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的孩子复学了(孩子拒绝上学怎么回应)

“拒学”或“惧学”现今常常混用,孩子对上学既然“惧”,当然“拒”。

“拒绝学习”或“害怕学习”在现在经常混杂在一起。既然孩子“害怕”上学,当然会“拒绝”。

不想上学怎么办?解析“拒学”孩子背后的心声

“惧”来自强烈的不安情绪,表现在身心症状如身体僵硬、呼吸不顺、脸色苍白、头痛、胃痛等,检查并无生理病因;或者出现分离焦虑(与父母分开)和适应不良的恐惧(在人际及考试上)。“拒”则是行为表现,主要为反抗上学、发牢骚、哭诉或发脾气等现象,孩子通常乖乖待在家里,极少伴随反社会行为。

如果你拒绝学习一定天数,就会被列为退学学生,学校会启动相关辅导,帮助退学学生返校。但无论是拒绝学习还是辍学,行为都只是一种表征,后者代表了孩子无法解决的一些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不能只以“确保孩子继续学习”为目标,否则双方很容易发生冲突,产生敌意或更加受挫。首先,我们要明白:“退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拒学因素:家庭、学校与个人

不想上学怎么办?解析“拒学”孩子背后的心声

来自家庭的拒学因素,第一个可能是困难的生活条件。“家”的基本需求至少应该是能吃、能穿、能住。如果基础条件比较困难,比如没有固定住所,没有饭吃,当然就不用提上学了。但是现在学校有营养午餐,可以提供食物和包装。什么比吃饭更重要?担心父母不想上学的是孩子。

另外一类拒学因素来自学校。的一些孩子不去上学,因为有一种挫败感。主要有三个因素:学习成绩低,人与人之间没有朋友,侵犯个人心理空间。其中“侵犯个人空间”最为严重,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拒绝学习的主要原因。

虽然莫名其妙的学习造成了更多的麻烦,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即使成绩不好,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孩子至少可以在学校发呆,有“个人心理空间”,这是他们最后的堡垒。但是,“被入侵”就不一样了。私人空间受到干扰和侵犯,自我保护的边界消失了,留在学校感觉受到威胁,压力很大。那么谁会天天下地狱呢?拒绝学习才刚刚好。

什么是个人空间被侵犯呢?

不想上学怎么办?解析“拒学”孩子背后的心声

我在“课业低”的时候,整天被父母老师骂,被打,被羞辱,被同学嘲笑;“人与人之间没有朋友”被刻意排斥在学校之外,被老师或正常群体分配时被刻意厌恶和贴上标签;甚至“被欺负”被同学扔书、扔鞋、扔手脚、言语欺负.孩子甚至不能安静地躲起来。

长期受挫,厌恶,被欺负,最后,与其在学校,不如拒绝学习,退学。而且以上所有情况都可能相互影响,比如因为成绩不好被贴标签,被排挤后发现这个孩子容易欺负,最后导致集体欺负等等。

许多最后,还有孩子的个人因素。人会认为孩子不爱上学是因为他们内向、胆小、被动、消极和害怕。然而,这些性格通常不会直接导致拒绝学习,最多只是性格孤僻。儿童的性格问题与家庭关系的动机有关。比如,高功能的父母缺乏情感关怀(比如重点孩子),父母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孩子干脆放弃),或者反过来说,他们太娇生惯养,缺乏边界(比如直升机父母),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缺乏成长的动力,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对学校缺乏兴趣。

如何协助孩子的思考

帮助“拒绝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个人层面”,还需要孩子适应学校环境。如果太死板,几乎总是会失败。是因为学校压力太大,孩子无法逃避。如果没有友好的环境,他没有理由回去。如果只用“读书能帮我们找到好工作”的传统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对他来说,“未来”太遥远,“当下的挫败感”是真实存在的。

yle="text-align: justify">光和青春2天天生骄傲家庭成长课聚焦青春期,激发孩子自主性,找到实现梦想的动力!

拒学是一种行为表征,我们可以让它指引我们去寻找每个学生的关键困难,顺着他的退缩,和他站在同一阵线,引导他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如孩子功课不好被取笑、被排挤而不愿就学,在辅导时就先建立关系与合作意愿,将“上学与否”放到一旁,关注眼前这个人,倾听他的困难与心情;策略上则要具体,如协助他从其他优势面建立自信,陪他找到适切的读书方法,最后才是面对“复学”这件事。

对拒学的协助不能只是谈话而已,学校也应对学生处境提出客观的友善作为,让学生看得到,才有机会让他产生意愿试着面对学校。协助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他掌握自己的生活。

面对拒学孩子,你可以做的很多

首先可做的是环境的友善调整。如个别化辅导会议、班级辅导、家长座谈等。当这样动起来,就不会仅把问题归咎给学生个人。

不想上学怎么办?解析“拒学”孩子背后的心声

其次,可以为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有具体策略供孩子参考,他才有路可循,而非模糊空泛的“你要加油”、“你要坚强”。对于一般孩子可采用的相关策略如增加课后辅导、心理谘商、社会技巧演练、校内打工等等。而离开学校或教室太久的孩子,久了会产生习惯,可试用“减敏感法”逐步增加待在教室内的时间,并给予正向增强及肯定,如单数节待教室、偶数节待辅导室,只要他做到一节课,就给予肯定跟鼓励。

不想上学怎么办?解析“拒学”孩子背后的心声

第三,是建立校园内的依附关系。把依附关系想成安全堡垒,让孩子在校也有心理上的连结,再次建立起“个人心理空间(自我保护)”,并以此基地去面对他的环境。依附关系的建立,需要辅导老师、导师、认辅老师或熟悉的大人,以固定频率与学生互动,给予信任及期望。如下课来报到、中午一起吃饭、定期谈话、送小卡片(语言文字表达适用女生)、肢体支持(搭肩等动作仪式适用男生)、送象征物(如勇气手鍊)。网络通讯也可以,设定好界线就行。

不想上学怎么办?解析“拒学”孩子背后的心声

最后,当然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责任。我们帮孩子调整环境只是助力,在过程中仍须暗示及强调他自己的责任在哪里,因为最终这是他的人生,要回去面对那个班、那群人、那些课本,以及他的生活。

有时,环境的挑战对较小的孩子是有困难的,真不行,“转学”也可以是一个选项,让孩子知道我们站在他那边,与他同行。

当我们知道拒学的原因是多重的,要协助孩子当然也需要多重的介入,而与他同行的辅导人员自然也会是如师、如父母、如友的多重关系与身分,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所以若把“拒学”仅归因在个人层次,要孩子去面对,我真的觉得很困难。要真的有帮助,辅导人员大概都要“撩”下去,无可避免“就是很麻烦,耗时费力”。然而如果我们愿意这种“真实的陪伴”,至少给了孩子“以身作则”及“积极面对”的榜样与勇气,相信他的成长会萌芽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057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