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2020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本文根据姜超博士在中泰资管同业私享会上的发言整理。

每年年底,都会有明年的需求。有一个总结,我觉得说得好。回顾过去的一年,是最艰难的一年。展望来年,是最复杂的一年。

如何看待明年的经济和市场形势?

我的第一个判断是,经济有望重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已近两年,相信明年有望结束。虽然我们仍在经历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等挑战,但我相信明年会有转机。

二是对价格的判断。过去两年,我们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大宗商品价格短期飙升,但我相信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明年大宗商品通胀应该会结束。

所以我用八个字总结一下,经济重启、通胀到头,,如果这些判断都成立,那么明年的资本市场应该还是很有希望的。

当然,所有的判断都离不开数据。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疫情:从封闭到开放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先说我个人对疫情的判断。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截至12月初,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接近2.7亿,死亡人数超过500万。从新的角度来看,自10月底以来,周杜新增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再次增加,或者可能与最新的Omicron突变株有关。

如何理解目前的抗疫措施有效还是无效?目前世界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疫苗接种,这是我们关于疫苗接种的统计数据。截至12月初,全球人均接种已超过一针,其中英国、以色列和中国的人均接种接近两针,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也达到1.5针,印度接近人均一针。

大规模接种疫苗有用还是没用?我们需要用数据来测试它。新冠肺炎广泛接种疫苗带来的一个重要好处是死亡率大幅下降。尽管最近出现了新一轮全球感染浪潮,但每周新增死亡人数并没有显著增加,这也意味着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继续下降。

作为一种传染病,死亡率是核心指标。如果死亡率持续下降,就意味着传染病的影响在减少。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新冠肺炎的全球死亡率接近10%。截至今年11月,即使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印度,每月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已降至3.5%。

"24">发达国家的接种率普遍较高,因而其死亡率的下降也更为明显。目前丹麦、荷兰、瑞士的新冠月度死亡率已经降至0.2%左右,法国、英国、瑞典、西班牙、德国降至0.5%以下,意大利和韩国降至1%以下,美国降至1.4%。

此外,特效药方面也持续有新的进展。10月初,默克公司宣布抗病毒药物莫纳皮拉韦(Molnupiravir)有效,可以将新冠肺炎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风险降低50%。11月初,辉瑞公司宣布,抗病毒药物帕罗维德(Paxlovid)将高危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降低了89%。12月初,中国的腾盛博药公司宣布其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联合疗法获批上市,可以将临床有高风险发展为严重疾病的非住院患者的住院和死亡的风险降低了80%。

上述这些新冠特效药最少可以将新冠患者的住院或死亡率降低一半。如果可以得到大面积使用,那么就有希望使得目前全球1.4%的新冠死亡率继续下降一半至0.7%以下,从而接近甲型H1N1等流感的死亡率,其对人类的威胁就会和流感类似,风险会大大降低。即便是最新南非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世卫组织非洲区域的最新报告显示,其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根据南非11月14日至12月4日期间多个地区的住院数据,重症监护室的占用率仅为6.3%。

所以,伴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和新冠特效药的推出,新冠病毒的影响力应该会越来越低。或许到明年的某个时刻,我们的经济也将迎来重新开放的希望。

大家也许觉得全面开放这个话题很遥远,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海外,会发现海外有很多国家正陆续宣布打开国门。美国政府宣布,从11月8日起允许完全接种FDA或者WHO授权或者认可的新冠疫苗的旅客入境。此外,加拿大、印度、泰国、柬埔寨、阿根廷、智利等国均在近期宣布允许接种疫苗的国际旅客入境。相信这些国家的实践也会给我们未来的开放带来借鉴。

另外我们可以观察美国洛杉矶、达拉斯两大机场月度客流来理解其国门的开放进度。从数据看,其国内客流已经恢复到和疫情前一样的水平,说明美国的国内旅行已经完全放开。而国际客流目前大致恢复到疫情前四成左右的水平,说明其国门正在陆续打开。

