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电商风口再起,创业者如何打开校园市场?
中国大学生新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人数达到2000多万,消费总量达到2000多亿。这对电子商务来说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各大电商平台争相进入校园市场,那么应该如何进入校园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1.做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的演讲。为了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很多电商巨头的代表都到学校做了演讲,告诉学生什么是电子商务,如何运营,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2.开设电子商务及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专业。为了进一步让电子商务走进校园,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更多的了解,很多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为电子商务进入校园打下了基础。
当然,他们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3.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快递点。为了进入校园市场,电商巨头在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快递点,为学生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生网上购物提供了动力。想象一下,如果他们在学校购物时必须到校外去取快递,那么电子商务很难在校园市场取得今天的成功。
4.免费的。当时,为了进入校园市场,巨头们采用了免费邮寄的方式。只要你在平台上被认证为学生,就可以获得免费邮件服务。即使你在网上买了一件一美元的物品,它也会被免费邮寄到你的目的地。
智联校区学生周回答智联校区:求职|学习|活动|吐槽|故事|大学生专属聚集地。
二、在学校发的传单上说招暑假工的。可不可信?
谢谢你邀请我!
一句“在学校发的传单上”
只是强调地点在学校,你能相信吗?你能相信吗?
首先要知道是谁在学校发的。
老师、同学还是社工?
如果是老师代学校发的传单,看看传单上有没有学校的公章,有就可信。
和社会工作者,半信半疑。如果你真的想找一份暑假工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但是要记住,交任何费用都是不可信的。
其次,你的学校在哪个区?
无论是谁在中小学,他们在学校发传单是绝对不可能的。
*之后,*简单的方法就是拿着宣传单去问你的班主任,看是否可信。
三、传统发传单,怎样才能收集到目标客户个人信息?
谢谢你。
散发传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营销方式,但也非常有效。
营销无非是夸大包装,炒作,卖情怀。——很多人都这么想,因为有些急功近利的人就是这么做的。
这些人错过了很多乐趣。
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个故事案例。
一、故事背景
很多人认为推广策划只是一个商业计划,包含目标、策略、关键挑战等等。
但是我想用整篇文章的其余部分来说明一点:计划就是产品。
产品*的负责人需要更少的对接:
(1)用户沟通;
(2)前端开发;
(3)后端开发;
(4)UI设计;
(5)包括数据分析在内的五项原则。
它需要充分了解和挖掘用户的需求,协调内部资源的利益,引领他们,做出好的产品。
作为这个案例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对接:
(1)产品——需要让产品团队理解推广策划的优惠逻辑,并把它与现有的APP和PC端产品相结合
(2)技术——技术需要安排开发时间并和产品一起与项目负责人讨论技术限制
(3)销售——25个城市的团购区域团队都需要配合这个项目,谈下相应的优惠团购单
(4)诚信——防止大规模优惠推广中的作弊行为
(5)设计——让设计团队明确整个运作中涉及的所有平面VI设计需求,并不断审核迭代
(6)BI——让数据分析团队追踪不同优惠产品、不同城市、不同媒体投放的效率,从中获得宝贵实战经验
(7)公关——传统新闻媒体的预热和跟进报道。
(8)社会化媒体营销——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团队敲定社会化媒体上的推广策划案,并与公司自有社会化媒体渠道结合,关键是要配合好整个两个月运作中每个星期的节奏。
(9)地推——给地面推广团队设计一套*有效的地推方式,并保证在下达到25个城市区域团队时,能够完整地执行
(10)在线推广——配合该推广项目,PC和APP端的10余个渠道的在线流量购买以及相关的ROI(投资回报率)分析
(11-14)四个传统广告媒体——写字楼LCD、楼宇框架、公交车候车厅、电影院片前广告,在25个城市的上千个广告点位中,分别在哪些城市的哪些时间,要投放哪些点位,以及投放哪些内容。
相比起产品,策划的开发周期更短,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涉及的环节更多——但其实这些都是产品思维所善于解决的问题。
当你从“做好一个产品”的角度去看的时候,你就能意识到协调和管理这14个环节只是做好产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你必须在这些环节的干扰中,牢牢地抓住对整个策划(产品)影响*大的那一条线。
三、产品思维的核心:用户场景
这样的设计,都是创意驱动或是资源驱动的。换句话说,是从设计者拥有的“资源”出发,有什么创意就往上加,有什么FAB就再往上堆,推向市场以后……
又问:为什么消费者都不买账呢?
如果让一个产品经理来分析这个问题,答案就很简单了:
因为你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
有人反驳,我给优惠,难道不是瞄准用户需求吗?
