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历史上没有激烈战斗的记载。明成祖为何被俘?

“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为什么明朝皇帝被俘虏?网友提问:“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为什么明朝皇帝被俘虏?优质回答:一、皇帝被俘虏和战事激烈不激烈没有必然关系。皇帝被俘虏的主要原因一是皇帝听了

用户问题:

《土木堡之变》历史上没有激烈战斗的记载。明成祖为何被俘?

出色的回答:

1.俘获皇帝不一定与战争是否激烈有关。皇帝被俘的主要原因是皇帝听从了王镇的鼓动,坚持亲征。当时明军军事实力相对较弱,海关受损严重,根本无法抵挡卧拉的进攻。此外,几十万大军中没有一个智者(于谦是当时北京唯一的智者),指挥接连失误,明军不战而溃。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被俘是正常的。当时明军也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战死沙场,在战争中也算勇猛。

第二,“土木堡之变”让我们想起了两个人。《土木堡之变》中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皇帝的名字,但说到王镇和于谦,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让我们谈谈王镇,他有着持久的声誉。由于明英宗和朱祁镇的宠爱,王镇独揽大权,广植私党。可以说,他能比皇帝说得更好,而土木堡之所以能发生变化,都要归功于王镇。王镇是一个能制造麻烦的人,但他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是他激怒了瓦拉。他也是瓦拉打电话时亲自鼓励和捧皇帝的人,也是最后误导的人。“呈贡朱勇已向王镇下跪;户部尚书王佐请太上皇回军,王镇令其跪于草丛中,不至天明。”通过阅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王镇在当时有多强大。当然,当他最终激起公愤,被叛军杀害时,他是罪有应得。除此之外,于谦于少保(不知道郭德纲的搭档于谦,他的父亲王师傅,是否也崇拜这位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保卫战,使明朝得以延续。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可以被永远铭记。然而,于谦在朱祁镇复辟后被赐死,令人十分遗憾。

#文史知识局# #明朝那些事儿#

其他网友开始议论明朝: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足,请老师批评指正。

主要出场人物,明英宗朱祁镇。太监:王镇。统一蒙古各部的瓦拉领袖:叶县。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郑桐十四年(公元1449年),即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第十四年。这时,距离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迪决定迁都北京只有28年了。这时,明英宗朱祁镇23岁。皇帝的祖母张太侯去世了,“三阳”也去世了。没有人能制服这个“太监”王镇。乌拉部叶县也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开始了和父亲一样的“复辟大世界”的梦想。在这诸多因素下,这部剧终于拉开了序幕。

{!-PGC _ video : { ' thumb _ height ' : 720,' vposter ' : ' http://P1 . toutiaimg.com/origin/tos-cn-p-0000/f4b 4a 30 bbfd 9485285 b 6699 d6b 410 faf ',' thumb_width': 1280,' vid ' : ' v 02016030000 bjvla 4

明郑桐十四年(1449年)二月,一个姓瓦拉的先派二千多人去朝贡马匹,假扮三千人,请他们到明朝中央。因为太监王镇不肯多给赏赐,就按实际人数给了他们,并减去了马价的五分之四,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就制造了麻烦。因此,今年7月,他掌管各部,用四种方式骚扰大陆。东路,从沱沱不花、五粮哈到辽东;西路上,各派将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是进攻的重点,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由阿拉智研究所指挥,直接进攻傅玄周围的赤城,另一个分支也在领导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路。7月,大同守军失守,塞外城堡陷落,报告传到朝廷,朝廷惊恐万分。明英宗在宦官王镇的怂恿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命弟弟朱祁钰留守,率军出征。目前,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王镇当时非常强大和专制,他不了解军事。他认为行军打仗只是普通的打架,人多可以欺负人少。他带着50人的部队,一定赢了,没有输。他想做出这种不朽的贡献,所以他鼓励明英宗亲征。但由于英宗年幼无知,被其蒙蔽了双眼,于是不顾朝中大臣的阻挠,坚持亲征,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败。

以上是整个事件的大致过程。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明英宗和朱祁镇被打败,最后被俘虏!

