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中秋节,要看多少文化游)。
中秋节前夕,我刚从江西婺源回到北京,于是就谈了和婺源一起过中秋节的事。
婺源作为当时国家旅游局直接命名的两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之一(另一个是安吉),在资源上名副其实,但在产品上仍有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变了、人变了、消费变新的背景下。供应信息网(www.weixiangbaishi.cn)
穆青认为,婺源除了“四色”,还有“四画”:春天的粉彩画、夏天的水墨画、秋天的油画、冬天的风俗画。当然,习俗是四季,但更侧重于春节。
婺源不仅是油菜花,更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的全息生命标本。它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区之一,也是汉族的故乡。基于此,“六风”“三人”“三遗”“三长老”“三源”等资源悉数呈现,这些都是休闲度假旅游体验、互动、沉浸的生活核心要素。如果说我们欣赏的是风景,那么以人为核心的风景内外的场景,才是旅游中最顶级、最活跃、最迷人的景观。
婺源需要一幅农耕社会的风俗画,包括中秋节、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是这种风俗画的点睛之笔。节日是当前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有无数可激活的产品。当然,我抵制在政府层面举办大规模的、形象化的、庆祝性的节日,这些节日扭曲了传统习俗,改变了原有的习俗,消灭了无辜的生命,对旅游业、游客和可持续发展都没有好处。(马)
中秋节,又称中秋节、月光节、月光节、月夕节、秋节、中秋、月亮节、月亮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从古代的秋夕节演变而来。最初的“祭月”节是在干志历24节气“秋分”举行,后来转移到了夏历(农历)的8月15日。有些地方把中秋节定在夏历的8月16日。从古至今,中秋节都有祭祀月亮、赏月、吃月饼、打灯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源远流长。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初唐,盛行于宋以后。中秋节是秋季季节性习俗的综合体,其节日和习俗因素大多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象征着人们的团聚,珍惜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祝愿丰收幸福,成为一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当地华人和华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8年以来,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2020年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1年中秋节9月19日至21日暂停,共3天。9月18日(周六)上班。
01
起源
中秋节是——年古代祭月习俗的遗产。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代的“月节”,而中秋节则来源于传统的“月节”。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是一样的,这两个交替的天体成为了祖先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人们的祭月习俗,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留和衍生。祭月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它实际上是古代一些地方的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从古代的秋夕节演变而来。祭祀月亮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古老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一个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流行于汉代,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使臣习俗相互融合传播。现存关于“中秋”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周礼》年(周公旦传世,实写于两汉之间)。据说,先秦时期有“中秋迎寒”、“中秋献好秋思”、“拜月定秋分落月”等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敬老养老和给男性吃粗糕的活动是在中秋节或立秋的时候举行的。晋代有中秋赏月的文字记载,但不是很常见。金代,中秋节在中国北方不太流行。
中秋节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全国性节日。
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03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04
风俗习惯
传统活动
祭月(拜月)
燃灯
赏月
追月
猜谜
吃月饼
赏桂花、饮桂花酒
扎灯笼
玩花灯
舞火龙
玩兔爷
05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 玉兔捣药、玄宗故事、月饼起义
06
民谣
关于中秋节的民谣、童谣众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月夜思乡》、《煎熬》等。
07
谚语
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
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
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节,教学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到中秋,赛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08
歇后语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来源:百度
原题:中秋节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展开全文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