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12年培养的“好孩子”居然得到了“摇尾乞怜”

养孩子,贵在养心,孩子内心的状态好,孩子的未来一定差不了。

养孩子,贵在养心,孩子内心的状态好,孩子的未来一定差不了。

——萨姐

作者:春雨布谷

我花12年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竟然得了“讨好病”

周末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的心不安了很久。

公司通知我们加班。我和几个同事带着孩子去单位,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玩。

刚开始孩子们围在一起看平板电脑,我女儿“自觉”地站在房间角落,根本看不到屏幕,只能尴尬地笑。

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去活动室打乒乓球了。我女儿帮一个男孩穿衣服,然后她去捡球。没有机会玩了。

完成工作后,我忍不住问女儿:“你为什么不打球?你平时不是玩得很好吗?”

女儿回答:“我不敢,我怕他们生气。”

然后,女儿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能买一盒巧克力吗?”一个小姐姐说想吃,让我给她。如果她不买,她会生气的。"

看着女儿卑微乞求的眼神,我的心扭曲成一团。

曾几何时,我希望孩子能“善良”一些,“暖心”一些,没想到,她却变得时时处处考虑别人,全然忽略了自己。

这一幕深深地伤害了我。当孩子无时无刻不在释放“温暖”的时候,一定不是父母的初衷。

01

全世界“示好”,却对自己“示坏”

热播剧《突如其来的假期》中,“好女孩”易祖珠让人心疼又无奈。

她永远是习惯于先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宁愿委屈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也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

我花12年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竟然得了“讨好病”

一天晚上,我的好朋友刘恋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海鲜火锅和她分享美味的食物。

对海鲜明显过敏的易祖柱反复思考,但还是“享受”了这顿头硬皮的海鲜大餐。

虽然她不敢说话,但她的身体很诚实,很快她就感到身体不适,浑身肿胀。

刘恋慌慌张张地叫了救护车,易祖柱只能说实话,直到躺在急诊床上。

她怕刘恋说出来会失望,下午的辛苦都白费了,所以宁愿自己承担痛苦。

我花12年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竟然得了“讨好病”

知道了这个“秘密”,刘恋痛苦地说:“你能取悦自己吗?”

无论对同事还是亲友,易祖柱总是表现出“自卑”的胆怯:

她的眼中,装下了整个世界,却唯独看不到自己。

心理学家萨提亚曾经提出过“沟通姿态,的概念,指的是人对自我价值的内心感受。

其中,有四种沟通姿势,分别是自卑:讨好、责备、超理智以及打岔。.

她把奉承定义为:

习惯于用“讨好”来与外界沟通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心甘情

愿地牺牲自己,去换取一段平衡稳定的关系。

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敏感脆弱,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左右自己的情绪,内心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自我。

他们习惯性道歉,害怕冲突,不敢拒绝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如履薄冰。

02

得了“讨好病”,病根在家庭

斯蒂芬妮·斯蒂尔说: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时时处处讨好他人,跟他的成长环境和父母教育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个知乎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境遇,戳穿了她性格中的“讨好”,究竟缘何而来。

父母重男轻女,从她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被嫌弃的命运。

三年后弟弟出生,女孩的生活更加变得暗无天日。

有一次,她说话声音有点大,把熟睡中的弟弟吵醒了,母亲闻声追来,“咣咣”几个耳光把女儿扇懵了。

父亲也极其暴躁,除了打女儿,还经常对妻子拳脚相加。

在这种极其危险的环境下,“讨好父母”成了她唯一保全自己的方式。

她很勤快,承担大部分家务,学习很用功,只为用成绩换来父母的一个笑脸。

讨好父母,这就是她童年身上的保护色。

为什么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讨好父母?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孩子的内心,萦绕着恐惧和威胁。

他们通常选择隐藏真实的自己,戴上讨好的面具,把自己变成没有攻击性和弱小的一方。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情绪极度不稳定、有暴力倾向,或者他们经常吵架、冲突,都会导致孩子认为,环境不够稳定和安全,造成内心秩序的崩塌,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

此外,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总是用否定、打击的沟通方式去贬低孩子,也会造成他们内心的低自尊,不敢确认父母的爱,从而变得自卑、敏感,产生讨好倾向。

03

治愈孩子的“讨好病”,父母可以这样做

如果孩子产生讨好周围人的倾向,都是在向父母传递一个信号:

帮助孩子治愈讨好型人格,父母要满足其成长的心理需求,对此,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供无条件的爱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迎来了一个叫惠子的“异类女孩”。

我花12年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竟然得了“讨好病”

她不太适应学校生活,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进入初中后,她更是找来各种理由逃避上学。

对于这些,妈妈从来没有因此“厌恶”女儿。

惠子妈妈还说出这样一番感人的话:

我花12年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竟然得了“讨好病”

这位妈妈,没有为女儿刻画一个完美的雕像,费尽心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琢,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充分绽放自己的风采。

无论孩子呈现什么样子,父母爱的就是他,而不是在他身上附加的光环。

这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孩子勇敢做自己的底气,决定他早期对自我和外部环境的认知。

从父母的爱中,他能确认这份安全感,敢于展露真实的自我。

2)保持情绪稳定

几天前的晚上,浙江一个8岁男孩衣着单薄,光脚穿着拖鞋,独自站在马路上淋雨。

他不是自己迷路,而是没完成作业被亲妈揍了一顿,还被赶下车扔在了路上。初冬的雨夜,男孩一定又冷又怕。

我花12年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竟然得了“讨好病”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如同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又会爆炸,危害孩子内心秩序。

曾经看过一句话,父母的情绪,决定了家庭的温度,也影响孩子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如果父母情绪稳定,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是平和、稳定、安全的,孩子会建立积极的自我;

相反,如果父母易怒、暴躁、攻击性强、情绪波动大,家庭氛围是冰冷、充满危机的,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负罪感、怀疑自己的价值,影响积极人格建立。

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任何带着负面情绪的“教导”,本质都是发泄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需要父母的自我觉察,学习情绪管理,在感知到负面情绪的出现时,可以用隔离法暂时离开一会儿,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再去处理问题。

3)允许孩子维护自己的需求

在游乐场看到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三四岁的样子,他戴着一顶可爱的蓝色遮阳帽,专心致志地挖沙子。

妈妈递给他一个矿泉水瓶,小男孩接过来,玩得不亦乐乎。

可就在他一转头的功夫,旁边走来一个小姐姐,顺手拿走了这个装沙的瓶子,小男孩发现后,恼得大哭起来。

在很多大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旧瓶子而已,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是一件宝贝的玩具。

这位妈妈先是安抚了孩子,然后起身请小女孩把瓶子还给了他。

拿到瓶子后,小男孩又开心快乐地玩了起来。

很小的一件小事,足以折射出父母的教育观念。

这位妈妈,用行动告诉儿子,当自己有需求且理由充分时,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捍卫自己的权益。

帮助他人、释放善意值得鼓励,但是尊重自己、好好爱自己,也是一件成长中的必修课。

要让孩子永远记得,唯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

04

李玫瑾教授说过:“养育孩子,他的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

深以为然。

一个卑微讨好,内心缺乏力量的孩子,在事业、婚姻、人际关系上,会常常受到冷落。

而一个性格积极开朗、阳光自信的孩子,无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会生活得踏实、幸福、有价值。

孩子的性格里,藏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作为父母,一定要传递给他们满满的安全感,尊重自己,爱自己,珍视自己的信念,并拥有随时说“不”的勇气。

要让孩子知道,你不必讨好、屈服于谁,而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爸爸妈妈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

-END-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142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