当时,明英宗宠爱宦官王镇。皇后张泰因病去世,老将三阳去世或被贬。王镇更擅长勇敢无畏。他实际上偷了明太祖朱元璋为禁止他的内部官员干涉国家事务而建立的铁碑。此后大权独揽,私党广植,以致其侄王善受锦衣卫指挥,王林受锦衣卫指挥,其党羽皆升鲁之职,仕途有成。他还拒绝异己,陷害忠良。

钱大统

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护驾从征。

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即使是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皇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9日,英宗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

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乱成一团。瓦剌军伏兵四起,趁机发动总攻,仓促应战的明军被打得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战死,中伤居半。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这五十二名跟随明英宗远征的群臣皆死于混战中。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 (但据明英宗自己的回忆王振也是被瓦剌军杀死的)樊忠不久亦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明英宗看到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向他请安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卫拉特还缴获马匹二十万头及无数衣甲器械辎重。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其他网友观点

土木堡之变的战事,明史当中记录的比较简略,但是我们可以从只言片语里看出当初战事激烈程度。

瓦剌的进攻路线

正统十四年二月,瓦剌的贡使2000人诈称3000人,冒领赏赐。王振叫礼部按实际人数赏赐,并将马价减去80%。也先听说后,大怒,借口明朝使者去瓦刺时曾答应嫁公主给也先的儿子,这次贡马是聘礼,而明朝失信,遂于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

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

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

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主要发生的战斗有:

1.大同之战:明军惨败

也先所部势如破竹,明军丢失了大同城外的所有防御城堡,大同参将吴浩战在猫儿庄战死。

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总兵官朱冕及都督石亨,在阳和迎战也先,全军覆灭。宋瑛和朱冕战死,石亨一个人逃走了,太监监军郭敬在混乱中躲进了草丛,得以幸免。

当英宗朱祁镇率军到这里时,只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明军的尸体。

2.鹞儿岭之战:明军全军覆灭

八月初十,明军退到宣府时,瓦剌大队骑兵紧追不舍,朱祁镇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断后拒敌,皆战死,

又派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骑兵前去救援(也有说5万的)。朱勇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包围,,三万骑兵被“杀掠殆尽”。朱勇和薛绶也都战死。

3.土木堡:惨败,英宗被俘

十三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随从的文武官员都主张“入保怀来”,王振以“辎重千余辆未至,留待至”。

邝埜一再上章要英宗入居庸关,组织精锐的部队断后拒敌,这些建议都被王振拦下了。邝埜又到行殿力请,王振怒斥道:

“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

“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邝埜回答说。

王振喝令卫士硬把邝埜扶出,“遂驻土木”。

第二天朱祁镇想继续行进,但是已被瓦剌军追上,无法移动。

土木堡地高无水,掘井深二丈亦不得水,人马两天不饮水,饥渴难耐。

也先从土木堡旁的麻谷口进攻明军,都指挥郭懋拒战一夜,打退了也先。十五日,也先假装退兵、讲和。王振上当,下令移营就水,军士跳越壕堑而行,队伍大乱。

明军刚一移动,瓦剌军趁势四面围攻,明军“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瓦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朱祁镇与亲兵乘马突围,没有成功,乃下马盘膝面南坐,有一个瓦剌士兵要剥取他的衣甲,看到朱祁镇的衣着与众不同,就推拥着他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明朝皇帝就这样作了瓦剌军的俘虏。

在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五十余人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

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捶死。”如果他的血性早点爆发,也许历史会改写。

太监喜宁投降瓦刺,把明朝的虚实完全告诉了也先。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朱祁镇率领五十万军队是明朝京军的所有精锐,几乎全部被王振断送,“死伤过半”。

战争过后一个月,九月十二日,提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宣府总兵昌平伯杨洪在土木堡捡拾军器,盔9800余顶,甲700领,神枪11000余把,神铳22600余个,神箭44万枝,大炮800个,火药18桶。

