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朱高炽的评价,朱棣对朱高炽的态度

怎么看待明仁宗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网友提问:怎么看待明仁宗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优质回答:谢邀;回答:《象棋史传》自古楚汉帅将斗,损卒兵马相仕車。饥饿争物为一方,仁宗高炽各千秋。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朱高炽?就这

用户问题:

你如何看待明仁宗朱高炽的眼光和策略?

出色的回答:

谢谢你;回答:

《象棋史传》

自古以来,楚汉相争,

把士兵和马匹损坏成官员和汽车。

饥饿会争夺东西,

仁者高,激情千年不同。

其他网友的看法老梁会回答这个问题。

朱高炽?这个大胖子不仅肥腿瘸了,走路也摇摇晃晃。如果没有人扶着他,他会自己绊倒。他从出生起就一直生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生病。

就这样,他的父亲朱迪从心底里看不上他的儿子,就三个字——不喜欢。

但在大臣们眼中,朱高炽受到了赞扬。

当然,这种欣赏不是因为他弱,而是因为他的文采和行政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祖父,朱元璋不太喜欢朱高炽,但每次派他去做什么事,都相当利索,比他的儿子们都要好。

后来,朱迪成为太子,朱元璋亲自任命朱高炽为太子。事实上,朱迪也看到了,朱迪根本不喜欢这个孩子,但他把持不住。

这个老朱确定了太子的身份,这成为任命皇位继承人时的有力依靠。

他的能力有多强?我上面说的比较空洞,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后来朱迪没有打靖难之役。这不是朱允炆让失败者李景隆老师带着50万士兵打败朱迪并与之战斗的方式。

然后朱迪,搓它,搓它,捏它,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如果你尽职尽责,你会死的。因此,朱迪离开了他在北京的老家去了朱高炽,独自去打野。

这个好朱高炽看了看手头的两个兵,一共只有一万人,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用这一万人挡住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兵,保住了北京。

一万到五十万,这很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后来,他的皇帝朱允炆玩了一个挑拨离间的游戏,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只要他给他一个国王,朱高炽就直接把它给了朱迪。

说到这里,估计有朋友在这里说:“这个朱高炽眼光高,一下子就揭穿了朱允炆的阴谋诡计?”

这个你可以想太多。事实上,朱高炽一生都体现了一句“仁”。你父亲背叛了你。儿子,你背叛了你的父亲。这是没有理由的。

因此,朱高炽的愿景和战略都是基于“仁”字。

我接着说,你别说我说的不靠谱。事实上,朱迪不信任他的儿子朱高炽。当年,他把他放在后方监督国家,还派礼部侍郎胡璧去监视朱高炽。

后来胡艺被朱高炽的仁义深深折服,史书上这样说:

有了王储对七件事的真诚尊重和尊重,朱迪对朱高炽的怀疑在这一点上自然被打消了。那么,为什么胡艺有如此多的精力,为什么朱迪如此相信他呢?

你不知道这个!这个胡适就是帮助朱迪秘密私访朱允炆的人。这次调查是十四年,所以他所说的朱迪绝对相信,毕竟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能做到的?

后来当了皇帝,他总是考虑取代,立他的第二个孩子朱为皇太子。

毕竟他看着这个朱长得像他,而且他也很喜欢这个孩子。

因此,大量部长反对。况且,小儿长辈令制度自古就有,明太祖朱元璋对小儿长辈令推崇有加。

所以朱迪有这颗心,但他还没有动。

后来,著名的公务员解缙说:“好神圣的太阳!”朱迪更换王储的计划被直接驳回。

说到这里,估计这里会有人问:“什么意思?一个好的圣日,就这样?”

你不知道这个。这位伟大的圣人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很聪明,朱迪自己也喜欢。他还特意把孩子带到宫里,把他安置好。

我儿子没注意,但我孙子是个好孙子。所以朱迪把功夫放在了朱瞻基身上。

正因为如此,才能得罪朱。这朱想尽一切办法在的眼前给滴眼药水。最后,这个解缙被朱迪活活冻死了。

在这里,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一点。皇位之争的残酷,短短一句忠告,就被朱杀死了。

那么朱高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就一个字,任。你对我越差,我对你越好。

这也是朱高炽能够牢牢抓住公务员群体的心的一个原因。愿意扑向他的人比比皆是。

解缙的例子前后都有,但后来者也走了出来,你说杨士奇,这老谋深算!

起初和朱都认为这个人不是人,但后来他们多次为说话。

这才没有被朱盯上。后来,他被送进了监狱几天。

之后,我将继续为朱高炽效力。

所以,除了朱高炽的才华之外,能让这么多人死心塌地为朱高炽服务的核心思想,就是朱高炽是一个仁者。

后来,朱造反,没有带小弟,把他赶回封地住下,又给儿子弄了一帮郡王。

最后,朱落入之子之手,没有好果子吃。是在300斤的铜缸里烤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给我点个赞!