不是。
因为用户需求是分场景的,他在超市结账的时候,对于一张20元抵用券的需求,和他在电梯里看到你的框架广告的时候对于同一张20元抵用券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所以,做产品的人都知道一个叫做“用户场景”的词,即用户使用产品时候的*常见场景是什么。围绕着这个场景,才能做出具有黏性的好产品。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策划即产品,那么我们回到“发传单”这么一个小环节中,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用户通常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拿到我的传单的?”
于是你就会发现,用户拿传单的场景,需要再被拆分成三个细分场景:
(1)选择接受传单的场景
(2)阅读传单上的内容的场景
(3)根据传单上的内容做出行动的场景。
在这三个场景中,
*个场景的优化可以提高发传单的接受率;
第二、第三个场景的优化可以提高传单的转化率。
在每一个场景上提升3-5倍转化率,*终就可以带来20-70倍的转化率差距。
*个细分场景:选择接受传单
但是“五块钱的快乐”。
你Y在说什么呢?(别忘了我们的核心优惠是五块钱的电影团购券之类的)
在接到传单以后,用户阅读传单上的内容的时间一般也不超过1秒钟。
这样想,你很快就可以理解上面印12个优惠商品再加上三行打折信息是没有用的。
你如何设计一个在1秒钟内就能让用户决定行动的“传单产品”?(提示:上面肯定没有写满12条优惠信息)
很多做的人觉得一定是基于优惠。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思维定式。
因为优惠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人是一个情感动物……
人类几乎所有行动决策的临门一脚都是情感驱动的所以你的行动,应该基于一个情感诉求,而非逻辑诉求。
所有的优惠的存在,都应该是为了推向一种情绪。
大街上接到传单的用户可以分为两大类,*大类是处在逛街中欢乐的状态,第二大类是处在奔波中、前往上班路上、或者刚刚下班的疲惫状态,在这两种情绪下,你的“产品”如何介入他们的视野,才能够在1秒的时间内激发他们的行动?
以下是我的答案(它绝不一定是*好的):
没有七八个优惠商品;
没有折扣力度;
没有下载APP的提示。
甚*连周围的那些小字都是设计团队坚持说“不加实在是太丑陋了”才加上去的。
其实我觉得不加,效果可能更好。
有人可能会问,但是你连优惠都没有交代,根本没有达到目的啊!
用户路径中的每一个步骤,只传递一个信息或者一个指令,就已经足够。*忌讳的就是试图在一个步骤里告诉用户五件事情。这会让用户不知道究竟该干什么。
而这传单只是试图在这1秒内传达一个与用户场景有情绪共鸣的信息:
“扫一扫这个二维码,你会获得一些快乐。”(再带上一些好奇心情绪的驱动加成)
第三个细分场景:做出行动
做好数据跟踪和分析的,就更是对团队的执行力有很高的要求。
在这个传单的设计上,我们在三天内做了五个版本的对比测试,每个版本发1000份传单:
版本一:传单正面是买50送50的优惠信息,二维码是微信号;反面是传统的超优惠爆款陈列。
版本二:传单正面是买50送50的优惠信息,二维码是去到应用市场;反面是传统的超优惠爆款陈列。
版本三: 传单正面是“五块钱的快乐是什么?”的标题,下面是超优惠爆款陈列;反面是公司Logo和Slogan。
版本四: 传单正面只有“五块钱的快乐是什么?”;反面是超优惠爆款陈列。
版本五: 传单正面只有“五块钱的快乐是什么?”;没有反面。
做这五个版本的测试,因为内容不同、优惠方式不同,所以要求设计团队、地推团队、数据分析团队、物料团队、销售团队(需要谈下相应爆款团单)在三天内的紧密配合。
*后测试结果的数据显示,版本五的转化率*高:发出去的1000份传单,带来了223个关注,当天转化成下载的占25%。而其它版本的转化率都在个位数。
我们再两个城市都用版本五做了测试,都得到了22%左右的数据。
*终敲定了这个方案,也就是你上面所看到的这个“很简单”的设计。
它一点也不简单。
在这个“传单产品”被铺开到25个城市以后,它维持着20%的转化率——这是一个传统发传单的人很难想象的恐怖数据。
但通过以上的分享,你能够看到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将它变成现实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仅仅能够分享了14个环节中一个环节(地推)的一个很微观的环节(发传单)。
现在想像一下你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同时把控和协调好全部的14个环节......
总结
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很微观的故事,看到我眼里的……
一个集合了对于心理学和人性的把握、对于产品设计的经验、对于创业方法论的积累、对于数据分析的敏感度、却又充满了创意和乐趣的工作。
做好产品和做好完全不冲突。两者互相让彼此变得更有力。
*后,大家有没对小小传单大大讲究,有没很震撼的收获呢?
威力巨大的传单技巧,可以运用到很多行业传单上,希望大家反复学习,思考,领悟里面的核心思维!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