由此可见明军损失的惨重。这次战役,至少爆出明军的两大弱点:

1.士兵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

2.军官的指挥能力不足;

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其他网友观点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著名惨案,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精锐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激烈战事的发生呢,因为此战一点都不激烈,明军被瓦剌碾压,其实我们可以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叫“土木堡之变”,而不是“土木堡之战”。

因为土木堡之变不是相持战,而是单方面屠杀,由于王振的多次无脑操作,此战完全是一边倒的局势,明军毫无抵抗之力,所以谈不上激烈战事,只能说是惨烈。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瓦剌首领也先在与明朝发生贸易摩擦后,悍然发兵,分四路进攻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决定御驾亲征瓦剌,但当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大同后,朱祁镇和王振却被瓦剌的兵威吓到了,皇帝和太监觉得有些心慌,感觉还是皇宫适合自己,于是准备班师回朝。

然后太监王振开始了他的表演,王振提出经紫荆关回北京,而此路将路过王振的家乡蔚州,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而这虽然是王振的私心,但对明军来说却是安全的,本来带皇帝参观一下家乡再回去也无妨,至少没有危险,但神奇的是刚出发不久,王振改主意了,说怕大军路过蔚州会踩坏庄稼,于是改道东北,按来时的路直奔宣府。

那么王振为什么会突然改主意呢,难道真的是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吗,显然不是,有个细节就是大军虽然变道,王振却派了很多车去蔚州将自己的金银财宝装车,之后跟随大军回北京。因为蔚州邻近大同,极有可能会沦陷。而大庭广众之下要搬运自家的财宝显然有点难为情,这可能就是王振改主意的动机。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而当大军到达宣府时,瓦剌军也追到了,于是明英宗让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断后,自己接着跑路,而就在离怀来县城20里的土木堡时,王振要求大军停下来,而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果进了城,明军凭借优势兵力据城防守也先的几万人没有任何问题,但历史没有如果,而王振要求大军停下来的动机也很简单,因为自己的运宝大队还没到。

而次日清晨,瓦剌大军杀到,而瓦剌首领也先是身经百战的枭雄,一看明军这么多人强攻不可取,于是假意议和,在明军后撤时突然发难,而明军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正是疲弊不堪,饥渴难熬之际,面对如狼似虎的瓦剌军队,瞬间崩盘,四散奔逃。而王振也在乱中被自己人樊忠一锤毙命。而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获。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天顺日录》

土木堡之变历史上为何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

那么我们回顾此战,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历史记载没有激烈战事发生,明英宗却被俘,因为此战明军毫无抵抗之力,何来激烈,说是战事,还不如说是单方面的屠杀更为恰当。

“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明史-英宗前纪》

而我们从《明史》中也可以看出此战有多不激烈了,“被围”,“师溃”,“皆死”无一不体现此战的一边倒。

而此战之所以明军如此悲剧,王振与朱祁镇都难辞其咎,特别是王振,真的是无法形容的无脑,可称千古罪人,要不是之后于谦的力挽狂澜,其后果真的无法想象。

总结:综上所述,因为土木堡之变是一场屠杀,而不是一场激烈的战事,所以历史没有记载双方互殴的情形,但它却是惨烈的,大明朝遭受了开国以来最大的打击,要不是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北方落入瓦剌之手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他网友观点

瓦剌打明军,就像大人打小孩,明军不战而逃,瓦剌在后面追击,土木堡一战已经不算是交战了,差不多是瓦剌对明军的屠杀。最后瓦剌轻而易举就取胜了。

明英宗御驾亲征出发时,准备的就不充分,只准备了几天。大军出发了,粮草还没准备好。出征途中,英宗只听王振的,军政大权完全由王振把控,手下大小文臣武将完全没有话语权,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在王振面前也只能跪着走,军纪败坏也没人管的了。明军就在这样糟糕的背景下上前线了。