还有网友认为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不到10个月。但他在位期间,积极调整与北方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也积极调整北方军事重镇的设置,改革内政,缓和内部矛盾等,为明朝日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朱高炽是命中注定的。

之年才登上帝位,他和朱棣的作风相反。

朱高炽性情仁厚,好读书。朱棣数次亲征,均是朱高炽监国,他逐渐得蹇义、金忠、杨士奇等文臣的认可与尊敬,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朱高炽做了20年的太子,熬到47岁才当皇帝,在位不足10个多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初二,皇太子朱高炽得知了朱棣的死讯后,做了2件事:

1.派皇太孙朱瞻基前往榆木川,迎朱棣遗体回京;

2.探视狱中的原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因为反对朱棣出征蒙古被下狱。朱高炽的探视行为意味着,他的行事风格要与新皇帝相反。

事实也确实如此。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改年号为“洪熙”。他的登基,对于刚刚经历过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严苛统治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幸运。仁宗朱高炽,宽刑薄赋,与朱棣的好大喜功相反。

二、他做了哪些有远见和谋略的事情呢?

①缓和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改主动出击为战、防结合。

例如恢复了与兀良哈三卫之间的朝贡贸易。

他这么做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决定的,蒙古各部在朱棣的打击下实力大减;明朝因为多次出兵,经济负担重,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征伐。随着明朝和蒙古各部交流的展开,极大地缓解北边的压力。

当然,他也不忘北防的建设。他多次下旨给边关将领,要他们加强巡逻。

②整北部边防,奠定了明朝军镇的发展模式。

朱高炽即位后,便开始调整北部边防的明军将领。朱高炽首先调整了五军都督府。8月16日,命张辅、薛禄、柳升、陈懋、王通分别掌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他还安排了六个总兵官。加上之前的甘肃总兵官,北方边境设置了7个总兵官,朱高炽颁发给镇守总兵官将印。朱高炽还任命一批文人分赴各军镇。自此明廷北边军镇便设置了文职机要人员,此举无疑有利于保障信息的通畅。

③朱高炽对北部军镇进行督察和调整。

朱高炽在颁发将印后,又加强了对边军的督察。洪熙元年四月,辽东总兵官朱荣上奏,广宁前屯卫刺梨山百户鲍麟,私自派士兵回家,导致被外族掳走。朱高炽派巡按御史查实后,将其绳之以法。以此为契机,朱高炽开始对边军进行整顿。

朱高炽的这些措施奠定了明代以后军镇的发展模式

④完善了内阁制度。

他提高了内阁大臣的权力和地位,如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作为内阁大学士,都兼授一品的尚书之职。他一再鼓励臣下有啥说啥,不要藏着掖着,有的官员说话偏激,惹怒了他,受到惩治,但事后他能承认错误。明仁宗在位期间,朝堂的风气较正,很少有大臣因为进谏受到惩罚,许多朝臣的才干得到了施展。

⑤明仁宗为了稳定和恢复农业经济,稳定百姓的生活,不仅豁免受灾地区百姓的田赋,而且还为闹饥荒的地方提供无偿的救济。当时江南地区的赋税过重,他派人了解情况是否属实,为此后减税做好了准备。永乐时期营建北京时,朝廷经常无偿征用民间物资,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朱高炽即位后,下令按市价收购,这种较为公平合理的采买制度保护了百姓的权益。

此外,明仁宗发布政令,要求司法部门依《大明律》断案,禁止滥用私刑。为了减少冤案,废除了诽谤罪,杜绝了永乐时期诬告的不良风气。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不再随意株连无辜。

三、仁宗朱高炽在历史上口碑比较好。然而作为皇帝,他还是有自己的脾气的。

在朱高炽去世前,翰林侍讲李时勉进谏,劝他不要嗜欲,朱高炽大怒,命武士用金瓜殴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数根肋骨,这还不算完,朱高炽还将他关入了大牢。

朱高炽授意内阁大学士“密疏言事”,有怠政的倾向。

以此看来,朱高炽仁义之君形象的形成,也有他统治的时间太短的缘故,残忍的一面还没有暴露罢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一日,朱高炽感到身体不适。十三日,就逝去了。

关于他的死因正史当中没有记载,野史传闻到有多种说法,有死于“雷击”、“纵欲”、“中毒”、“心脏病”等说法。

“中毒”的说法流传很广,传说,张皇后生日,郭贵妃邀请帝、后到其宫中饮酒。席间,郭贵妃向皇后敬酒,皇后不喝。朱高炽说:“你又多疑了。”然后喝了这杯酒。不久,朱高炽去世,郭贵妃也自尽了。另有说法则是朱高炽服了金石药而死。

然而,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无损于他仁君的形象。在他死后,宣宗朱瞻基尊谥他为昭皇帝,庙号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庄严而简朴,倒与他的执政作风相像。

其他网友观点

随着《大明风华》的热播,明朝皇帝中存在感薄弱的明仁宗朱高炽名声开始迅速增长。《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更被塑造成一个极富有远见和谋略的明君。那么,历史上的朱高炽真的如电视剧中演的那么英明神武吗?

