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次远征蒙古,朱瞻基亲征过蒙古吗

朱瞻基是怎样用3千铁骑亲征蒙古5万大军的?网友提问:朱瞻基是怎样用3千铁骑亲征蒙古5万大军的?优质回答:首先得强调一个事情,朱瞻基打败的蒙古军队只有1万多人,从《明史》到《宣宗实录》都没记载对方有5万大军。而且朱瞻基当时

用户问题:

朱瞻基是如何用3000名战士亲自入侵蒙古的5万军队的?

出色的回答: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朱瞻基只打败了一万名蒙古军队。《明史》到《宣宗实录》,没有对方有5万兵力的记录。而且,朱瞻基当时外出的主要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打仗。他小心翼翼地去了边境。故事从宣德三年开始。

一些不好的信号表明,明宣德三年(1428年)实际上是一个好时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坚持民生政策,为明朝的扩张踩了刹车。没有战争负担的人们被从饥饿的边缘拉了回来,开始享受和平带来的红利。

然而,国家的稳定也很快滋生了一些不好的迹象。上半年,发生了两件事让朱瞻基警觉起来。第一,西凤口守军陈景贤报告,当地守军粮食运输不畅,要求民夫协助运输。尽管朱瞻基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他在边境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辽东安乐知府侯进在去任职的路上经过了山海关。这个倒霉的孩子实际上是被驻军将军贿赂的,他一怒之下起诉了皇帝。朱瞻基敏锐地发现明朝的边防部队出了大问题。无论是提供粮食的路线不通还是索贿,边防部队的腐败都非常严重!

今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朱瞻基决定亲自出巡。他宣称蒙古人总是在秋天骚扰边境,老子亲自去迎接他们。但只要稍微有点政治悟性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明末边防部队烂得连蒙古都走不了多远,更何况当时的明军没有丧失战斗力?

另一位皇帝巡行只是借口的证据是,他临行前改变了一次驻京部队,换了一大批将领,撤销了北京行部和行后军总督的官职。这个动作绝对不是单纯的巡逻那么简单,而是他要整顿军队。

因此,离开北京后,朱瞻基并没有冲到边关。他首先去了北京西部的五里桥,在那里他和一群当地的老人聊天。看到当地平原上丰收的景象,他也发出了感叹,如果世界也像这里一样该有多好。然后他在农历九月初二到达石门驿站,在那里他得到了一个有趣的消息。

出西凤口亲征的守将派人告诉他,吴良哈率领一万多人马进犯惠州(河北省平泉市甲子镇50号附近)。守将应该意味着老板们前方有危险,所以不要再往前走了。但朱瞻基的反应是,老子刚从喜峰口出发,就出其不意地拿下了五粮哈。

于是,他挑选了3000名精锐士兵,每人两匹战马和十天的口粮,加紧从遵化向喜峰口进军。当朱瞻基决定快速行军时,明军的素质开始显现,他在农历九月初六到达喜峰口。

经过一天的修整,他带着3000匹好马在夜间出发,人们保持安静,跑了40英里。天微亮时,到了五粮哈守军贺宽(南五家子镇疑瀑河)附近。距离敌人20里左右,五粮哈的哨兵发现了这支军队,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贺宽战争搞笑的是,五粮哈不知道是明朝三大营的精锐,还以为是边军来骚扰。基于对明朝边军的蔑视,这些狐朋狗友都吵着冲出去了。毕竟,朱瞻基早年曾与朱迪并肩作战。看到这种情况,他立即把部队分成三部分。

他以战败的火器兵为中心,左右两翼为主力,直接用弓箭绞杀。要说朱瞻基也是一波三折,射箭会把对方射手三人射死,两翼骑兵会顺着箭雨直接把五粮哈打成一圈。你以前没见过边军射箭这么厉害吗?

良哈越来越糊涂的时候,朱瞻基命令火器兵重新开始齐射,几轮打击之后,对面直接崩溃了。然后他

朱瞻基,反抢劫的皇帝,大约是明朝最后一个流氓皇帝。他在中国应该没有尊严。第二天,货物杀死了带领队伍的五粮哈首领。然后他直接占领了别人的营地,分散士兵摧毁了五粮哈的基地,抢了很多牛羊骆驼回来。

到了农历九月十五,这家伙终于收支平衡,并下令调兵。大同、傅玄等地长期在边境徘徊,整顿军务后,于农历九月二十四日返回喜峰口。临行前,他把两万大军留在北京大营,等待五粮哈的报复。

到了遵化后,召集边军大部分将领开会,很是优雅。这次巡逻看到通州的收成好坏参半,民生艰难。你应该约束士兵,不要去霍霍家。我已经命令御史和锦衣卫特别注意这件事。如果我再做一次,失去生命将是最轻的惩罚。会后,皇帝踱回北京主持冬节,留下一群可疑的边军将领。

综上所述,朱瞻基三千人对蒙古军队的作战,确实是背水一战。他此次北京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巡视整顿军务。当然,从这场战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一个军人的皇帝,他在战场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风度。另外,当时三大营的战斗力确实强悍,完全压得住五粮哈。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观点导读:历史上的蒙古铁骑从很久以前就盘踞在草原上,这让历代统治者头疼不已。但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七次深入草原铲除北元残余,明太祖朱迪五次征服蒙古,朱瞻基也跟随明太祖参加对蒙古的战争。