明军出了居庸关,到了宣府,进入大同,但是连日霪雨,大同明军缺粮受饿,加上连吃败仗,军心涣散。王振的心腹大同守备太监把在阳高吃败仗的经过说给王振听,把王振吓破胆。几十万大军在在大同待了3天就离开回京。

但也先不是吃素的,看明军这么怂,马上派兵来追击。王振先是要英宗在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后来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追兵追袭而来,英宗派3万骑兵断后,自己带头逃到土木堡。结果3万骑兵全军覆没。这断后的3万骑兵算是激烈的一战了。

英宗、王振大战不行,连逃跑都不专业。有大臣建议连夜继续撤退到怀来,可以固守县城。但王振舍不得辎重丢失,非要在土木堡过夜,结果被围了。土木堡地势太高,挖不出水来,附近的水源也被瓦剌占据了。土木堡内几十万明军,一路折腾,早以人困马乏,此时又缺衣少粮,饥寒交加,士气早已降至冰点。瓦剌围了英宗2天,假意议和撤兵,明军赶紧移军小河喝水。明军熬了2天,见到水了,全疯狂的抢水喝,队伍已经全乱套了。这是瓦剌杀个回马枪,灭了明军,俘虏了英宗。

英宗从御驾亲征到大同,还没看到瓦剌就往回跑。逃跑途中断后的3万骑兵是跟瓦剌正面刚,算是激烈战事了。土木堡最后俘虏英宗之战,这都不叫交战了,完全是老鹰捉小鸡,英宗就是待宰的羔羊,不可能叫激烈战事。

其他网友观点

怎么会没有记载激烈战事的发生呢?

我刚写完《土木堡之变》的文章,欢迎观看。对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皇帝的一场贸然亲征的故事,野史传说共50万明军全军覆没,我考证没有那么多,应该是京师三大营和直隶山东以及大同宣府的守军,加一起25万人上下。

正统皇帝被太监王振蛊惑亲征瓦剌,走到宣府听说前军失利,王振准备回军,想带皇帝去他老家蔚县,走到半路又担心人数太多踩坏庄稼,就原路返回。此时瓦剌军在后面紧紧追随。明军退到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此地距离怀来县城只有20里,随军大臣苦劝王振让皇帝先行进城,一路上被大臣终日苦劝的王振终于爆发逆反心理,下令就地扎营。土木堡是一个土山,山上没有水源,取水要去很远的地方。第二天夜里,瓦剌大军赶到,包围了土木堡,瓦剌假意和谈,王振让皇帝车驾先行,明军阵型一乱,瓦剌大举进攻。明军将近三天没有喝水,士气低落,被瓦剌骑兵一突,全军崩溃,踩死踩伤无数,随军大臣大多死在乱军当中,王振也被愤怒的将士杀死,明英宗身边只剩两个人,静静坐在地上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一战,明军25万人溃散,积攒的粮草、器械、马匹丢失殆尽,参加过靖难的老兵和功勋武将被一扫而空,整个明帝国文臣开始势大,为后世太监当权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是,皇帝被敌军生擒,从而引发了后面的《北京保卫战》和《夺门之变》。

其他网友观点

大明王朝在经历了永乐皇帝的万国来朝之后,历经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两代的休养生息国力达到鼎盛,然而在大明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精锐殆尽,蒙古铁骑南下,举国震动。

一、罪魁祸首

有个穷秀才已步入中年,在饱读诗书之际屡试不第,终于在四十岁那年他挥了一刀,进了皇宫,他叫王振,所有一切都要从他说起。

挥刀了,进宫了,而且运气很好他认识了朱祁镇小朋友,因为这个死太监比较另类,不像立皇帝、九千岁之流,王振有文化他成了小皇子的老师(这是什么狗屎运?)并且小皇子还亲切的叫他“王伴伴”,在朱祁镇即位后,死太监的地位水涨船高,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不知道对不对),死太监的内心开始骚动了,凭借权力他开始枉法,开始敛财,开始结党营私并掌管东厂锦衣卫,凡地方官员入京必须向他行贿,收不到贿赂就锦衣卫伺候,真的是只手遮天。

