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和盛硅业(SH: 603260)刚刚宣布斥资355亿元打造光伏全产业链后,大规模投资再现!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获悉,12月16日,有消息称,中国毛纺织巨头江苏阳光集团(以下简称“阳光集团”)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签订《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阳光集团将在乌拉特前旗投资建设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杆、15GW电池模组及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351.5亿元。
消息发布后,阳光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江苏阳光(SH: 600220)日涨。在第二次董事会上,江苏阳光特别宣布其主营业务为毛纺、热电,合同的签订由控股公司完成,与控股公司无关。即便如此,狂热的资本依然将江苏阳光带出三板。截至22日开盘,江苏阳光仍有日涨停。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阳光集团成立于1986年9月。实际控制人是卢克平。公司业务涵盖毛纺、服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态农林、房地产、金属制品等行业。1999年9月,阳光集团控股子公司江苏阳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于光伏来说,阳光集团并不是第一次跨界。在卢克平的带领下,从2006年开始,阳光集团三次进入光伏行业,堪称屡败屡战,相当壮观。曾被授予“光伏电池之王”、“亚洲硅王”、“海润光伏实控人”等称号。
虽然三家跨界光伏都失败了,但阳光集团要么是股价升温,要么是真金白银,不亏不亏。现在,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手写是之前所有投资中最好的。那么,卢克平能得到他想要的吗?集团的光伏之路会怎样?
首次入局,炸开了锅
阳光集团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江阴精纺毛织厂,当时42岁的卢克平是厂长。上任后,卢克平敢于带头大胆经营,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纺织印染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线,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此外,还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先后成立了博士后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羊毛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
到1994年,江阴精纺厂成立,成为江苏阳光集团。在产品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江苏阳光”品牌起步缓慢,逐渐走出江阴,扬名全国,因此卢克平本人也被称为“毛纺巨头”。
对于阳光集团的成功,卢克平曾直言:“当时国家给了我们一点政策,我们敢于负债经营。”可见,阳光集团自成立以来就是一家大胆冒险的企业,这一点在进军光伏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2005年,光伏产业恰逢发展热潮。当时,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随后股价一飞冲天,董事长石由此成为中国新首富。这个“创造财富的神话”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光伏圈以外的无数企业都瞄准了光伏产业的“金融领域”,阳光集团也参与其中。
2006年5月,江苏阳光股价突然暴涨。5月8日至5月15日,每日跌停连续6个交易日。就在投资者一头雾水的时候,5月23日,江苏阳光终于宣布与陈忠谋教授共同投资成立江苏阳光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太阳能”),正式进入纳米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
公告显示,陈忠谋教授是纳米光热光伏电池的发明专利权人,被国际剑桥传记学院列为“20世纪2000位杰出科学家”。公司已经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
有意思的是,江苏阳光在公告中公开表示,采用陈忠谋教授发明的技术生产的光伏电池光电转化率高达35%。当时国内光伏企业生产的光伏电池转化率普遍在15-17%之间,全球最高转化率仅为23.5%。陈的技术远高于世界纪录。
此外,公告还提到,在相同光照和受光面积下,新型纳米光伏电池的光电流是传统光伏电池的100倍;新型光电管的灵敏度是传统光电管的7.5倍。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当输出功率相同时,新型光伏电池的面积是普通进口光伏电池的1/100。
这个说法一出来,整个光伏行业一下子炸开了锅。
当时有专家评论说,如果陈忠谋的技术如公告中所说,他应该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位基金经理也评论说,如果这件事能够实现,产业化,势必会把能源股全部卖出去,买下拥有世界第一技术的江苏阳光!有专家坚定地认为,目前不可能将纳米技术投入光伏产业。
尽管存在争议,但江苏阳光的股价一路飙升。所以有媒体猜测,所谓的纳米光伏电池只是江苏阳光炒作自己股票的幌子。