第一,我从小就被曝光,跟着朱迪对抗蒙古军队。朱瞻基从小就非常聪明,深受朱迪的喜爱。据说朱高炽的登基与他的杰出成就有很大关系。这座桥是不是有点眼熟?清朝也有这样一个传闻,说乾隆皇帝深受康熙的喜爱,于是决定传给他的父亲雍正。这些具体的东西在哪里验证?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毫无疑问,朱迪热爱朱瞻基。

朱迪很小的时候,就悉心教导朱瞻基。因为他的爱,“唐太宗访京征路虎,(朱瞻基)皆随”。他被偏爱到什么程度?从十一岁开始,朱迪就带着朱瞻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北方之旅,一路考察人民的感情,并把王之道教给了他。

朱瞻基真的值得被宠爱。十三岁时,他组建了一个童子军,并亲自实践。

,这一切都看在朱棣眼里,于是册封他为皇太孙,小小年纪的朱瞻基在南京郊区的方山进行军事演习,有板有眼,说明当时的朱瞻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

明成祖朱棣在第二次北征之时,差点失去朱瞻基,令他心有余悸,直到找到朱瞻基才放心下来,明成祖五次征伐中,都可以看到朱瞻基的身影,证明朱瞻基从小就没有少跟蒙古人打交道,他能以少胜多,也是跟随其祖父打仗累积下来的经验。

明军北伐之路

二、《明史》记载,朱瞻基带领三千精锐部队征伐蒙古万人之师,他利用了喜峰口的地理位置,打了蒙古兵一个措手不及

《明史》记载:丁未,帝自将巡边。九月辛亥,次右门驿。兀良哈寇会州,帝率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己卯,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旆,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甲子,班师。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朱瞻基确实带兵打过蒙古人,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丁未,朱瞻基率领大军视察边境,结果走至喜峰口时,也许是疲累了,便在右门驿歇将下来,还没有等驻军休整,就听到线报来禀,兀良哈带领部将偷袭入侵明朝边境,这还了得,明明没有找你们麻烦,你倒自己送上门来,许是好久没有战事发生,朱瞻基亲自挑选了三千精锐部队,亲自上阵杀敌。

他经过战前部署,成竹在胸,朱瞻基表示: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强,他们之所以来势凶猛,感觉无可匹敌的样子,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准备,但是同志们,请相信,一切侵略者都是纸老虎,他们并不可怕。而且每次他们能胜利,是因为我不在,现在我在这里镇守,必定吓得他们魂飞魄散,没关系,跟着我有肉吃。

朱瞻基一顿战前总动员,军队里的精锐兵士更是士气高涨,有了老大督战,还有什么可怕的。但是蒙古人煌煌大军,上万人,我们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于是朱瞻基利用喜峰口的狭窄地形,展开了军事部署,不得不说,朱瞻基是很有远见的。在如此狭窄的地理位置下,如果是多人作战,其实是不利于战术发挥的,人一多目标就明显,很不利于突然行动,如果再調来更多的人,反而适得其反,达不到目的,人多未必是好事,打突袭战最大的优势就是出其不意。

从正面战场去和上万人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是特别傻的行为,朱瞻基不会用这种蠢方法,看来从小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他挑选的三千精锐,就是他所说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后面的将领只需要策应支援就可以了。朱瞻基在遵化县挑选了三千精锐,每个骑兵领两匹战马,铠甲勇士立刻出发,诛杀蒙古强盗。

喜峰口地理位置狭长

两天后,朱瞻基就带着三千精锐之师,从喜峰口出发,人不语马不惊,悄悄的来到宽河,虽然此地离蒙古大军只有二十里,还是被流星探马发现,因为朱瞻基带领的军士不多,让敌人误以为是边境巡逻的,以正常思维考虑,谁也不会傻到用这么几个人去打上万蒙古铁骑,兀良哈也是这么想的。

朱瞻基就高明在这里,他掩人耳目,使对方放松警惕,他把兵士分为两路,从两侧夹击蒙古骑兵,这样出其不意的打击使蒙古军队顿时大乱。乱了方寸的蒙古大军一时混乱无比,主力部队也来不及策应增援,中部空虚,被明军的三千骑兵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趁乱之时,朱瞻基阵前开弓,射杀蒙古骑兵前锋三人。

两侧骑兵也射出万点箭雨,把蒙古兵包围在中间,脱身不得。遂后,火器一出,蒙古兵更是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

朱瞻基部士气大涨,他亲自带领几百骑兵紧追其后,蒙古士兵看到如此阵营,心慌无比,待他们惊魂稍定时,看到招展的黄色旗帜,心中知道是明朝皇帝御驾亲征,于是纷纷举手投降,朱瞻基缴获了兀良哈骑兵的全部装备辎重,凯旋而归。

第二日,大获全胜的朱瞻基带领将士们来到宽河,斩杀首领枭首示众,以儆效尤。此战后,蒙古部落只要有活口,找到就杀掉,绝不手软。

朱瞻基算是把朱元璋驱逐鞑虏的宗旨贯彻到底了。

三、有祖传习惯,打蒙古。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从来没有对北方蒙古势力手软过,朱元璋为了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可以说不遗余力,七次北征,吊打北元。

