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者——五季中,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概括也!五脏不离于器,又必然不是器!
#中医不是科学?##中医来了##中医思维是什么?##脏腑##五脏#
为什么五行刚好对应着五脏?
为什么五行能够概括五脏生理?
为什么五行生克能够概括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
为什么是五脏而不是四脏,八脏,十脏?
因为“五脏”非器,而是生理功能之五分!是随五季的五个典型的生理适应性调节——生理与环境相契合也!犹如五季中万物之生长化收藏——适应环境变化也!
如是——五季往复,机体的适应不离于五!(当然随着认识的深入——先民们进一步认识到逐月,逐节气,逐日,逐时的身体适应变化!但这些都不过是在五季之应这个高屋建瓴的体系上的深化)。器官、组织,仿若芸芸众生——但是其生理功能最终指向——让人之生命在五季中良好地生存也!
所以五分是必然,而四分、八分、十分——简直是岂有此理?!
生命依赖于物质基础——所以《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本神》云:无气……则死矣——唯物与客观,永远是中医的本色!
生命在于运动——所以《黄帝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五脏为什么对应五行:
1、脾,在金文中是由“月”+“卑”构成。
“月”者,肉也。“卑”,其本义从字的构成来看,应该是在田间手作的人,亦即田间稼穑之人——是让“种子”转化为粮食的人。由此来看——脾,就象田间稼穑之人,在机体内把食饮转化为水谷精微。
古人用“脾”概括人体象——长夏季万物合化天地之精而华实——这一生理体系:化精。
卑,在《说文》中解释为:贱也,执事也。《黄帝内经》说:脾者,仓禀之官,并无贵贱之别。
——由此来看,“脾”这一概念的形成,或许早于等级观念的形成。
2、肺,肺在金篆文中,由“肉”+“巿(音同服)”构成。
“巿(音同服,下同)”,上古(之人)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说文》——本义落叶等蔽于身体(种子)之前的象形。“肺”,“肉”+“巿”,会意人体内“落叶遮掩种子”的生理功能。
古人用“肺”概括象——秋季收成,落叶遮掩——这一生理体系:敛降而藏。
3、肾
肾:金文中的肾,由“臤(音同现)”+“肉”构成。臤,甲骨文中由“目”+“手”组成,其本义应是——用手捂住眼睛,有保护或使坚固之义(避免伤害)。肾,“臤”+“肉”,会意人体内使坚固并藏起来的生理功能。
古人用“肾”概括象——冬季冰雪覆盖万物潜藏——的生理体系:闭藏
4、肝
干,甲骨文象树干之形(树之主体,是养分上敷长养枝叶的主要部分,引申为事物的主体,如主干),或是古人狩猎之杆形工具(徐中舒),会意“干”猎以狩之,引申为做事,如干活。所以《说文》干者,犯也。
肝,“肉”+“干”组成,会意机体内之“主干”——敷精气上行,使机体复苏的生理功能。
古人用“肝”概括象春季“上敷,生发”这一生理体系。
5、心
远古中国有没有解剖呢?必然是有且很深入的——从甲金文的“心”字可以看出。心,就是心脏的形状——腔室、相连之大血管,及内容之血——皆形象体现,所以古人非常清楚:解剖之心的生理功能——行血。然而古人是如何将心与热(火)相联系的呢?因为温热!我们知道机体
——受血之长养则温热,不受则凉;
——受血之长养则肌肤红润,不受则苍白;
——心动则血行,犹如火之燃烧,燃则温热,熄则失温;
古人自然将“心(行血)-长养-温热-红润”相联系,并用“心”概括“长养-热”这一生理体系。
心行血则肌体温热而红润,富有活力——犹如夏季炎热,地气升腾,万物受地气长养而繁茂。
所以古人用“心”概括象“夏季-长养”这一生理体系。
如是,五分生理,五脏象之(犹如:“巿以象之”之意)——是对人体生理规律的归纳概括,是人体在天地规律(五行)下表现出的生理体系——“心、肝、脾、肺、肾”——只不过是用来概括人体五分生理体系的符号——所以五脏必属五行!
显然五脏-五行之结合,是在对自然(天地)规律认识及把握的前提下,对人体生理及其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前提下,把握了两者内在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只有在对大量客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内在本质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如此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医是我们不能理解的科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