明朝一共诞生了16位帝王,作为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封建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他在位时间仅有九个月,年仅48岁便病逝于钦安殿。由于朱高炽在位时间极短,当代学者对于这位皇帝的研究及评价并不高。人们对于明朝历史的认知,也基本上是围绕着朱元璋、朱棣等人展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朱高炽就毫无贡献,相反,他对明朝的贡献比之其他皇帝丝毫不弱,《大明风华》中对于朱高炽的演绎,并不夸张。

朱高炽画像

朱高炽乃燕王朱棣长子,作为明朝第四位皇帝,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永乐时期所度过的,这个时候正是大明帝国进入全盛的重要时期。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病死于北征途中后,同年八月朱高炽登基,他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改变调整永乐时期的国策。

朱棣在位时期,为了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给整个朝廷和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原因也很简单:自唐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发生南移,朝廷的物资生产、官僚机构的开销和宫廷的用度吃穿,仍然仰仗南方生产基地,京城北迁,自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初一继位,朱高炽就做出了还都南京的决定。

朱高炽剧照

不仅如此,朱高炽对于明朝的前两位皇帝,大肆镇压和迫害建文大臣的野蛮做法深感不满,他在登基没多久以后,就发布诏令恢复了开国忠臣的名誉,那些建文大臣的家属,也从奴婢贱役、戍边罪囚身份中解放出来,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自由人身份。朱高炽更否定了他的父皇朱棣先前革除建文年号的做法,这才让明朝的历史没有被大幅度篡改。他敢于正视历史,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可贵态度,得到了文武百官和千万百姓的认可。

朱高炽剧照

在永乐时期,由于《大明律》的颁布,导致子虚乌有的罪行泛滥,民间诬告成成风、冤案四起。为了整顿司法,减少这一时期的严苛刑法,朱高炽下令,在处理法外用刑的案例时,绝不允许官员因个人好恶而法外用刑,同时让几个部门的人共同审查囚犯,以此来减少罪责失误。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扭转了永乐时期许多人因随意的政治冤案,所致株连九族、身家破灭的惨痛教训。正因如此,君民关系在这一时期也更为融洽密切,政治刑法也更为开明。

朱高炽登基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永乐时期因大规模远征所造成的国穷民困的局面,朱高炽制定了许多政治措施来恢复农业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比如免除受灾地区的田赋,为饥荒灾区百姓无偿提供粮食救济,减少因行政手续而造成的救济灾区缓慢。朱高炽在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快速稳定了明朝政治局势,完善了明朝初年以来国家政治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使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明朝百姓的负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为明朝接下来的仁宣之治拉开了序幕。朱高炽的见于谋略,对于明朝未来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网友观点

看待朱高炽就要观察朱高炽监国时期的事情。因为朱高炽担任监国的时间是远远长于他当皇帝的时间。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封为皇太子,在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安排朱高炽监国,这监国的日子一直要延续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减去中间朱棣管理国政的两年,朱高炽监国的时间长达13年之久,到了晚年朱棣病重,大明帝国的大部分事情都由朱高炽负责,可以说朱高炽已经成为帝国的总负责人。而朱高炽登基称帝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登基,并且改元洪熙,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三日去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登基有47岁,年近五十,已经是白首老翁了。

青少年时期的朱高炽

朱高炽出生于1378年七月二十日。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出生,母亲徐氏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由于是嫡长子,所以朱高炽是被朱元璋册封的正牌燕王世子。但是朱高炽很肥胖,并且腿脚有病,走路由宦官扶着都会摔倒。这对于朱棣来说当然很不能接受,朱棣此人“貌奇伟,美髭髯”,对于这个不像自己的儿子当然不喜欢。但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为人勇武非凡,而且擅长骑射,这使得朱棣对于朱高煦十分欣赏。最为重要的是朱高煦此人有野心。这就使得朱高炽和朱棣,朱高煦有了矛盾。

其实朱高炽在早年就和其他的皇子皇孙不一样,在四五岁的时候,朱高炽就能够听儒臣讲经,而且喜欢读书,相反朱高煦就不肯学。长大之后朱高炽学习射箭,射的十分精准。《仁宗昭皇帝实录》记载如下:

四五岁,宫中闻读书辄喜,自是书册翰墨不去手,稍长,习射数日,辄造精艺,发无不中。

此后又受到了朱元璋的欣赏,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朱元璋曾经考察自己的孙子,他让秦王世子,晋王世子,燕王世子,周王世子等人检阅皇城四门的卫士,但是朱高炽最后一个来,朱元璋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朱高炽说早上太冷了,卫士都没有吃饭,我想等他们吃完饭再检阅他们。作为王公贵族朱高炽能够这样体会下层士兵的心酸,确实不凡。

第二件事就是朱元璋安排世子们阅读奏章。当时朱高炽只看那些有关军政民生的奏章,朱元璋看到后很欣喜,但是朱元璋发现奏章里面有语病或者错字的地方,朱高炽都没有理会,朱元璋就问朱高炽是你疏忽了吗?朱高炽说这些小错误并没有耽误做大事情。朱元璋听了之后很满意。

其实这些事情难免有修史的人的夸大其词的说法,但是从实际上讲,朱元璋应该是对朱高炽十分欣赏的。

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曾经前去大宁想要拉拢宁王朱权并且吞并朱权的部队,北平由儿子朱高炽留守,李景隆听闻消息立刻前去进攻北平,在当时李景隆率领的军队号称五十万,而北平的精锐将士跟着朱棣走了,朱高炽靠着不到一万人老弱残兵守住了北平,而朱棣此后挟持朱权带着大宁的部队返回北平,击败了李景隆的军队。而且在这期间,朱高炽鼓舞将士,在此之前朱高炽礼贤下士,他经常和那些老于战事的文吏咨询问题。可以说朱高炽在这一时期有勇有谋,指挥得当,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太子争夺战