时间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死太监财也敛的差不多了,官瘾也过够了,正所谓不忘初心,他是有梦想的,他也许还有偶像,他要横刀立马建功立业(想想画面很猥琐)!太监怎么了?妖也是妖他妈生的!一个人最危险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可往往自己却不知道,别人也不提醒他,估计是《三国演义》看多了,王振要出征漠北蒙古,想着摆几路疑兵,突然杀出一彪军,然后荣誉到手,班师回朝从德胜门进城,执掌朝政的滋味尝够了,我要做太监中的军事天才!

关键是你去建功立业不要紧,死太监你要去霍霍就去你的(霍霍死最好),可他却要怂恿皇帝御驾亲征(最该死的就这),也许是想起了祖辈,想起了朱元璋、朱棣南征北战的豪迈,也许这正是老朱家的血脉,朱祁镇同学不淡定了,《三国演义》的画面同样从脑海里划过,而正好此时蒙古瓦剌部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日渐强盛,屡犯明朝边境,于是在拒绝了半朝大臣的劝谏之后,任朱祁钰监国,于谦留守北京(终于还是做了件好事),朱祁镇同学携手死太监王振,踏上征途。

二、全军尽殁

“军事天才”王振或许知道一个典故——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蒙古瓦剌,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

随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发的有禁卫军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中的精锐!),包括骑兵、步兵、火器部队;陪同出征(送死)的还有四朝老臣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内阁成员曹鼎、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半数大明忠诚良将!于是大半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及各种人才、功勋甚至是皇帝都陪着死太监上路了,就为了满足他幼稚的梦想(再次感叹王振忽悠的功夫)。

死太监不懂后勤辎重,不懂行军路线,不懂兵法,他以为只要人多也先也不过如此,胜利信手拈来,而也先也的确没有让他失望!五十万大军及无数民夫、粮食、辎重、军备就在这个白痴的领导下,顺着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等着他们的,是磨刀的也先和他的蒙古铁骑。

不日,这支奇怪的远征军到达大同,在见到前线战况,目睹遍布狼烟后,“军事天才”纸上谈兵的死太监王振吓尿了,他终于意识到横刀立马不是他这个太监能干的,就算是太监中的王者也不行,说白了他也就能阿谀奉承、察言观色而已,自己挥刀还能把握方向和力道,换成别人挥刀绝对死路一条!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后,他告诉朱祁镇

“要不还是回去吧,前面太危险,建功不建工的无所谓,陛下的安危最重要”(这脸皮要有多厚),皇帝估计也是怕了,狼不拉屎的地方怎么能比北京城啊,于是下令班师回朝(真是如同儿戏)。

五十万人耗费不知多少国家力量,就轻描淡写的要回去了,也好吧,就当向瓦剌搞了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吧,就当散散心吧,人家是皇帝嘛,不折腾折腾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皇帝呢,我们能理解!

可王伴伴不理解,

他告诉朱祁镇“前面就是老奴的家乡要不咱们去转转,好不容易出来一趟”

非要拉着五十万人去他家乡蔚县看看,说真的要不是他我都没听过这地方,古代的一个小县城有什么看的?无非是王伴伴要玩一把衣锦还乡!我们的朱祁镇同学又一次同意了(真是师徒情深呀),可走了没多久,王伴伴又建议还是不去了原路返回吧,家乡的庄稼熟了,如果大军经过会毁了庄稼的(老小子又开始装了),我敢断定他如果有胡子就不会来这一出,因为熟读《三国演义》的他会模仿曹操因为毁坏庄稼而隔了胡须谢罪,可惜他没有胡子,没有意外朱祁镇经历了大漠的风沙后也想到了环境的重要性,五十万人调头,原路返回,明军继续无脑折腾,也先正在冷眼旁观等待时机。

