至排名表上的属性成为竞技场时,李一男以“反内卷”的面目出现。

“大家都说新车只剩5辆了。你怎么看?”“我们没有下车,我们没有资格这么说。我不想说,也不在乎。”

“头部车企都是自研自驾。你怎么看?”“我认为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去做一些事情,比如ADAS、激光雷达、车辆的计算能力等。没有绝对的方法去做或不做。”

“我们想给更多的人更多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想买我们的车。”

12月15日,筹备了为期三年的造车项目“牛创新能源”的发布。它的英文名字叫中子。第一款车是五座SUV,有增程和纯电动两个版本。它没有配备激光雷达,也没有宣传高计算芯片。计划明年9月交付。

李一男和他的牛创汽车,在交付时间表的公布上,以及面对行业焦点话题时“佛系”的态度上,都有别于其他造车公司。

2021年,在抢地、抢钱、抢人的激烈格局下,你甚至分不清李一男是为了给初出茅庐的牛闯积蓄力量而刻意避开舆论场,还是在经历了半辈子的风风雨雨后,只想开开心心造一辆车。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不是吗?”他经常问36Kr这个问题。

回顾李一男的前半生,不乏辛酸的时光。“天才少年”是李一男最响亮的称号。15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初三班。27岁成为华为副总裁。在媒体报道中,和任有着父子般的感情,一度被认为是任的接班人。

然而,在脱离华为创业、被华为收购后,李一男开始了支离破碎的职业生涯。他曾担任百度最年轻的CTO、中国移动无限讯奇CEO、金沙江创投合伙人。

直到2015年4月,李一男瞄准智能出行领域,创立了小牛电动两轮车。但命运再次沉重打击。就在小牛电气被释放两天后,李一男因涉嫌华中控股内幕交易被警方带走,并被判处两年半监禁。2017年12月,李一男出狱。小牛电气正走向公开资本市场。尽管李一男仍是大股东,但它已经淡出了日常运营。

此后,开始了对汽车产业链的广泛研究,到2018年底,再次踏入创业的河流,成立了牛创新能源汽车公司。

出生于1970年的李一男已经51岁了,这似乎是由于他人生经历的起伏。当他回答36Kr的问题时,他总是努力保持演讲的全面性,不想挑起争端或炮制概念。他会不断修改措辞,以确保表达的安全。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当然,这个例子不适合中国。本田把汽车造进了汽车工业,日本的产业链比丰田、日产晚了30年。当然,我不是说30年后你还能做,因为环境不同,所以可能没有参考。我只是给你举个例子。我觉得现在判断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好还为时过早。也许在这个谜团解开之前,在中间做出任何判断还为时过早。”

但锋芒和不服输的心志仍然会不时流露。“(人生)起起伏伏肯定不是我自己愿意的,你说能一帆风顺,谁想起起伏伏?”

显然,造车是李一男商业生涯后半段最有力的一笔。小牛电动所在的整个双轮市场约800亿人民币,奥迪A6巅峰时期的产值也就这个量级。更何况新车正处于新旧能源转换的关头。

李一男似乎已经为长跑做好了准备。他说:“不断演进的好的产品,是企业最强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最重要的护城河。”,时间早有优势,晚有劣势,有利有弊。”但核心是好产品本身。"

行业中流行的观点是智能汽车将和手机逐渐趋同,智能化和快速迭代成为追逐风向,对此,李一男直言,“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长得一样的蝴蝶,更何况手机和智能汽车产业链,一个是耐用电子消费品,一个是超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基础的工业逻辑不一样。”

在他看来,汽车产品越好,变化越慢。“我开的宝马2007年上市,到现在已经15年了,基本没变。外观和内饰有什么变化?它与消费电子产品有很大不同,好的东西可以持续。”

他的认知也是继承自小牛电动车。2015年,小牛N1发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欧洲、东南亚、L的热门产品

李一男的言论不排除为牛闯争取话语权的因素。牛创新能源成立三年,几乎全程低调。就在最近,它宣布获得了5亿美元的A系列融资,由IDG资本和COATUE牵头投资。

虽然李一男说自从汽车制造出来就不缺钱,但显然没有多余的资源来进行太多明确的技术创新。李一男向36Kr透露,他最初考虑“改装推出汽车”,但后来放弃了。

相比于伟来、LI等人明年将推出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甚至配置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李一男的牛创只有时间开发驾驶舱,ADAS (Assisted Driving)系统仍然依赖供应商。“对于需要激光雷达的用户,我们也不能满足他。”

但回到行业逻辑,无论是早期的李想、现在的李一男还是后来的雷军,合理的入场步骤只能是按时按质交付第一辆车,然后在贯穿整个造车流程和体系后再去撬动资源和扩大投资。

“我们说明年9月份交车,肯定会按时交付。”李一男说。

2018年明年造车的李一男,有之前盘踞在头部阵营的蔚来、Li、Xpeng汽车,也是51岁进入汽车局的雷军,非常艰难。

预料他能否像小牛电动时期一样突出重围。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即将交卷,而且这几乎是他跌宕人生的最后一搏。

以下是36氪和牛创新能源创始人李一男对话节选:

36氪:你现在精力是怎么样分配的,我看你还没在牛创任职,在梅花创投那块也还有职务?