朱高炽的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太子争夺战。其实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就已经开始针对朱高炽进行斗争,试图搞垮朱高炽。朱高煦当时联合的是朱棣身边的重要宦官黄俨,黄俨向朱棣进谗言说朱高炽亲近朝廷,想要固守北平抵御朱棣,朱棣当时有些怀疑说朱高炽不是这样的人,朱高煦趁机说朱高炽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和当时的朱允炆交好,而南方的方孝孺察觉到了这件事之后,故意派人送信给驻守北平的朱高炽,而且大肆张扬这件事情,但是朱高炽把信使和信绑了送到了朱棣的军营,以此打消了朱棣的顾虑。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里面跟随朱棣出征,立功很多,这使得朱棣很欣赏朱高煦,甚至在朱高煦带兵解救朱棣的时候,朱棣说出了“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这句话。由于领兵作战多年,朱高煦和军功勋贵们的关系很好,在永乐二年,朱棣拖了一年之后开始决定立太子,丘福和王宁要求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是文臣们反对,尤其是朱棣的谋臣,现任兵部尚书金忠不认同,他历数废长立幼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立朱高炽。此后谢缙,黄淮,尹昌隆都劝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尤其是谢缙,谢缙劝朱棣时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同时他又强调“好圣孙”,以朱棣宠爱的孙子朱瞻基为理由劝说朱棣。后来在群臣应诏制提《虎顾众彪图》时,谢缙作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看完之后,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他对丘福等人说了一番政治宣言:

居守功高于扈从,储贰分定于嫡长。且元子仁贤,又太祖所立,真社稷主,汝等勿复言。

最后朱高炽在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被召回南京,被册立为皇太子,至此大位已定。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朱高燧发封为赵王。但是朱高煦不愿意,最后明成祖也没有强制就藩,最后两人朱高煦和朱高燧就留在南京。

如履薄冰的太子生涯

朱高煦在永乐年间开始一心打击皇太子朱高炽,引发多起血案。谢缙由于支持朱高炽受到了朱高煦的报复。此后谢缙由于反对朱棣给予朱高煦的超越规格的待遇,遭到了朱棣的愤恨,谢缙由此受到打击。永乐四年(1406年),丘福把朝廷立储位的消息传到民间,朱高煦诬陷谢缙是为了邀功卖好,故意泄露消息,谢缙被贬交趾右参议。永乐八年(1410年)谢缙从交趾入京奏事,当时的朱棣北征,谢缙于是前去拜见太子朱高炽最后回去,朱高煦以此诬陷谢缙无人臣礼,谢缙被朱棣下狱,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诏狱的囚犯名单,朱棣说谢缙还在?纪纲于是把谢缙灌醉拖到雪地里冻死。

永乐十年(1412年),朱高煦派人诬陷在朱棣面前表扬太子的大理寺右丞耿通,说他受太子之托,免除了很多人的罪行。朱棣大怒,于是最后处死耿通。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命令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辅助太子监国。朱高煦再次找准机会中伤黄淮等人,此后朱高炽迎驾迟缓,朱棣下黄淮,杨溥等人狱,同时杨士奇外出公干回来之后也被逮捕下狱。但是也只有杨士奇此后得到机会出狱,其余一直被关押,直到朱高炽登基,才把这些人释放。

其实这些行动从本质上是朱棣担忧朱高炽监国权利太大,会威胁自己的皇权,于是纵容朱高煦攻击朱高炽。朱高炽知道反抗没有用处于是暗中忍受。面对朱棣,朱高炽越是有动作反而对自己身边的大臣不利。但是朱高煦不这么想,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改封朱高煦青州,朱高煦还是不肯就藩,惹得朱棣大怒,把汉王府的官员贬到交趾。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高煦私养军队,杀人投江,杀死兵马指挥徐野驴等事情爆发。朱棣想把朱高煦废为庶人,最后是朱高炽求情,于是朱高煦被驱逐回到封国。从此朱高煦失势。

朱高煦走后,朱高燧站到台前针对朱高炽。永乐十六年(1418年),当时一名军官陈千户因为擅用民财被发配交趾,朱高炽考虑军功免除该军官的罪,但是朱高燧指使宦官黄俨密告朱棣这件事,朱棣大怒,太子的大臣梁潜和周冕被杀。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再度爆发大案,当时朱棣病重,国政由太子处理,赵王朱高燧意图发动政变,赵王护卫之一常山护卫指挥孟贤活同孟三,马恕,高正等人连同宦官杨庆养子想要进毒给朱棣,在毒杀朱棣后,由杨庆养子伪造命令,废皇太子朱高炽立赵王朱高燧为帝。但是高正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外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王瑜害怕之下告密,最后孟贤等人被杀,朱高燧差点被废,最后是太子求情,朱高燧才得以幸存,之后朱高燧收敛很多,再也不敢搞事情。下一年朱棣北征病逝,朱高炽登基称帝。

其实朱高炽在监国期间虽然屡次受到攻击,但是他始终顶住了政治压力。最终获得了胜利。

要知道朱高炽在大明王朝永乐年间属于第二号人物,他的身边有众多的大臣支持,这使得朱高炽的权势极大,这必然会使得朱棣产生皇权的失落感,于是朱棣会针对的对于朱高炽进行打击。纵容朱高煦打击朱高炽的东宫属官,朱棣本人也不断寻衅滋事的杀害和关押朱高炽的亲信,朱高炽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装聋作哑,伪装忍耐,把自己的不满和痛苦埋藏起来,而且他表现出对于权势的不向往,他和文人杨士奇等人聚集,谈论文学表现出一副热心文学的样子。朱高炽的努力的维持朱棣穷兵黩武和大规模土木工程下的朝政稳定,并且顶住朱棣,朱高煦,朱高燧给予的政治压力。在监国之时和登基之后对于朱棣的某些不合理政策,朱高炽都给拨乱反正,尤其是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给建文帝一朝的臣子翻案,恢复残余幸存者的身份。可以说朱高炽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其他网友观点

