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在一篇推送文章中提到,父母的言行对于引导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复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历史上很多优秀的音乐人都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成长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所以他们能感觉到音乐就像在学说话一样。
道理大家都懂,但今天大多数家庭真的很难在实际层面上实现。那么,音乐人的成长经历真的没有参考价值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师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还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鼓励式教育典范:莫扎特的父亲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个神童。然而,很多人忽略了神童诞生背后家庭给予的力量。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本人是萨尔茨堡受人尊敬的小提琴家。他生了七个孩子,但其中五个不幸去世,只留下小莫扎特和他的妹妹。因此,他非常爱他的两个孩子,并致力于教他们他的音乐储备。
莫扎特小时候和父亲姐姐在一起。
利奥波德不得不先教女儿弹钢琴,所以妹妹的行为深深影响了莫扎特,他也对钢琴产生了兴趣。他甚至在4岁的时候就学会了趴在桌子上,在父亲的手杖上写字。父亲没有骂他乱涂乱画,而是兴奋地对妻子喊道:儿子写的曲子多么正确,多么有意义!
在认识到莫扎特独特的音乐天赋后,利奥波德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前景,专注于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他不仅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编写了合适的乐器学习资料,还带着10岁的妹妹和6岁的莫扎特在中欧和西欧巡回演唱会,让莫扎特早早读懂了千山万水,有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情况严重,列奥波尔对小莫扎特始终是鼓励式教育,甚至称赞他的儿子是“上帝在萨尔茨堡创造的奇迹”。可以说,莫扎特的“神童”身份有一半是被父亲吹嘘出来的。
有了这样的鼓励和肯定,小莫扎特一生自信乐观,从小见多识广,视野阳光开阔,所以写了那么多欢快明朗的作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利奥波德的强势和专制也对莫扎特后来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反对他离开萨尔茨堡前往维也纳,干涉他的生活习惯,反对他的婚姻等等,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对莫扎特音乐成就的贡献。
破釜沉舟的支持:李斯特的父亲
与莫扎特优渥的家庭条件不同,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普通村庄。亚当李斯特神父是当地一位贵族雇佣的牧场主,也是一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
小李斯特也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音乐。六岁时,小李斯特依偎在钢琴旁,听父亲弹奏一首歌。晚上,他很自然地唱起了这首歌的主旋律。他的音乐天赋被发现后,父母开始指导他学习钢琴。
9岁时,父亲筹备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11岁时,为了让小李斯特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父亲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卖掉家业,离开村子,举家迁往音乐之城维也纳。
在这里,小李斯特花了两年时间向著名音乐家车尔尼(贝多芬的学生)学习了很多音乐知识,并在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上获得了贝多芬的一个吻。这个12岁的男孩出名了。之后,为了让小李斯特在音乐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父亲带着家人搬到了巴黎,期望送他去顶级音乐学院。不幸的是,1827年,他的父亲因为长期的奔波和劳累去世了。年仅16岁的小李斯特失去了父亲。
在中国,孟母搬了三次家,在西方,李斯特的父亲搬了两次家。纵观李斯特的一生,虽然父亲没有陪伴他很长时间,但正是父亲全心全意的爱与支持,让他得以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徜徉、探索。
自己的一番天地。
其实到了现代,我们也在很多家长身上看到了李斯特父亲的影子,比如郎朗的爸爸。我们并非推崇所有父母都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成全下一代,但不可否认,父母的全力支持一定是音乐成长道路上最坚定的力量。
素质教育的先驱:肖斯塔科维奇的母亲
而音乐史上更多的例子,是父母原本并未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只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培养孩子综合文化素养的手段。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曾在音乐学院学过钢琴。基于父母对音乐的喜欢,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接受音乐教育提高文化素养,但从未想过让他从事音乐行业,而是期待着他像父亲一样从事科学研究。
9岁时,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尽管在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但他一开始并不喜欢钢琴演奏,也讨厌枯燥的乐理。母亲则经常温柔地示范演奏给他听,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
当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学会了自己写曲子表达感情时,他也深深地喜欢上了音乐。直到这时候,母亲都未想到儿子即将在自己的引导下,朝着自己预料之外的方向走去。
后来每每提起自己的母亲,肖斯塔科维奇都评价她为:初学音乐者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除了肖斯塔科维奇,还有很多音乐家在童年时是以提高综合素养为目的而接受音乐教育的。
比如作曲家柏辽兹的医生爸爸尽管希望儿子可以子承父业,却依然希望他能提高艺术修养,在童年时教他吹竖笛,还请老师教他长笛与吉他;而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作为一名歌唱家,曾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教授给儿子,尽管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更期待儿子成为一名律师。
这对我们如今的音乐培养或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人们都不再那么急功近利的时候,反而更容易无心插柳,培养孩子对音乐长久的兴趣。
当然,柏辽兹和斯特拉文斯基在成年后,父亲依然不同意他们将音乐作为终身行业,这样强烈的反对或许也对作曲家们日后在音乐创作上的反叛有些许的影响吧。
张弛有度的严厉:海菲兹的父亲
提起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海菲兹,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强大的技术。而这源自他从小在严酷训练下打下的基本功。
我们之前说到过,海菲兹出生在立陶宛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也是维尔纽斯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三岁时,海菲兹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练习小提琴,父亲的严厉让他在小小的年纪就做到了“人琴合一”,很早就解决了技术上的基础问题。
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海菲兹父亲的这种严厉又是充满着爱意的。三岁的孩子身体还太小,父亲特意为他定制了一把四分之一大小的小提琴,让他在练习时更舒适顺手。
9岁时,父亲准备送他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深入学习,但因为校方没有招收如此低年龄学生的先例而遇到了阻碍。据说情急一下,是父亲以超过40岁的年龄,跟海菲兹一起拜师奥尔,入校陪读,照顾小海菲兹的衣食起居,才正式办理了入学。
而不管日后海菲兹成为多么有名的音乐家,父亲对他的严厉也从未停止过。直到海菲兹成为一名音乐家,父亲也依然会到演出现场挑他演奏中的瑕疵。
正是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张弛有度的严厉,为海菲兹在音乐道路上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即便是音乐大师们,也会遭遇我们在学音乐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善于营造音乐氛围的家庭,有循循善诱的父母。从这些伟大音乐家的父母身上,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音乐家们成功的秘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