李一男:我的精力100%在牛创。

36氪:小牛电动和牛创有什么关系吗?

李一男:没有关系,完全独立。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轮车的业务在中国整个市场规模就是800亿人民币,中国奥迪A6顶峰期在中国,一款车就超过这个数字了,所以产业规模完全不同。我要用两轮来做这个事情(造车),是养不活的。

投资人是一个Top down(从上到下)的思维模式,首先看市场规模有多大,然后再看你能做多少,然后再看你的估值是什么样子。

36氪: 你是怎么进入汽车行业的,之前你在小牛电动的发布会上说过,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了?

李一男:2012年、2013年,我还在金沙江创投,就看过看过很多整车项目,像北汽新能源、知豆汽车,零部件厂也有很多。

李斌说造车需要200亿元,也就是30亿美金,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造车方方面面都要用大量的钱。但是我当时判断,我大概率是融不到30亿美金。

到2018年,我基本判断能融到接近这个数字(30亿美元)。最怕的是什么事情,干了一半没钱了,连基本投入的钱都没了,你潜心打磨产品不得有供应商支持。如果你基本的钱花到一半,都到处去讨饭,拿什么来打磨产品?

36氪:2018年底进来造车,大家可能会担心时机晚了,你们打算怎么快速走出来?

李一男:要看什么时间是最适合成长的时间。

我举个例子,当然这个例子不适合中国的情况,本田造车进入汽车行业,在日本的产业链,整整比丰田和尼桑是晚了30年。当然我不是说现在你晚三十年还能行,环境不一样,所以可能没有借鉴性。我只是举一个例子,我觉得判断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好,可能这个谜底没揭开之前,中间的任何判断都为时过早。

我认可的一点就是,不断演进的好的产品,是企业最强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最重要的护城河。时间早一点有早的优势,时间晚也有晚的劣势和优势,但是核心是好的产品本身,以及企业和自己的消费者产生长久的品牌共鸣和品牌联系。

36氪:产品上,你们准备重点发力哪些部分?

李一男:汽车是属于一个叫做超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品类,那汽车的使用周期都非常长,大家都对他的期望值都是15年或者20年。这么长的一个使用周期,它对产品的定义、品质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要求。同时好的汽车产品我们能看到,它整个大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虽然可能你说软件在演进,车机和智能驾驶在演进,但是整个大的汽车,一个越好的产品,它是生命周期是越长而不是越短的。

保时捷911到现在40多年了,几乎没有变过,内外是几乎没有变过。我开的宝马2007年上市,到现在15年了,也基本上没变过,外观哪有什么变化,内饰变化多少?大家可以看到生命周期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它和其他的快速消费品或者电子消费品还是有挺大的不一样的地方。好的东西它是能够持久的。

36氪:听下来,牛创当下的产品重心会放在不太变化的部分?

李一男:没有个好的基础,你光去做变化的东西,叫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要把基础打好,好的产品是琢磨出来的。

从小牛电动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它也是个高价值的一种消费品,它的生命周期也至少要5年甚至10年的使用周期,它的价值现在也7000多块钱。

在这个过程中要精心打磨,2015年,我们的小牛N1出来到今天,里面的很多东西已经变了,电子的东西变了,屏的东西变了,但是今天外形还是外形,性能可能会有些提升,但是大的都没有什么变化,依然占我们每年销售收入的20%。

就是现在我们在欧洲也好,在中国也好,在东南亚也好,在拉美也好,都在卖,还在卖,还是热销产品,不断的在提升。所以就是说,你可以不断的赋能它,你可能让它变得更智能了,你可以让它有很多软件升级,但是你基本架子要搭好。

以前做超级豪华车是30年的周期,40年周期,豪华车变成10几年的周期,日本车变成7年的周期,韩国车变成了5年、4年,一些国产车变成3年到4年都要换。

三四年就要大换,就是因为这个(产品)不行,你要给消费者一个新鲜感来刺激它。好的产品一定是打磨出来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为它是人造出来的东西,所以它是不断的在提升。

36氪:但行业现在比较推崇那些可以变化的部分,比如车机芯片都要跟上手机,甚至资本市场也比较喜欢,你说可以自动驾驶软件收费,股价就涨得很高?

李一男:首先我们要看到,智能化这个趋势是一定往前走的,自动驾驶无疑是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里面最大的革命性的应用,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能力一定是在不断提升的。

车机的交互和智能的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的应用方面的结合,无疑是很非常重要的,但是汽车它是一个伴随着很长生命周期的使用的过程,它也有很多的法律法规的安全要求,也有很多操控的以及操控的安全性的要求。

我相信所有这些变化的东西必须要以安全性为基本前提条件来进行。所以这只能说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36氪:你过去的履历当中,对技术的嗅觉一直很好,现在大家都在建立这种智能技术或者三电技术的自研的体系,你对这种趋势是怎么看,有相关的部署吗?