朱高炽作为明朝第四位皇帝 ,在青年时代为燕王世子时,已经在 “靖难之役”中防守北平,稳定后方,辅佐其父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劳。为太子时期,朱高炽 “六次监国”,保障朱棣远征蒙古后,明廷内部的稳定,在朱棣的政治平衡大局中尽显政治才能 。即位为明帝时期,朱高炽实施仁政,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大好开端,对此后明廷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影响极大。虽然,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炽是一个憨厚老实之人,肥胖的身躯,让人觉得很是无能,但他有着深厚的远见和处事的谋略。在历史红尘中,他往往被忽略的但又是对明王朝发展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代帝王。他的足智与远见让大明走上了繁荣盛世。


一、少年时期显锋芒

性格文静,爱好读书

人们对明仁宗朱高炽及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历来不吝赞美之词,誉之 “仁宣之治”。《明史纪事本末》载:“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 将“ 仁宣”与周的 “ 成康”、 汉的 “ 文景” 相比,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

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 ,朱高炽于其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出生,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孙子。燕王朱棣的长子。关于其出生,史料有这样一段记载,“仁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史料中关于古代帝王出生往往有记载吉兆的习惯,以此昭不平之命。然相较于玄鸟蛋、巨人脚话传说,朱高炽这样的出生记录倒不算十分离奇。童年时期朱高炽表现颇为出众,《明史》载之“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具体而言,朱高炽幼时便对读书情有独钟,四五岁读书辄喜,自是书册不离手。而且好学问,跟从儒臣讲文论理。除了喜爱读书,朱高炽也爱射箭,惊人的是数日练习,发无不中,史载,左右人问朱高炽射箭为何能如此精准,对曰“心志既正,无难者。然绝口不自矜。”由此可见,朱高炽从小便较为文静、谦逊,不像其他孩童顽皮,能够长期听儒臣教导。

略显恤民之心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年满18岁,被册封为了燕世子。史载,朱元璋考虑到宗藩的重要性,便特召秦世子朱尚炳、晋世子朱济嬉、燕世子朱高炽、周世子朱有墩等世子以及其他王的次子到他身边朝夕训练他们,更常常考察这几位世子,朱元璋派这几位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四门卫士,朱高炽常常是最后一位回来,朱元璋好奇问之,对曰:“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故后。”朱元璋喜曰:“能体饱下人,是吾心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朱高炽作为高高在上的王公贵胄,年纪轻轻便能体察士兵的疾苦,体现出了其不平凡的一面,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二、太子时期有极强政治谋之能

得太子之位,竞争者有二

明永乐时期,太子朱高炽长期监国,前后长达13年之久。为了有效地完成朱棣交给他的纷繁复杂的监国任务,处理好来自汉、赵二王的太子权位之争,不使自己的太子地位旁落,朱高炽采取了谨慎小心、克制忍耐、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出色地完成了监国任务。

明建文四年(1403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成为明代第位统治者,是为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朝中军国重臣数次奏请应早册立太子,朱棣本人也认识到拥立太子之事刻不容缓,因为在封建社会这是关系到朱氏王朝统治能否平稳过渡的头等大事。按专制社会“立嫡以长”的礼法传统,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理所当然。然而,在永乐皇帝的三个儿子中,朱棣最为赏识的却是次子朱高煦,最为宠爱的是三子朱高燧,而最不喜欢的恰恰是长子朱高炽。

尤其是偏爱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的朱高煦,朱棣曾亲口许诺于他,立他为太子,《明史》载:“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但朱高炽除是长子外,还具备了其他二人无法具备的条件:一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自册封他为燕世子,即是燕王藩位的合法继承人,如今朱棣登基皇位,自然他也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二是朱高炽宽厚,做事沉稳。这一点深得高祖朱元璋的喜爱。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曾率万余守军成功地抵御了李景隆50万南军的进攻,保住了“老根据地”北京。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本人也对此赏识有加。另外,朱棣极为钟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这也是朱棣最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册立太子后的清醒认知,明哲保身的斗争策略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朱高煦不免失落沮丧,并欲伺机夺取太子之位。朱棣也因许诺未能兑现而有意偏向朱高煦,大有补偿安慰之意,他对朱高煦厚待有加,朱高煦受到的礼遇甚至超过太子。与此相反。朱棣对太子则采取了诸多的限制与防范。这无疑助长了朱高煦嚣张气焰,使二人的关系更趋复杂,朱高煦也因此加紧了伺机夺位的准备。

面对这种局面,朱高炽既不能禀明圣上圣裁,也不能给予有力的回击,因为朱棣是偏向朱高煦的,他处在不利的一面,这样做会使矛盾明显化,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变局,对于已拥有太子之位的朱高炽来讲,这样的结果是他不愿看到的。因此,朱高炽一方面专心于监国事业,似乎并不曾知晓来自其弟的挑战与压力,有人问他是否知道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他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力做好儿子的职责而已。”