历史上的蒙古兵勇,可以说是战斗力无比强悍,可是为什么到了明朝就被如此收拾了呢?综合其原因,有三点:

1、他们离开了蒙古草原,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抗一样是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明太祖。从成吉思汗打到建立大金,当时的战斗力还是极其强悍的,但是一旦离开蒙古,到了富庶之地,加上养尊处优,争斗力就失去了很多。

2、元朝内部也矛盾重重

3、主力军瓦解后,蒙古兵士的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强悍了,而明朝就不一样了,从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其战斗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朱瞻基之所以可以带领三千骑兵打败万人之众的蒙古兵,是因为朱瞻基的军事素养确实出众,他利用地理优势,突袭蒙古兵士,以少数战胜多数,也是极其强悍的。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1428年,也就是明宣德三年,这年八月的一天,在京师奉天门,面对着各位臣僚,以及五军都督府的大将,明宣宗朱瞻基宣诏,准备不日之内,亲临边地,察査兵事,诏令诸将各自准备好兵马,择日出师。

做为皇帝本人御驾亲征,当然是风险极大,所以,就不断有大臣出来进谏,引经据典,劝说明宣宗朱瞻基不要以万乘金身而蹈险地,一时之间,朝议纷纷。

对此,朱瞻基立场极其坚定,他认为,对于多次南侵,不断侵扰明朝廷边境的蒙古部落势力必须要予以惩戒,不然,难以使得这一带的百姓得到长治久安的和平生活。

意志已决的明宣宗朱瞻基先给准备出征的明军提前发了粮饷,准备了充分的军事物资储备,安排好朝臣看顾朝堂事物,然后,带领几乎全部的臣子与将领,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了。

果不其然,就在明宣宗率领的明军刚刚进到石门驿之时,边关守将火急来报,言说兀良哈朵颜三卫的蒙古军兵一万余人袭扰大宁卫,突前一部蒙古兵,已经冲到了会州。

所谓的兀良哈朵颜三卫就是朵颜、泰宁、富余三部蒙古部落的统称。早在洪武时期,这三部蒙古人部落投奔明朝,明朝接受了他们。甚至在明成祖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大动干戈之时,这三卫曾经出死力帮助

大军行进到石门驿时,喜峰口的守将正好派人急报:兀良哈的蒙古骑兵,大约一万余人,已经入侵大宁卫,前锋已进抵会州。

眼看着真实的蒙古兵就要前来,大小臣僚,文武百官都有些惊惶,持重的军事将领就建议皇帝,需要就地扎好营盘,以逸待劳。

又有官员建议朱瞻基,迅速调集附近的明军速来增援。

可是,万万没想到,明宣宗朱瞻基一不准备原地不动的列阵等待蒙古军队的冲击,第二,反其道而行之,皇帝决定,以3000精锐骑兵,奔袭蒙古军大营,趁着敌人不备,一举击溃敌人。

大臣们设身处地的感到危险的即将来临,他们真诚的劝谏皇帝,而军事将领们感到了朱瞻基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极大胜率,于是,将领们纷纷表达要与明宣宗一起奔赴战场,扈从皇帝陛下。

明宣宗对此更是充满了信心,他说:“兵贵精与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兵贵精与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

下定决心之后,明宣宗朱瞻基点选了3000精锐之兵,诏令太子少傅、大学士杨荣追随自己,其他文臣一律留置军营候诏。

就在朱瞻基率领这3000虎贲之士行进的中途,接到了前线的军情急报,明军定辽右卫将领潘雄与蒙军遭遇大战,潘雄与其所帅兵士全部殉难。

明宣宗朱瞻基闻讯后,没有犹豫,人不离马,马不离鞍,当明军来到距离蒙古军营仅仅20里的时候,开始稍微整理队伍,分成两股,用左右夹击的战术,勇猛的突入蒙军营中。

明宣宗朱瞻基少年之时,就随着祖父朱棣数次远征漠北蒙军,对于临阵杀敌,弓马刀枪,也是十分娴熟。

此次在对于蒙古中军大营的冲击当中,朱瞻基亲冒矢石,往来冲突,与蒙军激战近一个时辰。

军兵两相缠斗之际,朱瞻基果断的命令侍卫,升起大明朝皇帝的黄龙大纛旗,在场的明军山呼万岁,更加奋勇当先,接着,朱瞻基及时的命令随行的神机营将士施放火铳,一时之间,弹下如雨。

再也坚持不下去的蒙军丢下尸体与辎重,四散奔逃。

宽河这一战,完全以蒙军失败而告终,朵颜三卫指挥佥事脱鲁火绰、俺失塔木儿、脱火赤等人派出使者入京谢罪,贡献马匹等方物,恳求朝廷封赠。

摄于明军的威力,琉球国使臣郑义才、朝鲜国使臣赵浚并东兰州土司、施州卫盘顺宣抚司、荣美宣抚司也都开始主动向明朝进奉贡品。

宽河一战,奠定了当时明朝以北地区的十年和平。

其他网友观点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丁未,帝自将巡边。九月辛亥,次右门驿。兀良哈寇会州,帝帅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己卯,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旂,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甲子,班师。癸酉,至自喜峰口。