李一男:首先我们现在有1000来人,主要都是研发人员。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一些东西是在北京,然后产品的设计、内外饰等等,造型、油泥模型等等都在上海在做。常州是我们的整个工程方面的大本营,在这里有试制车、工程定义、供应商、资质等等。

具体的某一项我们是怎么看,我不打算像他们一样说太多。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我们品牌的价值理念叫做探索、精进和愉悦,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探索,探索意味着一个包容多样性和开放性,就是你什么方法都可以去试。

我不认为有绝对正确的方法要去做某一个事情,比如说ADAS也好,激光雷达,车机计算力等,没有一个绝对的这个行或者不行。

36氪:但是你要在一个时效内领先的话,你会用哪种路径,比如大家都在两年之内要推出一个比较领先的技术,他们会觉得自己来研发更能掌握节奏?

李一男:有一句话是,人生不是积分卡,不是靠打分来打出来的,不一定是考分最高的人,最后最快乐。人生的目的是快乐,不是吗?

对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做车是希望给更多人在智能出行里面多个选择,也不是非要所有人都必须要买我们的车。也许有人会喜欢我们,也许有人不喜欢,是吧?

新的技术我们都会密切关注,非常密切关注。

36氪:现在资本市场对于后来的造车公司是不是偏于谨慎,你有直观感受吗?

李一男:其实是没有感觉。有些的投资机构觉得赛道很拥挤,有些投资机构过去赚了钱,有些投资机构过去投了,亏的还挺惨,都不想再投了。但也有机构觉得我过去赚了钱,现在还想再赚,有些觉得我过去亏了钱,想扳回来,还有一些我过去miss(错过)了没参与,现在来参与,每个人不一样。

但是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作为创业者,永远永远,不能够根据某一个投资者,或者是某一个资本市场某一个瞬间或某一个时期的看法,来决定你的命运和你的看法。

某个AI公司曾经为上千亿美金市值打赌,现在估计活都成问题,张一鸣好长一段时间融不到钱,三五百万美金都融不到。所以这个事情还是看你自己怎么看。

36氪:以你的号召力,融资应该不难吧?

李一男:不是,也有很多人跟我们说“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concern(担忧),是吧?也许他中午没睡好觉,他下午就不想投,这谁知道。

36氪:你自己会给牛创设一个量化的目标吗?

李一男:没有量化的要求,因为汽车产业是这样的,它其实是很容易达到一个规模效应的,尤其在中国。

中国有来自于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本土的大量的供应商,本土A股也一堆上市公司,所以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优势。当一个整车厂达到一定的规模,比如说30万元一台车,每年20万台销量,那就是600个亿,很容易达到一定的规模能力。在其他地方你比较难,比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再加日本的几家,他们的供应链是高度被垄断的,所以不容易。

36氪:现在有一种思潮,大家会觉得汽智能电动车未来会像智能手机一样,走向一个集中化的趋势,所以有10家论、5家论、抢门票这种话题,您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李一男:说句实话,我没有特别的去思考,我也不想去特别思考。智能手机产业链我也很熟悉,这两个产业链不完全一样。之所以类比有一定的逻辑成立,是因为他们都涉及到智能化,自动驾驶也好,车机交互也好,但是基础工业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耐用电子消费品,一个是超高价值耐用消费品,我觉得不完全一样,我能说的就是这样。

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长得一样的蝴蝶,更何况这么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链。

我也不想去评价到底有多少家能跑出来,我觉得前3名说我们只剩3家,第5名的说可能有5家,第10名、20名的说市场是高度分散化的,但是by the way(顺便说一下),我们现在连正式下场都不算(车还没交付),所以我们没资格说这个话,我也不想去说,我也不在乎。

36氪:你会对你的品牌和目标人群定位吗?

李一男:我们不去刻意去定义我们的人群,这一点很重要。

36氪:感觉咱们挺看重汽车行业基础逻辑,像BBA(奔驰、宝马、奥迪)和大众汽车,都有不同消费人群,为什么你这边觉得不需要?

李一男:因为我们现在是0。

36氪:不设边界,这对资源凝聚是个考验吗?

李一男:干嘛要给自己设边界?我们第一句话叫做探索,我们不设边界。

当然你做具体事情的时候,这是的工作方法论的问题,你需要有产品定义,你的权衡取舍,你的投入的取舍和你工作的时间瀑布流程安排。一个是品牌理念,产品定义理念,另外一个是具体的工作,这两个是不同的。

36氪:造车是你最后一次创业吗?

李一男:对。我们拿榔头敲了三年还没敲出个东西来,你要再弄几款车,10年就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36氪:你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这些人生经验有没有在造车这件事上给一些启发?

李一男:起起伏伏肯定不是我自己愿意的,你说能一帆风顺,谁想起起伏伏?肯定某一个环节错了,有时候你一旦错了就一错再错,你也没办法是不是?

36氪:你现在还没有在牛创任职,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架构设定?

李一男:我不需要设定架构,我觉得是大家都非常尊重我。我也没必要(在公司担任具体职务),但是我的时间100%的投入在造车上面。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033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