另一方面经常与文人学士谈论诗文,表露出对权利和政治的漠视,刻意回避与朱高煦的冲突表面化。他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自己没有重大的过失,没有去超越朱棣为他划定的监国权利范围,不致对朱棣的专制统治产生威胁,他的太子之位就是稳固的。另外,雄才大略的朱棣对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他只是借朱高煦、朱高燧之眼监视太子,借朱高煦、朱高燧之力打击太子,借此搞政治平衡术,以防太子权力坐大、权欲膨胀以至危及其统治地位。一旦朱棣苦心经营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他就会采取措施予以重新平衡。

在皇帝政治平衡中体现极强的政治谋略能力

永乐十五年(1417),朱高煦武装夺位的活动引起朱棣的警觉与震怒,朱棣采取了坚决果断的行动,囚禁了朱高煦,并准备将其废为庶人,然而正是在太子的“涕泣力救”下朱高煦才保住了亲王爵位。可以看出,朱棣虽对朱高煦恩宠深厚,但也决不允许他出现越轨举动,不许触碰他为诸位皇子设定的政治红线,不允许打破他苦心经营的平衡。至此,朱高煦完全丧失了朱棣的宠爱与支持,太子朱高炽少了一个有力的皇位竞争者。

朱高煦被遣送乐安之后,朱高炽的政治环境并未有所改观。朱棣进一步加强了对朱高炽的监视、限制和打击。朱棣对太子监国一直不放心,在他北征时曾传令六科将太子裁决庶务的情况详加记录向他上报。有时甚至对太子处理过的政事蛮横地加以更改,可见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朱棣的严密监视之下。现在。朱高炽少了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要填补这一空缺,除朱棣本人之外别无他选,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监视、限制和打击太子及其周围文臣。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对监国的“留守事宜”在法律条文上做了更改和补充,这次调整使太子在用人、司法、祭祀等方面的权限大为缩小。同时,朱棣继续打击太子朱高炽及其东宫官属。使得侍从监国之臣皆朝夕惴惴,人不自保。侍从监国之臣稍有不慎抑或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下狱之事屡见不鲜。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做何反应。他表现出少有的克制忍耐,虽然他对其中的缘由了然于胸,却在公开场面从不表露声色,也没有去设法营救这些官员。这种做法与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要将朱高煦废为庶人时高炽“涕泣力救”,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高燧谋反之事败露之后太子求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高炽高明的政治谋略能力在这些事件的对比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朱高炽之所以不去营救东宫官属和侍从监国之臣,固然是因为朱棣不会买他的账,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他认识到,这仍是朱棣时时提醒他以及他身边的人,朱棣他才是惟一的大权在握的统治者,才是惟一的天下人主他们的权利是朱棣赋予的。不可有非分之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与朱棣的矛盾表面化以至发生冲突,不让人抓住把柄作文章。相比之下,替两位使他颇为头疼的弟弟求情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政治回馈:有利于明成祖对三兄弟之间的争斗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改变明成祖对他的既有成见。

朱高炽在当太子期间始终没有去触碰朱棣为他设定的职权边缘线,他严格把自己的政治活动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既调整了与朱棣的关系,使监国事业有条不紊的进行。也日益赢得了朝野的支持 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权势得到提高。随着汉、赵二王夺位活动的相继败绩,加之永乐后期朱棣长期重病缠身,常常不能临朝视政,在长期与太子分工合作之后,朱棣慢慢地解除了对太子的戒备,将许多军国大事交于太子朱高炽处理。加上朝中重臣与太子朱高炽长期形成的特殊关系,朱高炽的地位和势力日益巩固。

可以说,朱高炽看似被动应付、实则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非常成功。足以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谋略才能。


三、登上帝位时期有仁政治国之远见

拨乱反正,平反冤狱

朱高炽在位虽只有10个月,但做太子却有整整20年的时间。由于明成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政务都是交他这个太子在京城南京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所以,他在当太子时就已开始部分推行他仁政治国的政策了。

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累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他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得以平反。当初因反对成祖北征而被捕入狱的夏原吉官复原职;系狱多年的黄淮、杨溥被释放出狱,分别被授予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学士,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崇尚儒学,褒奖忠孝。朱高炽考虑到当时南方读书人比北方读书人勤奋,所以他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重用贤臣,君臣共治

朱高炽在作为太子监国期间,因弟弟朱高煦与他开展夺嫡之争,曾多次被谗陷,朝廷文臣对他多方回护甚至做出牺牲,其地位才得以保全。这种不平常的经历,培养了他与文臣之间不平常的关系和感情。所以,他即位之后,不仅迅速任命了一批贤臣,为他和他儿子朱瞻基搭起了文官治国的稳定领导集团,而且还一改君王独裁为君臣共治。

父子二人不仅十分重视贤能,而且还能放手重用,对于大臣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间的关系相当融洽。所以,在仁、宣两帝周围,聚集了一批被后世史家称颂的著名大臣,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重臣都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大事为重,且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

惩贪纳谏,广开言路

从做太子起,朱高炽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官吏贪赃害民,他都严厉惩办。在他即位的第4个月他便派遣御史14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并要求出巡人不要被小人所迷惑,不要屈服于权势。也不要徇私于亲朋故友,而要查明事实 秉公办理。朱高炽还善于纳谏,他曾对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人说:“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不愿听真话。即使是自己亲信的大臣。也往往由于畏惧皇威而不敢直言谏劝。因此。朕与诸位都要以此为戒。”随后还赐予他们每人一枚银章,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为了广开言路。朱高炽在即位后不久,再次下令征召直言。