喜峰口长城遗址。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边报胡寇数万南侵,豕突兽奔,已迫近境。朕躬率铁骑三千驰赴之,将士比力协心,咸奋一当百,斩馘虏首万余级,擒其酋长百余人,径捣其巢穴,尽获其人口,兵器马匹牛羊辎重不可胜计,腥膻荡涤边境肃清即日班师。”

以上是明史和宣宗实录记载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428年,亲率三千骑兵直捣蒙古兀良哈部,致兀良哈部大败,斩敌万余,获牛羊无数,兀良哈下马跪拜请降的战役,史上称“明宣宗出击兀良哈之战”,战场在宽河,也称“宽河之战”。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能文能武的皇帝,有一番作为,跟他父亲有“仁宣之治”的政绩,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16岁就带在身边到处打仗,所以朱瞻基也培养成了英武的马上皇帝,宣德三年,朱瞻基率军巡边,走的也不远,就在北京周围转转,刚到喜峰口时,听到前方将领来报,说蒙古兀良哈部有万余骑兵又来侵扰,已抵达宽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宽城县。

明朝的蒙古是个什么情况,元北逃后,蒙古各部被打散,有些依附明朝,有些远遁漠北,有些想过刀口舔血的生活,兀良哈部是当时比较大的部落,明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很冷漠的,长城一修阻隔的干干净净,偶尔开放个边市还多有限制,缺少物质的蒙古各部只能靠抢,这不,眼看入秋了,要为冬天吃火锅作准备,于是兀良哈部南下来抢铁锅了。

此战中,朱瞻基亲手射杀3人。

兀良哈部虽然人物数万,但真正能战斗的不多,后面扶老携幼的都是跟着想在战场上抢点东西的,朱瞻基很是了解,决定天降奇兵给蒙古人痛击,点三千精锐骑兵为前锋,朱瞻基亲自带队,后面跟着大部队明军,三千精锐在宽河碰到兀良哈部,迅速分成三翼,中翼火枪火炮开道,左右两翼夹击,兀良哈部被突如其来的明军,搞得阵脚大乱,在迅猛的攻势下,看到明军的黄龙旗,立即明白这是皇帝亲征了,兀良哈下马跪拜请降,明军大部队也围上来,在斩杀一万多蒙古骑兵后,凯旋而归。

其他网友观点

朱瞻基亲征的蒙古大军是吴良哈部。自从朱元璋平定了天下以来,明朝边疆还算稳定,一直到朱棣统治期间,蒙古人向明朝朝贡称臣,当然,他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期间也有些蒙古人偶尔去侵扰辽东边境,每次都被打的仓皇而逃。朱瞻基统治时期,蒙古人又大肆骚扰明朝边境。

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朱瞻基为了防备蒙古人的突然来袭,他亲自率军巡边,当他到石门驿喜峰口时,接到守将的报告,蒙古兀良哈部的千军万马已经入侵到大明境内,他们行军急速,来势凶猛。经大宁、会州,马上就要抵达宽河。

十五岁就跟随爷爷朱棣亲征蒙古的朱瞻基听到报告后十分镇定,他立刻和将领们展开部署,分析敌人军情。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他了解蒙古军队虽然庞大,但有其弱点,他们行军集中,战斗力与明军相比差远了,朱瞻基认定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亲自精选铁骑兵3000飞奔前往,每个骑兵领两匹战马以备不时之需,他们个个身披盔甲,携带神机铳以及十多天的干粮。战马的嘴用器具夹住,不让它们出声,所有的士兵也不许说话,快马加鞭,悄悄行军。他们很快来到距离兀良哈营地只有二十里的宽河。

行军人员少容易麻痹敌军让敌人轻敌。

果然,当蒙古哨兵望见朱瞻基的军队时,以为是普通的戍守边疆之兵,就全军来迎战。

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腰部,他们先用箭射击,朱瞻基“擒贼先擒王”,他亲自射死三个敌军先锋,敌军乱了套,它们看到两边猛扑过来的明军,根本不敢前进。

就在敌军呆傻间,朱瞻基又命明军连续发射神机铳,面对这么大火力,蒙古兵根本无法招架。不一会,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抱头鼠窜。

一些跑不掉的敌人看到朱瞻基的黄龙旗,才知道是大明皇帝亲征,全部下马跪拜求饶,高呼投降。朱瞻基将这些人捆缚,俘获了兀良哈骑兵的大批的马匹装备,牛羊骆驼等牲畜。

第二天,朱瞻基下令将俘获的首领枭首示众,以儆效尤。接着朱瞻基下令各将领搜杀附近的蒙古部落。杀了一万抵抗的蒙古人,俘虏部落头目一百多人,获其大量男女人口、牛羊、马匹,其中也有不少的男孩。

为绝后患,朱瞻基手下的将领,建议杀死10岁以上的男孩,被仁义的朱瞻基拒绝了。他下令将这些人解绑并发给食物,最终带回国境。

朱瞻基取胜的原因

1、朱瞻基有过硬的指挥能力

朱瞻基从小就得到爷爷朱棣的军事真传,15岁就亲临战场,勇猛作战。有一次因鲁莽差点被俘,锻炼了他的勇气,增长了教训和作战经验,也造就了他以后在战场上稳重的个性。这次他沉稳指挥,分进合击,远距离攻击以少胜多击溃敌人。