草菅人命的死太监突然知道保护环境了,五十万人挽救了庄稼却要送命了,孰轻孰重?这时的五十万部队,在死太监的瞎指挥下,连日奔波,已毫无士气,军心涣散。

而铁木真的后代也先却率领五万精骑一路尾行,并在八月十日突然出击,成国公朱勇战死(五万对五十万真是服了),可当大军行退至著名的土木堡时,还有二十里就能到达重镇怀来时,这时死太监最后一次出场了,

他要求停止前进略作休整

“陛下反正不远了,休息一下再走吧,这一路担惊受怕的,我怕您熬不住”(这叫作死,俗称闹作闹带)

朱祁镇最后一次“准奏”!!就这样五十万人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草原上的猎人没有放过最后的机会,八月十四日,瓦剌发动攻击,明军溃败,八月十五日,也先再袭,因为军师天才卓越的指挥这时的明军就是待宰的羔羊,一触即溃,失去建制,所有人四散逃命,最终全军尽殁!无数辎重粮草丢弃,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过程很简单,不知道也先读过《三国演义》没有,蒙古骑兵只是简单的手起刀落,重复的一次一次冲锋,面对王振他们不需要摆几路疑兵,突然杀出一彪军,估计他们还很累,因为人太多了。

一个无耻的太监和一个无知的皇帝,就这样把大明帝国推向了灭国的边缘

其他网友观点

前言——清代导致了大量的明代书籍被销毁

根据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此书总结、收录3236种被清朝统治者禁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我们今天多数只能看到书名了,内容完全不得而知。

且清代从入关开始,就编辑明史,但销毁对清统治不利的书籍鼎峰时期,是清代乾隆时期,为了编纂四库全书,销毁对清统治不利的书籍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馀种、8万馀块。

除了焚毁各种书籍之外,清政府自入关以来,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或篡改。因此目前仅存的明代档案只有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估计清代时期焚毁的明代官方档案不少于1000万份

今天能直接考究到明代“土木堡之变”的第一手文字上的资料,主要的来源是清编《明史》、以及仅存的《明实录》,另外还有躲过清代焚书的明代李贤所编著的《天顺日录》

《明史》

是由清代史官所编著的。自唐以来,古代的史官多出自于科举考试的学生,这些史官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战争的描绘时,多以春秋之笔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少有描绘战争场面的细节。

《明实录》

则是明代官方撰写的编年史书,一般是记载皇帝的日常、颁布的命令、诏敕、律令等等

现在没有证据显示清代有篡改《明实录》的依据,但是明代朱棣时期,曾经命人修改过《明太祖实录》,且现今保存的《明实录》是嘉靖时期,明世宗命人重抄的《实录》转藏于皇史宬的,其他的珍藏的《明实录》已经毁于大火之中。

《天顺日录》

李贤是明中期的名臣,历经了四代皇帝,也是亲身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时的全部过程,是为数不多逃过瓦剌追杀、并返回到京城的明代官员

李贤的这本《天顺日录》对于“土木堡之变”是相对其他的书籍更为符合史实。

只是李贤此人有个瑕疵,就是很反感明景帝和于谦,认为他们是篡权者,毕竟明英宗还没死,也没有退位(是孙若薇太后为了保国,才提朱祁镇为太上皇的)。所以《天顺日录》此书中对于明景帝和于谦是泼脏水的,尤其是景帝是被说成无日不淫。

因此在此书中所描述的土木堡之变,相对更为中肯,详细。

在史学界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史学家在参考《明史》时,会从其他史料中寻求验证其的真实性,因此在现代很多书籍中所描绘的“土木堡之变”,也是多取决于《明史》与《天顺日录》。

如:

1、正统十四年春,北虏遣使二千余人进马,报作三千人。权臣怒其诈,减去马价,虏使回报,遂失和好。秋七月,虏将也先等大举入寇,其锋不可犯,大同失利,边将有弃城走者。权臣挟天子亲出师,百官上章恳留不从,迫促而行。至大同,见虏势猖獗,始惧,旋师至土木。会兵将无斗志,人马饥困,虏众来袭,前锋莫当。追而围之,我师大溃,遂获乘舆,羁于虏庭,八月十五日也。