体恤百姓 与民休息

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就实行了一系列恤民政策。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而是妥善加以安置。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并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他停止了宝船下西洋,和皇家的珠宝采办,并要求朝廷大臣,超过百姓负担能力的项目,不急之务,一切停罢,让人民充分休养生息。

也就在朱高炽仁政治国之下,大明开创了繁荣的局面,其子朱瞻基亦从父治国之法,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景。


浮人语

朱高炽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虽憨厚宽仁,却有着常人所能拥有的远见与谋略。从小师从儒家习爱民之道,与父征战从政有着极强的政治谋略能力,为帝有着以国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于历史,他开创了“仁宣之治”,为中华历史写下不朽的一笔;于皇帝,他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有宽仁的好皇帝。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明仁宗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鸿猷录》

其他网友观点

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炽是有治世之才的,这一点他那两个弟弟比不上,朱高煦是以勇武著称,朱高燧更像一个特务头子。早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攻打北京城,朱高炽率领1万兵马守住了城池。朱棣每次远征,都由朱高炽监国,处理政务,凡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朱棣挑不出毛病。而且,朱高炽善于凝聚人才,深孚众望,在他周围聚集了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浦等能臣,这也是他优于两个弟弟的地方。

说到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一是忍辱负重、以退为进,赢得太子保卫战。朱高炽很早就被明太祖朱元璋立为燕王朱棣的世子,在朱棣当皇帝后又被立为太子。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明成祖朱棣不太欣赏他,有立二儿子朱高煦的打算。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对他施以明枪暗箭,阴谋把他拉下马。在这场夺位战中,朱高炽隐忍不发,宽宏大量,有时还为两个弟弟说话。关键时候,是朱高炽的铁杆、大学生解缙用朱棣有个”好圣孙“朱瞻基,帮助朱高炽稳住了太子位。

二是朱高炽当皇帝后实施仁政,以百姓为本。在朱棣时代,征战不休,百姓负担较重,急需休养生息。因此朱高炽停止了耗费甚多的下西洋,极力减轻百姓的负担,遇有灾荒就及时赈济百姓。他还制止对百姓施以严酷的刑法,要求依法定罪,避免冤假错案。他赦免了”靖难之役“中被惩处的建文帝臣子家属,让被流放的官吏回家,很好地消弭了仇恨。

三是朱高炽任用贤臣,整顿吏治。朱高炽改变了过去皇帝一人高高在上,臣子附和,决策失当的局面。他建立内阁制度,让名臣”三杨“等担任大学生,兼任六部职务,共同参与政务,形成集体智慧和集体决策。”三杨“从明仁宗时代辅政到明宣宗、明英宗时代,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朱高炽让年届70的官员退休,裁剪冗员,派御史到各地监察官吏。同时,朱高炽任用有才干的人到地方任职,形成了文官晋升通道。他还改革科举制度,保证了北方人被录取进士的比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仁宣之治“做好了人才准备。

其他网友观点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朱高炽九月登基为帝,朱棣王朝的政权得以平稳过渡到朱高炽手中。朱高炽上台后,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一、给永乐年间许多冤案平反。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原吉因反对第三次远征蒙古而在当年四月被朱棣囚禁。另外,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还将发放至教坊的人宽恕从良,还给田产。二、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

三、改组内阁。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每个人被封为一品的文渊阁高官,并有兼职。例如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杨荣兼工部尚书,黄淮兼户部尚书。这样,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

四、完善科举制度。为了使官府机构运行的更有效率,朱高炽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变。朱高炽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于是朱高炽规定了份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40%;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五、完善司法条例。朱高炽曾颁布一份诏令,告诫司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此外,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在惩处时株连犯人的亲属(重大的叛逆罪除外)。他断言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六、简精官员。他下令将可有可无的官员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七、受灾的人民可除免税赋。朱高炽还下令免除受到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永乐时期,因农民无力付税和应付各种征用,百姓逃亡的很多,为了让这些百姓能安定下来,朱高炽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此外,朱高炽还派了一个以广西布政使周干为首的专门小组去调查某几个府的纳税负担。它们包括应天、苏州、松江、嘉兴和南直隶及浙江的另外四个府。朱高炽生前未看到调查报告,但它成了宣德帝朱瞻基实施的减税计划的基础。八、和平外交。在朱高炽在位期间,他满足于让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和继续保持与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安南,虽然安南已被合并了几年,但仍没有平定。他渴望和平,提出一有可能就承认黎利的政权;但因为这样做时机不成熟,他就继续执行其父朱棣诱降黎利的政策。他断定黄福为人过于谨慎,不能继续在安南任市政按察使,于是以荣昌伯陈智接替他。虽然朱高炽在位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他的政治远见和谋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比如对司法方面的复核,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简兵简政这一系列的政策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唯一的不好就是因朱高炽太胖,又过于仁善,主要是他尊崇儒家思想,而朱棣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因此为朱棣不喜。当初朱棣曾一度想更换太子,后因大臣解缙等提议,又因朱瞻基这个好太孙,所以才一直保留其太子之位。但事实上,朱高炽在处理政事上比朱高煦高明得多,并且因朱棣经常外出征战,都是太子监国,在处理日常政事以及突发事件上极有经验,而朱高煦只是一介武夫,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其他网友观点