2006年11月,江苏阳光再次宣布公司拥有全球首创的光电转换技术,与陈忠谋教授合作的纳米太阳能热光伏电池项目已经启动。
始中试,即将进入年产120MW新型高效纳米热光伏电池阶段。此消息一出,江苏阳光的股票再度疯涨。
“光伏电池之王”就此诞生。
亚洲第一,破产了结
在江苏阳光抛出新型高效纳米热光伏电池即将中试的消息后,这个产品就几乎再无任何进展,销声匿迹了一般。
2007年8月,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控股公司阳光集团签订协议,将把持有的阳光太阳能62%的股权转让给控股公司,同时陈钟谋也将把持有的阳光太阳能的股权转让给阳光集团。
此举意味着江苏阳光与陈钟谋的合作到此结束。江苏阳光解释称,转让股权是为规避风险,保护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有报道指出,真实原因是纳米热光伏太阳能电池并网发电必须解决电量测试、国家标准蓄电池配套及其他配套系统问题,产业化目标遥遥无期。就此而言,陆克平这次进军光伏电池领域的图谋,算是无疾而终了。
时至如今,阳光太阳能的控股股东已变成江阴金瑞织染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也更改为江苏国润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与陆克平的阳光系再无直接关系。
转换效率35%的纳米光伏电池之事由此告一段落。
其实,不仅仅是电池。2006年,就在江苏阳光宣布做纳米热光伏太阳能电池项目的一个月后,公司还紧接着宣布了进军硅料和硅片领域的消息,其在硅料领域一出手就是亚洲第一产能。
此事始于2006年6月。彼时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宁夏东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和宁夏电力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出资协议书,三方按65%、25%和10%的比例出资设立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阳光”),注册资本为3.6亿元。
公告表示,宁夏阳光的生产规模为年产多晶硅4000吨,第一期建设规模为年产1000吨高纯多晶硅,包括太阳能级和电子级高纯多晶硅材料及太阳能硅片,项目投资估算为12亿元。
在当时,硅料行业的龙头是新光硅业,总产能就在1000吨左右。也就是说,江苏阳光一期硅料产能就直接媲美龙头老大,总产能更是其四倍。
消息放出后,有分析表示,江苏阳光未来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成为太阳能上游资源的垄断性龙头。“亚洲硅王”、“多晶硅霸主”等称号随之冠以江苏阳光。
2007年8月,宁夏阳光多晶硅项目正式启动。2008年12月,宁夏阳光一期年产1500吨多晶硅项目宣布试产成功,并称将于2009年3月底进行全面投产。
然而,从2008年开始,因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多晶硅价格断崖式下跌,跌幅最大时从300万人民币/吨陡然跌至130万人民币,幅度超过57%!
在此行情下,宁夏阳光多晶硅项目全面投产之事变得模糊不清。江苏阳光在2009年年报中表示,宁夏阳光硅业联动调试已全部完成,已经生产,取得了宁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环评已验收通过,待发证书。
但众所周知,待发证书就是没有证书。没有环评证书,硅料便无法生产,所以江苏阳光的硅料项目是没能按规划全面投产的。
时至2010年,在半年报中,江苏阳光才明确表示:报告期内,宁夏阳光硅业首期年产1500 吨多晶硅项目已经正常生产。但与此同时,江苏阳光还表示,因上半年多晶硅行情持续低迷,项目处于亏损状态,期间多晶硅实现营业收入3.07亿元,但同期的营业成本为3.10亿元,利润率为-1.17。
2010年下半年,多晶硅市场行情有所回升,但到了2011年,又开始大幅下滑。在大环境频繁动荡之下,投产后的宁夏阳光再度亏损。截止2011年底,宁夏阳光全年营业收入为4.88亿元,营业利润为-1430万。
2012年,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这一年是欧美针对中国光伏行业展开“双反”调查的高峰之年。连续亏损加之大环境愈发恶劣,在看不到希望之下,江苏阳光终于宣布:光伏行业市场形势持续低迷,宁夏阳光多晶硅生产成本严重倒挂,资不抵债,生产经营无法持续下去,已申请破产。
2013年3月18日,宁夏石嘴山市中级法院作出裁定,宣告宁夏阳光硅业破产。陆克平一手打造的“亚洲硅王”,就此折戟。
神级操作,惊人相似
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从2006年起,陆克平麾下的阳光集团已经在前三个环节都做出了尝试,那么组件这一环呢?
答案在于光伏全产业链企业——海润光伏。该企业也成了陆克平第三次进军光伏行业的契机。
江苏阳光与海润光伏的渊源始于2008年,彼时,江苏阳光旗下主营硅料业务的子公司宁夏阳光的硅料产能尚未投产。
然而在2008年7月24日,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宁夏阳光与海润光伏已签订多晶硅供应协议,协议约定宁夏阳光将于2009年全年向海润光伏供应太阳能级原生多晶硅1000-1200吨,总金额约为27亿元人民币。
协议还约定,海润光伏将于2008年8月20日前向宁夏阳光支付第一笔定金,计1亿元人民币,并于2008年10月31日前再支付第二笔定金,计2亿元人民币。
更为精彩的是,依照协议,在2009年1-6月期间,当宁夏阳光向海润供货时,以届时约定的价格,海润要全部带款提货;2009年7月份开始供应的货款,按约定比例在海润光伏预付的定金中扣除同比例的货款,其余款也要带款提货。
此消息一出,令业界大为不解:
其一,宁夏阳光尚未投产,就几乎卖出了全部产能,且买方只有海润光伏一家;
其二,付款方式对宁夏阳光过于有利;
其三,海润光伏支付能力存疑。海润光伏2005年营业收入才3000多万,2006年为5000多万,2007年虽骤然猛增,营收达到10亿,但一年多就要交付27亿货款,钱从哪来?