2、明日驾出,总兵官以下亦弗预知,军士俱无备,文武大臣皆匆匆失措而随之。天时、人事极不顺。至龙虎台扎营,方一鼓,即虚惊,众以为不祥。明日,过居庸关,又明日,过怀来,又二日,至宣府。连日非风则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文武连上章留之,振益怒,俱令略阵。明日,当过鸡鸣山,众皆惧,无不叹息怨恨者。予不胜其怒,与三五御史约,谓:“今天子蒙尘,六军丧气,无不切齿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驾前,数其奸雄误国之罪,即遣将领兵诣大同,而驾可回也。”欲谋于英国公,不得间,竟行,人人自危。未十日,兵士已乏粮矣。方秋,禾稼遍野,所过一空。将至大同,僵尸满野,寇亦开避待我深入。至大同,又欲北行,因镇大同中官郭敬密言其势决不可行,振始有回意。——《天顺日录》

3、明日班师,大风,至晚雷雨,满营人畜惊惧益甚。又连日雷雨满营,过宣府,寇追至。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天顺日录》

4、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明史 英宗前记》

另外《明史》中也记载了其他人在土木堡时的场景,与《天顺日录》的记载是符合的,如:《天顺日录》中“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在《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由于当事人是文官,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战争之中,因此《天顺日录》中记载的土木堡之变,多是以李贤亲耳所闻、或亲眼所见的,如成国公率领五万骑兵与蒙古对战,被伏击最终全军覆没。这应是亲耳所闻,因没有直接参与,所以描写的时候是一笔而过。

但是当在土木堡被围困的时候,李贤的描述就很是详细了,如缺水,挖井二丈深无泉、以及士兵太渴了,已经无力再战瓦剌,干脆解甲等待死亡。

所以,在《大明风华》在土木堡之变时,是很符合明清的书籍所记载的事情。比如行军到宣府的时候,是雷雨交加,武将苦劝,反而被皇帝和太监痛骂。还有被围困的时候,士兵因饥渴干脆解甲的场景。

再则,题主所述,少有激烈的战事,其实应该是在参考《明史》时产生的错觉。

《明史》中只是述说“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所以明英宗亲征。

可若是参考了明代官职及职权来分析,参将都战死了,这可以说明大同的战事已经陷入崩溃之中了,另外《明史》中记载,明英宗还没出京城之时,明军又被瓦剌所击溃——“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

所以再结合李贤作为当事人的亲眼、亲耳所见闻而著作的《天顺日录》——“将至大同,僵尸满野,寇亦开避待我深入”。

结合两者,明英宗、李贤等亲征大军还没到大同前,战争已经爆发了,且是明军连战连败,到了皇帝亲征的队伍快到大同时,“僵尸满野”,可瓦剌人的战术是避开明军锋芒,引诱明军深入。

同时《天顺日录》中又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明英宗的亲征太过匆忙,开始就没有人知道,总兵以下都不知道,群臣匆匆失措而随之,刚刚出京城不到十天,军队就断粮了……

随后就是行军时,瓦剌在侧,而雷雨交加,或不是雷雨就是大风天,军队疲惫不堪。准备到土木堡之时,宣府说援军快到了,而瓦剌也追了上来,最后是派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结果被伏击,全军覆灭。最终瓦剌大军携胜威,兵围明军于土木堡之内……

总述

为什么开头要述说清代焚书的事宜,主要是在雍正四年时,雍正颁布了中土历史上唯一的禁武令,随之在民间流传的兵书大都被销毁了,剩余的些官编武书,又被清收归国有。再到乾隆之时,编辑《四库全书》时又销毁了大部分有关兵事的书籍。