再看国内的航空客流数据,20年末的民航国内客运量就恢复到19年的正常水平。但由于国内疫情时有小规模爆发,在21年初和8月份均导致了管制措施的加强和民航国内客流的大幅下降。在国际客流方面,目前管控依然十分严格。每月客运量不到15万人次,比疫情前下降了97%,说明我们的国门依然处于基本封闭的状态。

随着全球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及全球各国陆续开放国门,相信我们也有望在22年迎来解封。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通胀:从原料到消费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过去两年的通胀变化非常夸张。疫情爆发后,当时期货市场一度出现了负油价,因为大家担心疫情导致需求暴跌,商品价格大幅跳水,但仅仅过了一年,商品价格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见证了史无前例的商品价格的短期暴涨。例如布伦特原油价格最低曾跌至20美元/桶以下,今年一度超过80美元/桶。山西优混煤市场价从最低的不到500元/吨,在10月份最高涨到2000元/吨以上。LME铜价从最低的不到5000美元/吨最高涨到10000美元/吨以上,螺纹钢期货价格从最低的3000元/吨最高涨到6000元/吨。

想要判断商品价格未来怎么走,就要先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会发生商品价格的大幅暴涨。

我认为这一轮短期暴涨和疫情密切相关。因为我们发现,疫情对于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我们用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去理解它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不难发现,在美欧等发达地区,随着疫苗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更好的医疗条件,进入2021年之后疫情已经明显减弱,其季度新增感染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而在东南亚、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新增感染和死亡人数还在上升。

由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原料出口国,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得其原料出口受阻。例如印尼2020年的总出口产品数量就比2019年明显下降。巴西2020年的采掘业出口产品数量比2019年下降,2021年即便全球商品价格暴涨,其采掘业出口产品数量也仅仅是略有增加,说明其出口是受阻的。

但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它的疫情在改善,而美元是全球的基础货币,它通过开动印钞机,需求不降反升。在2020和2021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大量的救助计划,新增了近6万亿美元的国债,给居民、企业撒钱来抗疫。而这些国债的大部分被美联储所购买,其实就是美国央行在疯狂印钞,再通过信用创造把它加倍变成广义货币。

美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在近两年大幅跳升,2020年其M2增速高达24%,创下1944年以来的新高,21年10月的广义货币增速还在13%的高位,均远超同期的实际经济增速。因而疫情下原料国家出口受阻,以及美国的货币超发,共同导致了全球商品价格暴涨。

想象一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疫情很严重,原材料没法顺畅的出口;另一方面疫情得到改善的发达国家疯狂印钞后需求还在扩张,两方面叠加,共同导致了商品价格在短期的大幅上涨。基于这个逻辑,如果我们要判断未来的商品价格走势,首先要对美国的印钞趋势做一个判断——明年美国的印钞动作还会不会继续?

一方面,目前美联储的行为不太好判断,美国通胀已连续创新高,但它却视而不见,当然它之前也做了铺垫,表示不再看短期通胀,而要看长期通胀,但长期通胀怎么计算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目前基于通胀,我们很难去准确判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因为它是一个耍赖的政策。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来看2015年12月为什么美国下定决心开始加息,也就是上一次美国开始紧缩货币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会发现同样和通胀没关系,当时最主要的变化是在失业率上,也就是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美国的失业率降到了5%以下,实现了充分就业,随即美联储正式宣布开始加息。

美联储的使命是维持通胀稳定,同时促进充分就业。因此不管它怎么变,它的货币政策主要盯住两个指标,一个是通胀,另一个是就业。目前美联储不看通胀,其实就是在搞政治正确,把就业放在首位。其背后隐含的一套逻辑是,如果就业没有达到充分的水平,它认为通胀即便高也是短期的,因为老百姓为了抢工作就会压低工资水平。但是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就不能再说通胀是短期的,因为会从人抢工作变成工作抢人,下一步工资就要涨,那么通胀就是持续性的,这就是15年12月美联储决定加息的真正原因——就业饱和了。