2、军队素质过硬,配合到位

朱瞻基带领的三千骑兵属于京师部队,操练装备各方面严格,军事素质高,作战有术,箭术高明,配合给力。他在取胜的时间上拿捏到位,他指挥军队能在第一时间先用弓箭接着火铳层层迸发,令敌人无还手之机。

3、武器先进

明朝的神机铳世界领先。永乐八年朱棣就得到神机枪炮法,不断地研制,不断地应用于战场,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成立专门的兵种随皇帝出行,装备有火枪、火铳等,面对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蒙古兵根本无法招架。

其他网友观点

朱瞻基用3千铁骑亲征兀良哈,破其5万大军。这不是电视剧忽悠人,是见于正史的。这就是宣德3年有名的“宽河之役”。这场战争发于偶然,但是充分证明了“国威是打出来的

蒙古兀良哈部,大家并不陌生。也就是帮过朱棣靖难的“朵颜三卫”。北元被大明灭了以后,退到漠北的蒙古逐步分裂成了三部,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兀良哈原本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后来被朱元璋的"有才能者,一体擢用"的政策招抚,的原元辽王、惠宁王、朵颜元帅府相继请求内附,其地被朱元璋设置为大宁都司营州诸卫,归宁王朱权管辖。

而靖难之役的时候,宁王被朱棣绑架一起靖难去了,大宁就成了空城,而原来的行都司也迁到了保定,这块地盘实质性地丢给了兀良哈部。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干脆就把大宁卫赐给了从龙有功的兀良哈。

面对蒙古其他两部和大明,兀良哈骑墙态度很明显,谁强大他就依附谁。

结果鞑靼强大起来之后,他就叛明依附鞑靼。永乐20年,朱棣亲征鞑靼之后,顺带收拾了兀良哈。兀良哈损失惨重,又再次上表要求归附大明。

明仁宗朱高炽"赦兀良哈罪",且"诏三卫许自新",并且赏赐了很多东西,兀良哈再次老实了一两年。然后朱高炽驾崩后,又开始不断袭扰边境了。总之兀良哈被大明一打就服,大明一不在意,兀良哈准起幺蛾子。这就是宣德3年“宽河之役”的大背景。

明宣德3年(1428年)8月,宣宗朱瞻基出北京巡边。到了9月份,朱瞻基从蓟州往北,到了石门驿喜峰口的时候,接到守将的报告,蒙古兀良哈部的数万骑兵经大宁、会州,直抵宽河方向。朱瞻基一场例行的巡边活动,突然遇到了数万蒙古骑兵。这正可谓是“狭路相逢

朱瞻基可是15岁就跟着朱棣统兵亲征漠北之人,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文武双全的一代帝王。

朱瞻基果断决策,以前打他们躲,总是找不到主力决战,大明空费粮饷。“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遇到,那就不能错过。“兵贵精而不贵多”,此刻必须出奇兵,大气措手不及,“狭路相逢勇者胜”。

朱瞻基在大臣武将们的一片反对声中,抛开大部队和辎重,轻装简从,带着3000骑兵火速出喜峰口,直奔宽河方向而去。结果在宽河,两军相遇。朱瞻基的战术相当了得,先是连射三箭,击毙敌前锋三名,然后两翼包抄,打的兀良哈骑兵措手不及。

原本兀良哈可能只打算搞搞声势,出门打个劫而已。没想到突然就遇上玩命的,然后一惊慌,还发现两翼都被人给包抄夹击了,数万骑兵顿时溃败一塌糊涂。更关键是想中路突破的时候,直接大明的火铳部队一顿轰,轰得兀良哈骑兵魂飞魄散。

等从硝烟里回过神的时候,突然看到更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代表明朝皇帝亲征的黄龙大纛旗,认清了自己的对手,战斗力几乎全无,只有投降的份了。

此役兀良哈损失惨重。而朱瞻基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最主要的是朱瞻基本身过硬的军事实力和战场判断能力,以及指挥能力,和明军配合的巅峰素质。这3000士兵经历过无数次北征,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另外此役,火器与骑兵的配合已经达到了那个年代的巅峰。

而此役的战斗结果的意义甚至要远远超过本次战斗的本身。

此役不但极大的震慑了蒙古各部,使得兀良哈老实了10余年。而且彰显了国威,很多附属国和羁縻区也受到了极大震动,主动纳贡,如琉球国使臣郑义才、朝鲜国使臣赵浚东兰州土司、施州卫盘顺宣抚司、荣美宣抚司等等。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是蒙古兀良哈部1万大军,而不是5万蒙古大军,题目有夸大之嫌,但不可否认,朱瞻基此举一举击溃入侵者,定我大明天威。

宣德三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于北京奉天门召见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并宣布将于秋高马肥之际,巡阅边关,警饬兵事。

朱瞻基在祭告太庙与风雷山川之神后,便领着除刑部尚书外的大半个内阁出发前往边境。一路途中,朱瞻基严申纪律,禁止军队扰民,与士兵同甘共苦。当朱瞻基的大军行进到石门驿时,喜峰口的守将送来急报,蒙古兀良哈部的一万骑兵南下侵略大宁卫