其四,海润光伏自身也生产多晶硅,且当时计划产能也有1000吨左右,大量购入自身也能批量生产的产品,又是为何?
这诸多疑问,至今都没有答案,业界便只能将原因归结于陆克平与海润光伏关系不一般了。
按照约定,宁夏阳光和海润光伏的合同终止于2009年底。但在此期间,因金融危机影响了光伏行业景气度,两者在采购合同上还各有过退让,给予了彼此更高的宽容度,此番行为更显得阳光集团和海润光伏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采购一事了结后,海润光伏迎来了另一件大事。
2010年3月,*ST申龙决定卖壳给海润光伏,海润光伏布局多年的上市计划终于实现。而在此当口,同年7月,一家名为“紫金电子”的企业收购了海润光伏33.6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眼看就要上市,海润光伏居然转让股份交出控制权,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换一个角度看就清楚了,全资控股紫金电子的,正是陆克平的阳光集团。由此可见,陆克平与海润光伏的合作绝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为了成功借壳上市,大股东紫金电子对*ST申龙做出业绩承诺:如果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未能实现海润光伏编制的2011年、2012年、2013年盈利预测,阳光集团便在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5日内,以现金方式补足利润差额。
业绩承诺本质上是对赌,很不幸,阳光集团赌输了。海润光伏借壳上市后,三年业绩承诺无一达标,阳光集团为此合计补偿了6个亿。
但阳光集团绝非慈善机构,在海润光伏上市后,作为控股股东,阳光集团展现了诸多辗转腾挪的招数,不断“吸血”海润光伏,填平为其付出的亏空。
比如在2013年,此时正值欧美对华“双反”的高峰,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都遭受了灭顶之灾。在此环境下,海润光伏却推出10派7.4元的分红方案,阳光集团就此拿走2亿分红,被外界称为“吃光式分红”。
再比如,随着2014年12月22日海润光伏限售股的解禁,大股东紫金电子开始减持股票。2015年1月7日至1月20日,紫金电子通过大幅减持海润光伏股票,套现近13亿元。
至1月22日,紫金电子又提议“10转20”高送转预案,海润光伏股票由此大涨。在此良机下,紫金电子等一众股东继续减持,截至2015年4月8日,紫金电子所持海润光伏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由25.27%降至0.32%,紫金电子在海润光伏身上累计减持套现超20亿元。
但就在“高送转”预案公布不久后,海润光伏发布2014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亏损8亿元。一时之间,公众哗然。
经此一役,海润光伏元气大伤,且难以平复。其在2019年6月17日的股价,跌至0.8元。同年7月,海润光伏黯淡退市。
以此为标志,阳光集团试图通过控股海润光伏深化光伏业务布局的战略意图也彻底宣告失败。
从2006年至2019年,陆克平的阳光集团三进光伏,却三次落败,不禁令人叹息。自此以后,阳光集团再无布局光伏的举动,但是,其心中的“光伏梦”却不曾泯灭。
2020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光伏行业开始迅猛增长,在这一大背景下,阳光集团的光伏战车再次启动——这便有了近日扔出的351.5亿元上马光伏全产业链计划。
从好的一面看,阳光集团已有几次失败经验,再次进军光伏行业并不是一头雾水,甚至可以称为“资深人士再就业”。但从坏的一面来看,阳光集团并未透露项目细节,当下光伏行业产能扩张十分疯狂,待阳光集团的光伏产业都布置好,届时市场环境会变成什么样的,非常不好说。
此外,如此大笔的投资,阳光集团钱从何来?截止2021年三季度,其主体上市公司江苏阳光的总资产不过47.28亿元,近五年营收仅徘徊在20亿左右,归母净利润从未突破2亿元,最低时仅有1591万元。
四进光伏行业,陆克平与他的阳光集团,“饼”是画的越来越大。但俗语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饼的锅”。这一次,陆克平会成功么?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作者:于耀翔)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