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中草药土茯苓

中药古今研究:土茯苓

一、典籍摘要 's祛湿排毒必备药物

1.《本草拾遗》:“调整并停止排放。”

2.《本草图经》:“敷疮毒。”

3.《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治杨梅疮毒丹毒。”

4.《本草纲目》:“甜、轻、平、无毒。健脾胃,强筋骨,除风湿,利关节,止泻。治挛缩骨痛、疮痈肿。溶解汞粉和朱砂毒。”

5.《本草正》:“治痈、咽痛、寒湿及周身疮疡。”

6.《生草药性备要》:“疮疖消毒,用炙汁敷,或烧酒。”

7.《本草再新》:“祛湿热,益筋骨。”

8.《本草备要》:“甜而轻而平。阳明的主药是健脾和胃,祛风除湿,脾胃健康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而风湿则有益于筋骨。小便,止泻。治疗肌肉和骨骼挛缩,杨梅疮,痈疮和肿胀。”

9.《本草便读》:“利水祛湿,皆谓邪留于部,舒筋止痛。大部分是经络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这样可以使甘汞保持邪恶,进入胃,疏通肝肾。所以是治疗疖子的良药。它性质温和,味道甜美。它可以帮助土壤健脾。”

10.《本草乘雅半偈》:“土茯苓味甘,质轻而平,无毒。谷中主食不饿时,调整停止出料,行走不睡。健脾胃,强筋骨,除风湿,利关节,止泻,治挛缩骨痛,疮痈。溶解汞粉和朱砂毒。”

11.《本草从新》:“土茯苓味甘、淡、平。祛湿清热利筋骨,利小便止泻。治筋骨挛缩,杨梅疮,瘰疬肿疮,微渗伤阴。肝肾阴虚者勿服。”

12.《本草撮要》:“土茯苓甘甜平淡。从阳明经入手,健脾胃,祛风除湿,利小便,治筋骨挛缩,治杨梅疮毒。”

13.《本草分经》:“甘丹平,去阳明湿热,益筋骨,利小便,止泻,治杨梅疮,误服轻粉,可除轻粉。”

14.《本草易读》:“土茯苓味甘,质轻无毒。健脾和胃,祛风除湿。强筋骨利关节,松弛挛缩,止泻。解除脂粉银朱之毒,消疮痈肿之邪。”

15.《本草择要纲目》:“甘丹平无毒。能健脾胃,除风湿,利关节,治挛缩骨痛,疮肿,解水银散,朱砂毒。”

16.《本经逢原》:“土茯苓香甜清淡。清湿热,利关节,止挛缩,除骨痛,治杨梅疮,解汞粉毒。”

17.《本草易读》:“甜、轻、无毒。健脾和胃,祛风除湿。强筋骨利关节,松弛挛缩,止泻。解除脂粉银朱之毒,消疮痈肿之邪。”

18.《得配本草》:“甜蜜而轻盈。入足阳明、厥阴经气穴。澄清浑浊,除风除湿。他专治疮痈肿。溶解汞粉和朱砂毒。”

中药古今研究:土茯苓

19.《药笼小品》:“甘丹。祛湿热,利小便,止泻。治疗肌肉和骨骼挛缩,杨梅疮,痈疮和肿胀。”

20.《玉楸药解》:“香,气。

平,入足少阴肾经。利水泻湿,燥土健中,壮筋骨而伸拘挛,利关节而消壅肿,最养脾胃,甚止泄利。土茯苓燥土泻湿,壮骨强筋,止泄敛肠,极有殊效。善治痈疽瘰疬,杨梅恶疮。”

21.《药性切用》:“土茯苓甘淡性平,渗利湿热,解毒治疮,为疮科专药。”

22.《外科全生集》:“清热泄,泻骨蒸,利关节,治杨梅结毒,圣灵丹以此煎汤调。”

23.《冯氏锦囊秘录》:“甘淡而平,阳明主药,厘清祛浊,祛风除湿,筋骨拘挛,杨梅疮毒,瘰疬疮肿,去湿化毒之要药也,胃虚肾寒者禁之。”

24.《陆川本草》:“治脚气。”

2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26.《江西草药》;"杀虫解毒。治瘰疬,小儿疳积。”

27.《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28.《中华本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主梅毒;淋浊;泄泻;筋骨挛痛;脚气;痈肿;疮癣;瘰疬;瘿瘤及汞中毒。”

29.《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利湿。主治钩端螺旋体病,梅毒,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湿疹,皮炎,汞粉、银朱慢性中毒。”

30.《中药大辞典》:“ 解毒,除湿,利关节。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落新妇苷、土茯苓苷A~E、阿魏酸,及挥发油、生物碱、鞣质、树脂、糖、淀粉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落新妇苷不得少于0.45%。

2.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解汞毒、拮抗棉酚中毒等作用。

3.临床: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梅毒,防治麻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急慢性肾炎。

中药古今研究:土茯苓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6508.html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