朱瞻基马上召集众将至中军帐中,军中大将积极表示愿当先锋与兀良哈部交战,但,大多都觉得此次蒙古人来势汹汹,希望能够调大军前去更为保险。

曾经与自己的爷爷北伐击溃过瓦剌部马哈木汗的朱瞻基毕竟见过大世面。他直接说其实兀良哈部的战斗力并不强,只是因为以为我没有防备才敢南下劫掠,如果兀良哈的人知道我朱瞻基在此,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但,朱瞻基却下定决心要将兀良哈的人全部拿下杀一儆百,以换取大明边境的安宁。

加上因为喜峰口地形狭窄,蒙古人的大军不易展开,同时的明军也是如此如果集结大军一起行动,必会贻误战机。所以朱瞻基决定自己亲率三千铁骑为前锋,前去打兀良哈一个措手不及。这可让一众大臣吓得半死,纷纷上书。哪知朱瞻基已经下定了决心,并在第二天挑选三千精锐,每人配两匹马,携带神机铳以及十天的口粮,随后便快马加鞭前往喜峰口。

并在宽河处与兀良哈的大军对上,随后朱瞻基选择了分兵之策,将大军分成两队,左右夹击蒙古的一万骑兵,因蒙古的骑兵主力在前、中部空虚,直接被明军击中腰部,阵脚大乱。朱瞻基更是亲自上阵杀敌,甚至击杀了三名敌军先锋,一阵箭雨下来,直接将蒙古骑兵打得军心涣散,彼时明军换上了火铳,不断的火力输出,直接让蒙古骑兵损失半数以上

剩余的蒙古骑兵开始潜逃,朱瞻基哪里肯放走他们,直接不管大部队直接带着几百人便去追击剩余的几千蒙古骑兵,而兀良哈部的蒙古骑兵看到飘扬的黄龙旗,便知道了他们遇上的是大明天子的卫队,大明大皇帝御驾亲征了,他们怕了、慌了,纷纷下马请降。

就这样,朱瞻基以三千骑兵击溃蒙古兀良哈部的一万大军,在将主要的将领枭首后,朱瞻基让不对寻找附近的蒙古部落,找到便屠戮,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此一役直接斩杀万余蒙古骑兵,俘获牛羊马匹、辎重兵器无数,甚至不乏整个部落被屠戮殆尽的。

不过朱瞻基也没有赶尽杀绝,在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后,面对手下将领斩草除根的建议时,朱瞻基说到“虽鞑虏个个该杀,但杀俘屠幼有伤天理,只需将带头者斩杀即可。”随后将剩余的蒙古青壮放了回去,并发放食物

由此可见朱瞻基是多么的仁义,也正是朱瞻基的仁义,这一战直接打出了大明的天威,换来了边境几十年的和平。下一次蒙古人大举入侵实在朱瞻基驾崩十四年后的正统十四年,当然那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大明五十万精锐尽失,若不是于谦,大明可能就要画上了句号,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其他网友观点

朱瞻基率3000铁骑亲征蒙古兀良哈部,这件事发生在宣德三年(1428)的九月。题主说的50000大军有些夸张了,只有万余人。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也有根据这件事改变的桥段,汉王朱高煦勾结蒙古瓦剌部的马哈木进犯中原,朱瞻基御驾亲征,率3000铁骑和马哈木决战,大胜。马哈木的孙子也先带着13个人逃走了。

剧中为了剧情需要,用瓦剌代替了兀良哈。

在明朝的前期,蒙古族的兀良哈部和明朝的关系曲曲折折、分分合合。

兀良哈原是元朝大宁路的北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管理,就把锦、义、剑、利等州,划归辽东都司管辖,同时在大宁地区设北平行都司。

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将这里封给了儿子朱权,为宁王。二十二年,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后来,朵颜三卫兀良哈出3000骑兵帮助朱棣靖难,朱棣将大宁地送给了兀良哈,仍为三卫,任命其首领脱儿火赤为都督佥事,哈儿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明成祖没有答应兀良哈到大宁地区放牧的条件。

兀良哈像墙头草一样,有时候支持明朝,有时支持瓦剌和鞑靼。宣德初年,兀良哈放弃了向明朝朝贡。当时武进伯朱荣镇守辽东,上书请求征讨兀良哈。宣宗朱瞻基没有同意。兀良哈将明朝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宣德三年九月,兀良哈侵扰大宁

当时朱瞻基正在喜峰口巡视,驻扎在石门驿。守将报告说,兀良哈有10000多人进犯,经大宁、会州,马上要到宽河。诸将请求增派援兵。朱瞻基认为,兀良哈认为明朝没有防备才来进犯,如果知道皇帝亲征,兀良哈会吓跑。如果大军一起进发,喜峰口道窄只能过一匹马同行,会贻误战机。

当即决定亲率3000铁骑出击,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朱瞻基从全军中选出3000精兵。每人双骑,带足10天的粮食,乘着夜色出喜峰口。朱瞻基率军走到宽河时和兀良哈相遇。兀良哈以为这是明军的守卫部队,于是一窝蜂似的冲上来。

朱瞻基兵分2路,夹击敌人。朱瞻基大发神威,射杀了冲在前面的三人,

史载“飞矢雨集,神机铳叠发,寇不能当,大溃走。”

朱瞻基率领数百起兵冲锋在前,兀良哈人看见了黄龙旗,才知道是明朝皇帝亲自来了,纷纷下马投降。朱瞻基驻扎在宽河,命诸将搜寻敌军。

当时鞑靼的忠勇王金忠和其外甥都督把台请求带兵追击。宣宗朱瞻基答应了,当时有大臣劝阻,认为他们会偷偷跑掉。朱瞻基认为他们不会这么做的。结果金忠与把台大获全胜而归。朱瞻基对左右说,“做皇帝的要以诚待人,汉朝任用匈奴人金日䃅,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吗?”