再看美国当前的就业情况,到今年11月份失业率已经降到了4.2%,已经低于美国国会办公室所宣布的4.4%的自然失业率指标,说明目前美国已经重新恢复了充分就业。

所以按照就业指标去推算,大家不能指望美国会放水放到天荒地老,我个人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明年美国一定会紧缩,因为目前这些指标已经不支持美联储进一步放水了,我认为明年美国是加息加几次的问题,而不是加不加息的问题。明年美国一定会紧缩,这是和过去两年最大的一个变化。

刚才我们也看到美国的国内管制都取消了,跟国际的联系也正在陆续放开,就业已经全部恢复了,经济也在全面复苏,通胀还位于历史高位,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指望美联储继续放水,我觉得这不太现实,所以明年美国的加息是非常确定的。反过来说,过去两年美联储放水推升了通胀,到明年这个逻辑应该会倒过来,基于流动性的角度应该不支持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另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是能源价格的变化。今年不仅国内煤价大涨,海外油价也大涨了,欧洲的天然气涨疯了。如何解释能源价格短期出现的大幅的上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到底会不会持续?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理论上能源价格的影响因素就两个,一个是供给,一个是需求。先来看海外的能源需求。观察过去10年的欧美一次能源需求,均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其背后的原因或在于经济结构向耗能更低的服务业转型,以及科技进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从2021年短期来看,美欧的电力需求都出现了3-4%的反弹,主要与疫情导致的2020年需求大幅下滑有关,但当前电力需求并未超过疫情前的峰值水平,因而本轮全球能源价格大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需求层面。

从原油市场来看,根据OPEC的数据,虽然21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回升,但依然显著低于疫情之前水平。但与原油需求相比,全球原油的供给恢复的更慢,因而导致了原油市场的供不应求。因此,是供给不足导致了原油库存的大幅下降,进而推动了油价的上涨。

所以这一次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供给,这应该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一个事情。

基于供给,我们再来看欧洲今年天然气价格和煤价暴涨的原因。从欧盟的电力结构来看,相对比较均衡,它的核电、风电、天然气发电、煤电、太阳能几乎占比都是在百分10%到20%左右。但今年欧洲的发电供给有两个重要的缺口,一个是天然气发电,一个是风电,这两个都出现了显著的负增长。

风电不行属于天气的偶然因素,这属于运气不好。天然气背后有政治因素,欧盟和俄罗斯因为天然气的问题总是搞来搞去,所以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欧盟的发电供给出了问题,缺气导致了气价上涨,增加煤电导致了煤价上涨。

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欧洲发生的能源供给问题,到底是一个短期问题还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年新能源特别火热,因为技术进步很快,我们看到像光伏组件等价格持续下降,部分新能源已经实现平价上网了。既然新能源都已经可以平价上网了,那么理论上它的供给应该会大幅上升。从欧美的经验来看,过去10年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在持续上升,未来上升速度有望继续加快。

但是我们同时又看到欧美的能源需求长期没有增长,因为它的经济结构在变化,以服务业为主,同时还有技术进步。例如电动汽车的大发展,其能源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以前的燃油汽车。能源供给在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在提高,同时能源的需求没有增长,那么从理论上不能推导出来能源价格的长期上涨,反而可能会下降。

因此,当前和70年代能源危机时期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能源供给的结构。当时OPEC组织垄断了能源供给,所以可以坐地起价。而现在由于技术进步,新能源供给源源不断,能源价格怎么可能持续大涨呢?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一下欧洲的能源博弈格局。确实欧洲今年缺风缺气,短期只能依靠俄罗斯天然气来救命,貌似在博弈中俄罗斯处于优势地位。但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其将面临新能源供给的长期竞争,在当前的高价格锁定对欧洲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其实符合自身利益,因而我们也看到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今年大幅增加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的能源价格上涨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刚好是因为疫情之后的能源需求短期出现了一定回升,同时在供给层面出现了一些约束因素,导致了短期供不应求。但长期来看欧美的能源需求没增长,同时新能源供给在持续上升,因此能源价格不应该一直往上涨。

但这个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缺口,就是中国因素。大家说欧美的能源需求没增加,是因为大量的能源需求转移到了中国,所以不能单纯分析欧美,还要分析中国。