所以,现在能看到的描绘土木堡之变的,只能是通过文官的眼观和耳闻;另外就是史学家们辛苦从各种资料中,去验证、考究出来的。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

其他网友观点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王振大权独揽,排斥异己。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谏言阻止,吏部尚书王直也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不听,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7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来听说前方惨败,便惊慌撤退。本来,后撤可按原路直线回师,但王振却改变路线,绕道从其家乡蔚州经过,让皇帝到他家去看看,"驾幸其第",以显示威风。虽然是这样,王振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就这样,行军路线屡次更改,士兵疲惫不堪。就这样,大军慢慢腾腾,等退到至宣府时,瓦剌追兵又追上来了,王振派军抵抗,结果被打败。8月13日,明军狼退到土木堡,瓦剌军步步紧逼。

土木堡离八达岭居庸关也就一百里的路程。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退入居庸关据守,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一天之后,明军被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便派人起草诏书。王振以为没事了,下令移营取水。这令一下不要紧,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秩序大乱,瓦剌军见此情景,立即发行进攻,明军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

混乱之中,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 樊忠不久亦战死。

这时候的明英宗见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束手就擒。

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此役明军兵败,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整个英宗亲征,没有经过几场大战斗,就失败了。从战略上讲,英宗亲征失败的原因是用人失当,决策失误;从战术上说,是排兵布阵的失误,瞎指挥,占居高处,自断水源,不战自乱。三国时期的马谡被司马懿围在高处断水断粮,内战时期的张灵甫被围在孟良崮,机枪打红了无水降温,士兵们只好用尿解决,最后尿都没有了,这怎么能不败呢?

其他网友观点

当时明军有20w,也先军说是50w其实只有2万,也先根本没有实力攻打北京,因为当蒙古人抓到皇帝后就马上撤离,然后在内长城外徘徊,为的是躲避明军的围剿,都等到山东的援军到达了才找到机会攻到京城。要不是蒙古人机动力强,早就被明军杀光了。至于为什么2w人能突袭皇帝,因为这20w军队已经饿了半个月,发现军队路线被文官出卖给也先,军队只能改变路线,都到密云土木堡了还是被蒙古人突袭皇帝了。这就是为什么武将和勋戚大臣要全部被杀,只留下低品级的锦衣卫保护皇上。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1699.html

(0)

相关推荐

  • 王者荣耀马超技能连招详解,王者荣耀马超连招技能怎么用

    马超的技能王者荣耀,王者荣耀穿体验服,相信很多玩家都知道马超官方多次削弱,很难数次数。 王者荣耀的正式服装中英雄马超也多次有过调整记录。 确实有五次,但实际上正式服用马超调整的次数...

    2022年11月7日
  • 传奇176装备属性表,传奇装备怎么极品洗练

    传奇装备洗练技巧? 网友分享:1.黄刀+宝石收益高,以大龙为例,一个人补刀是180,两个人吃没补到的是96。而出了黄刀宝石后,一条龙你在边上挂机收益都有96,还不占别人经济=一条线...

    阅读 2022年7月23日
  • 红领巾心向党画画(小朋友们high起来)

    红领巾心向党画画(小朋友们high起来)

    电商 2021年10月10日
  • 月琴怎样安四根弦

    月琴怎样安四根弦安装秦越的四根琴弦时,首先准备好琴弦,将它们穿过手巾的琴弦孔,在末端留出两个市场英寸。旋转到合适的位置,直接固定即可。请注意,秦越的琴弦非常紧,在固定之前需要拧紧。右手表演的基础是:弹、拔、捏、旋。方法是

    电商 2021年10月13日
  • 今天,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一周年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截至目前,祝融号已累计行驶近2千米,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致敬步履...

    2022年5月15日
  • 现代将于2028年推出自动驾驶飞行器

    11月6日,动力电池、储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科学家,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王朝阳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表示,10分钟快充电池的应用和推广将引发电动汽车和许多应用场景的革命性变化,实验结果已经证实了10分钟快充电池用于飞行汽车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科技 202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