这就是历史上的宽河之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和武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们将他和其父亲仁宗统治时期成为“仁宣之治”。

其他网友观点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 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朱瞻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孙,明成祖朱棣的孙子,由于与革命年代相去不远,朱瞻基的身体中还流淌着先辈英勇的血液,没有像后来的皇帝那样堕落,懦弱。朱瞻基在明朝历史上算是比较能干的皇帝,和他爹朱高炽在位的时候算是明朝少有的盛世局面,合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只是还行,但说朱瞻基是个明君,似乎也欠了火候,只能说是矬子里面选将军挑来挑去没啥好的,只能勉强用他了。朱瞻基的业余爱好是斗蛐蛐,他可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非常喜欢养蛐蛐,斗蛐蛐,还积极致力于优秀蛐蛐的培养和研究事业,算是中国明朝一位非常成功的蛐蛐养殖专家,人送外号蛐蛐皇帝。这事儿虽然是一个小事儿,但也能看出他也挺不务正业的。为此明朝那群认真的好像有点儿精神方面疾病的大臣们纷纷批判他,让他改掉这个恶习。

看完对朱瞻基的总体印象,我们再来看他的军事方面的举措。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而朱棣在没有靖难之前,职务是燕王,负责与蒙古作战,保卫北方。朱棣自己就是当时最好的骑兵统帅,手下有非常精锐的几万骑兵,朱棣是在浴血奋战中一步一步地得到锻炼,并且在当皇帝之后还不忘积极打击蒙古,持之以恒地对蒙古出征用兵,最终把蒙古打服了。

朱棣在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的前提下,还不忘培养接班人,经常把他的孙子朱瞻基带到战场上,有一次朱瞻基还差点儿丢了命。但是经历就是收获,朱瞻基在一次一次的从军经历中,不但在实战中锻炼了武艺,而且积累了统帅的经验,这位以后他以少胜多埋下了积极的因素。

在家庭气氛的影响下,朱瞻基还是非常注重军事方面的建设的,毕竟谁拳头硬谁是老大哥。如果打不过蒙古,他肯定是不会听你的。所以朱瞻基有事儿没事儿就整顿一下军纪,查一查有没有军官贪污受贿,并且积极给士兵发放基本物资,以保证他们的战斗力。放眼整个明朝朱瞻基时期的军队,战斗力虽然比不过开国初,朱元璋朱棣时军队战斗力强,但是对比后来的被蒙古军队蹂躏的明朝中期部队还是绰绰有余的。当然,如果对比当时的蒙古军队,水平应该差不多,不然蒙古不会经常来骚扰,朱瞻基也不会亲自巡边去打击蒙古了。

说完了朱瞻基我们再来看看蒙古。蒙古在明初的时候分裂为三个部分,别是鞑靼,瓦剌和兀良哈。这三个部分中兀良哈的实力最弱,就是一看大哥脸色行事的小弟,但是在大哥不给小弟好脸色的时候,小弟也有可能寻找新的大哥。

比如说兀良哈就参与了朱棣的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出力,朱棣非常高兴,还少给他们一块地用于安置。谁知兀良哈是个有奶便是娘的家伙,他翻脸比翻书还快,很快就又不和明朝玩了,转而与其他蒙古两部相好,经过明朝当时皇帝仁宗朱高炽的一番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之后,兀良哈终于又跟明朝恢复有关系。但是很快又背叛了。所以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就这样时好时坏,而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北击蒙古的这次就是双方关系交恶时。

这次战役叫做宽河战役。因为这场仗是选择三年在宽河打的。本来当时朱瞻基并没有做作战的准备,他只是寻边视察各地的防务情况。宣德三年的九月,朱瞻基视察到了右门驿。9月正好是秋天,秋高马肥,蒙古正好用兵,所以兀良哈部就气势汹汹来攻打明朝了,他们这次选择的地点是会州。

会州离朱瞻基所驻扎的地方不远,朱瞻基一听传回来的消息,怒气直往心头上涌,这难道是看不起我朱某人吗?明知道我明朝军队总司令亲自过来视察你就过来挑衅,是我不打你一顿你就不知道我姓朱的不是吃素的。朱瞻基觉得自己的军队非常精锐,兵在精而不在多,也不用带太多人去打,就是一个速战速决,于是就挑了三千精锐,带上了几天的粮食,在总司令朱瞻基同志的带领下出了喜峰口口,积极的寻找兀良哈部,准备决一死战。

一边是气势汹汹的抢劫部队,一边是气势汹汹的防护部队,两只气势汹汹的队伍很快就撞在一起,他们在宽河发生了彼此的踪迹。更搞笑的是兀良哈部眼神儿不太好,就跟李云龙当年像伏击,鬼子的运输部队却等来了关东军一样,他们把皇帝的手下精锐的正牌部队当成了明朝杂牌边军,二话没说就是打呗。结果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好像不太对。