明仁宗朱高炽虽从即位到病重去世不到一年,但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很高。从史书上的评价看,并非仅仅是从他即位开始,而是即位之前也是同样值得称道。

朱高炽天性沉稳,喜学少言,喜静厌动的他身体很胖,深受朱元璋喜爱,因此才被钦定为燕王世子,但朱棣不喜欢长子却喜欢次子朱高煦。

后来朱棣起兵靖难,英勇神武的次子朱高煦随父上了疆场,而肥胖的朱高炽则由于行动不便,只能留守京城。期间,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乘虚攻打京城的同时,建文帝还专门送了一封秘密文书给朱高炽,想以封王来引诱朱高炽投降。当时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兵力,但他抵御了诱降并直接将建文帝的文书呈送给了父亲朱棣。更主要的是,朱高炽在坚守北平时,认真听取城中老兵残将的意见,以多种方式与李景隆斗智斗勇,最终迫使李景隆撤军。朱高炽因此创造了守城的奇迹,大获世人称赞。不少史学家认为,朱高炽此举对于整个靖难之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功不可没。

朱棣即位后,朝堂上下开始商议如何立储,由于朱高炽坚守京城立下大功,朱棣也开始渐渐重视起了长子的才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棣最终将朱高炽立为皇太子。由此引起次子朱高煦的不滿与诬陷,但朱高炽却没有怨恨存心。即便以后朱高煦被查出不少违法乱纪之事,朱棣在准备将其贬为庶人时,朱高炽则不计前嫌,站出来为弟求情,使朱高煦终于逃过惩罚。

朱高炽登基后,他不仅没有大力报复几个心怀不轨的兄弟,而且还主动给他们进爵封王。在手足相残频频发生的古代皇室里,朱高炽以德报怨的做法,也确实是仁义之至了。更重要的是,朱高炽在位期间,其一,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不仅褒奖忠孝之人,而且任人唯贤,尤其鼓励百官进谏,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其二,朱高炽废除了永乐年间的一些严苛政策。对建文帝的旧臣,朱高炽也进行了赦免和冤案平反;其三,大力发展生产,注重以农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用兵,使得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为明朝首个盛世复兴“仁宣之治”,开启良端。

综上所述,尽管朱高炽在位的时间非常短,但他的远见与谋咯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如果不算朱允炆的话,朱高炽就是继其祖朱元璋,以及其父朱棣之后的大明第三位帝王。这祖孙仨,在性格上可谓有着天壤之别。朱元璋以及朱棣二人,都堪称狠毒,前者在位之时大杀功臣,据说牵连者多达十几万,后者更是狠心到把自己的侄子都干掉,而且还曾诛灭名臣方孝孺十族。

然而诡异的是,这种狠毒基因并没有遗传到朱高炽的身上,这一点,从他的庙号就可以看出,朱高炽死后被追封为“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就说明朱高炽断然不会像他的父祖那般狠毒。

不仅如此,“仁宗”也是对一个帝王的极高评价,比如宋仁宗,就是后世眼中的有德之君,能够与宋仁宗享受同样的庙号,就足以说明后世对朱高炽的评价是极高的了。可实际上,朱高炽在位,都不足一年,如此短的时间,就算再能干,恐怕也很难有多大作为吧,更不要说死后还被追封“仁宗”这么好的庙号了。然而朱高炽竟然做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高炽在位年限虽短,掌权时间却长

虽然这位仁宗皇帝只在位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可是他真正掌权,却远不止于此。登基之前,他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在这期间,甚至有过多次监国的经历。因为他的父亲朱棣,生平最好南征北战,而且还喜欢御驾亲征。

天子出征,就必须让太子来监国,否则大后方就容易生乱。正因如此,尽管还没有接替皇位,朱高炽却已经享有过皇帝实权,他的父亲在外出征之时,朝中的大小事务,就都是由他来处理的。

朱高炽的好名声,大多是在当太子时积累下来的

正因他经常有机会直接处理朝廷事务,才会给大臣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尤其是“仁”的印象。不过讽刺的是,他的“仁”,正好就是朱棣最讨厌的,甚至还差一点因此废掉其太子之位。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朱棣非但不仁,而且还是个狠毒之人,他当然不会喜欢站在自己对立面的儿子。但是朱高炽的仁,却很讨大臣们的欢心,所以即便后来他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却仍然因为储君时期积累下来的好名声,而荣获“仁宗”这么好的庙号。

登基之后,朱高炽仍然以“仁”著称

朱高炽的“仁”,是贯穿始终的,并不是故意做给别人看以拉拢人心的。比如他登基之后,就曾主动关注过方孝孺一案,而且对这个人的遭遇十分同情,甚至下令去寻找他的后人。

然而方孝孺被夷了十族,怎么可能还有后人在世?不过在大家的费心寻找之下,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叫方孝复的人,此人是方孝孺的堂兄,当时正因受罚而戍守边关。找到他之后,朱高炽就免去了他的罪名,让他回家。不仅如此,他还当着大臣们的面说方孝孺是忠臣,这简直就是公开地打他父亲朱棣的脸。

由此就可看出,朱高炽和他的父亲朱棣,在性格方面简直判若两人,单从他处理方孝孺事件的表现来看,就足以称得上一个“仁”字。更何况,他在担任太子的时候,又亲自处理过很多事务,而且始终秉持仁政,并给大臣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所以说,朱高炽得到后世很高的评价,并不奇怪,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可对大明的贡献,却是又极大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195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