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过盛,在现代人中太常见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的病人来看病时,伸出舌头,几乎都是胖乎乎的,有齿痕,这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00-1010很多人会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们喝水太多身体就湿了?不完全是,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水进入体内,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然后被身体利用,再通过膀胱和汗液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输系统有问题,水和液体就不能正常使用,排泄系统也有问题。这时,即使不喝水,水分也会在体内堆积。
湿邪产生原因?
水湿的可怕之处在于具有潜伏性.前期人体是感知不到.的根当人体能发现它的时候,它将是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湿邪还有一个很可怕的特点,——缠人.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气就在人体内,如油进入地表。要知道,油拌入面条后,很难把油从面条里捞出来。
此外,非常湿邪从不单独作战,的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以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为特征。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所以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如果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了;如果发现晚了,就要先排除体内的“邪”气,再健脾。
湿邪有哪些特点?
医圣张仲景对湿气研究透彻,有一个著名的祛湿药方,——苓桂术甘汤,后来成为祛湿的鼻祖方.
这个当时洛阳旱灾瘟疫盛行的方子始于东汉末年,许多贫困的病人因为没钱治病而相继死去。张仲景听后,从南阳赶来,免费为贫困群众看病治病。在此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的病人病情更重。经过仔细的咨询和总结,发现这个村很多人都有“湿病”,所以他们的病情比其他地方更严重。
然后,经过治疗和观察,发明了永恒祛湿方——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张仲景认为:“http://”是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因为重在温阳健脾化饮,功能气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脾阳不足,健康运动失职,那么痰就是湿滞之饮。脾主中州随着到处都是气体而起伏,痰饮;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
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苓桂术甘汤方解
这个方子中,君药是茯苓,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桂枝在该方中为臣药。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白术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为佐药,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炙甘草作为使药,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收敛津液,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张仲景这个方子能治疗哪些疾病呢?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
显著特点就是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和分析,辨证用药。此类药方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这两类型的患者。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