对面有一个射箭很准的家伙,一箭就撂倒了三个先锋。啊,错了,肯定是射了好几箭才撂倒了三个,他不可能掌握糖葫芦射箭技术。等等,凭借着对明朝皇帝的残存印象,这个人怎么穿得这么像明朝皇帝呀?这咋还有一个皇帝专用的黄龙旗啊?难道这是明朝皇帝的精锐部队,那可就打不过了。一想到这兀良哈部的自信心就迅速消解,很快就没有战斗力了。

但还没等兀良哈部主动投降,朱瞻基就在完成精彩个人表演之后,迅速投入了团队指挥作战,他命令,中路军压住阵脚,两侧军队迅速出击,朝敌人射箭进行火力覆盖,这个战术很快奏效,两翼的军队冲垮了兀良哈军队的布置,当时乱作一团,此时朱瞻基又命令,痛打落水狗,拿出新式武器火枪对敌人就是一通乱突突。

《明史》记载: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旂,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甲子,班师。

在朱瞻基的武力威慑以及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兀良哈部就支撑不住了,他们赶快表达了投降的意见,朱瞻基把他们都捆成了粽子,还杀了几个头领来警示其余的人,让他们不要胡作非为。就这样朱瞻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宽河战役的胜利,并为后人津津乐道。

其他网友观点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孙子,26岁继位为皇帝,和其父明仁宗朱高炽共同打造了明朝最巅峰的时期,史上称之为“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位期间,曾率兵亲征过蒙古,只用3000精骑就敢对战蒙古的数万名铁骑,但最终还是大获全胜。

当时正值秋天,马正肥的季节,朱瞻基怕蒙古来骚扰明朝边境,于是亲自率兵驻扎在喜峰口,抵御蒙古的来袭。

喜峰口位于河北唐山,唐代时叫卢龙塞,后来改名为喜逢口,到明朝朱棣后,又称为喜峰回,朱祁钰时期在这里设置了喜峰口关。

喜峰口地势险要,北上可达蒙古高原的东部,西南可到北京。这里是从河北到东北的要道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代以来汉族和北方、东北方民族在这里经常有往来。

朱棣时期,兀良哈三卫的骑兵在”靖难之役“立下功劳,因此获得了朱棣赏赐的封赏畀地,也就是大宁和附近的朵颜、泰宁、福余。

兀良哈三卫是明朝时期对蒙古东部的称呼,也被叫做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就是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它们是朱元璋时期设立的。

兀良哈三卫虽然在朱棣时期受封,但后来叛走了,而且好多次侵犯辽东等地。到了朱瞻基时期,依旧没能将之收服,也正因此,才发生了朱瞻基亲征蒙古的事件。

当时守将报告兀良哈三卫率兵骚扰,正巧朱瞻基也在,所以朱瞻基立马挑选了3000名精骑抵御。兀良哈三卫以为是常年驻守在边疆的普通士兵,也没在意,而且用全部兵力来迎击。

就是因为兀良哈三卫的轻敌,结果被朱瞻基射杀了3名先锋,而且不仅有朱瞻基的弓箭,还有其余骑兵的弓箭,就这样兀良哈三卫还未见到敌人就先损失大半兵力。

而后朱瞻基又命士兵发射神机铳,所谓神机铳就是火药枪,比弓箭还猛的武器。结局可想而知,敌军大溃,还未开打便开始逃亡。

朱瞻基见状,率兵追击,敌人看到居然是皇帝亲征,无不惊慌失措,下跪求饶。这一次朱瞻基亲征算是大获全胜。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1951.html

(0)

相关推荐

  • 火影忍者手游s忍者多少碎片体验,火影忍者刷s忍碎片

    s忍碎片多少可以试玩? 吃了一些特例忍者不能送碎片的一般都是五十就能试玩,每多十片就能领试玩 吃了一些特例忍者不能送碎片的一般都是五十就能试玩,每多十片就能领试玩 s忍r标多少碎片...

    阅读 2022年7月10日
  • 神域奇兵远征阵容,神域奇兵远征国际服

    神域奇兵远征英雄强度可以让玩家更快的了解到各个角色的强度,方便玩家后续培养,小编带来神域奇兵远征英雄

    2022年5月27日
  • 元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元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麦冬的功效与作用)2021-10-30 04:06:51元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归经性味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农业百科元参相关信息 推荐更多元参信息 柑的性味功效及有关禁忌是什。

    生活 2021年10月30日
  • 金店金价还会跌吗(历年金价数据)

    2021年最常听到的话题似乎就是涨价,从卫生纸、食用油到大宗商品,几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调价。在美联储“放水”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价格也相应调整。 当然,在通货膨胀...

    阅读 2022年1月19日
  • 戎的拼音?,戎的读音怎么读

    戎怎么读(耄怎么读音读)戎怎么读(耄怎么读音读)都说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戎怎么读,博大精深,有着永远也研究不尽的学问,事实确实如此。仅就汉字而言,就有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形似字、生僻字等等,而有些汉字乍看上去都非常相像

    电商 2021年11月29日
  • 人类真蠢

    看过的书,投资记录,内部交流圈的内容,赚钱项目的灵感,一些奇技淫巧... 具体的内容计划是: 1. 每日随笔; 2. 好东西分享,某神器软件、网站、小技巧... 3. 投资记录; ...

    2022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