疫情对中国能源价格的影响则是另一个故事。由于中国抗疫得力,疫情之下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出口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出现明显提升。

由于出口增速的上升,制造业的生产扩张增加了能源的使用,今年国内能源需求增长非常强劲。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达12.9%。与此同时,今年占比16%的水电来水不利,使得对火电的依赖程度短期进一步提升。

火电主要靠的是烧煤,在过去几年,去产能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主要任务。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报告,十三五期间中国煤炭行业去产能10亿吨,超额完成了8亿吨的目标。进入2021年之后,包括山东、贵州等不少省份依然在继续清退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结果就是煤炭供应的严重不足,前9个月的煤炭产量增速仅为3.7%,远低于同期11.9%的火电增速,导致重点电厂的煤炭库存持续大幅下滑,推动了煤价大涨。

所以从本质上去理解煤价的变化,是我们对煤炭供需的变化准备不足,当全世界的生产转移到中国、能源需求激增的时候,我们的煤炭还在去产能。但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我们的政策迅速做了调整,理论上中国不缺煤,我们是煤炭大国,发改委迅速进行了政策应对,给符合安全生产的100多处煤矿快速增产指标,把煤炭优质产能迅速释放,预计4季度可以新增5500万吨煤炭供给。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所以到10月,煤炭产能迅速释放,重点电厂的煤炭库存大幅回升,所以煤价也迅速回落了。这一次的煤价变化非常夸张,动力煤现货价格几个月时间涨到2600元/吨,史无前例;动力煤期货价格在一个月内从2000元/吨跌倒700元/吨,也是史无前例。

再看其他大宗商品的情况。从库存表现来看,中国主要城市11月份螺纹钢库存水平其实高于18和19年同期水平,LME铜库存则位于近4年同期的最低位水平。金属库存不同表现的背后,不仅有供给的因素,还有需求的原因。粗钢最大的需求是建筑业,而在中国房住不炒严格实施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也使得粗钢的需求大幅下滑。而有色金属在新能源汽车、电子、光伏、半导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其需求要远好于粗钢。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11月份的粗钢产量增速降幅超过20%,而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速降幅为0.7%、相对平稳,这也从侧面解释了近期金属价格的不同表现,钢价大幅下跌,而铜价相对稳定。从长期来看,房住不炒模式下,中国对煤炭、钢铁等商品的需求难以大幅上升,而新能源、自动化的发展提高了能源、钢铁的使用效率,传统商品的价格有顶。

下面我们把刚才整个的商品价格的分析做一个总结。过去的一年商品价格暴涨,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受阻,原材料供应不足,如果未来疫情减弱,供给可以逐渐恢复。另一方面,美国的大规模货币放水导致了商品价格大涨,但随着美国经济恢复正常,明年很可能会退出宽松、不再放水。这两方面都会对商品价格形成约束。

国内今年的煤价上涨是因为全球生产转移到中国,增加了能源需求,同时去产能过头导致煤炭供给不足。在政策修正以后,煤炭供给已经恢复。明年随着全球逐渐解封,中国出口大概率不会有今年这么好的表现,再加上坚持房住不炒,地产相关的能源需求下滑,明年的能源供需很可能会逆转。

因此,对于工业品PPI的价格,我认为明年大概率下行,今年10月可能就是本轮PPI涨幅的最高点。当前正处于PPI涨幅下行的拐点,明年可能出现一路下行,在工业品价格这个层面,明年应该是不用担心,所以我们说通胀可能已经到头了。

但在消费物价CPI层面,可能会和PPI有所不同。今年的物价组合是PPI高企,但是CPI很低;也就是虽然工业品价格很高,但是工业品价格没有向消费物价传导。但明年 PPI虽然可能会大幅回落,但CPI反而可能会有小幅回升。因为很多中游下游的厂商,为了转移高企的成本可能会有一些涨价的传导。近期我们看到在食品、日化等靠下游的行业已经宣布一些涨价,所以CPI可能明年会比今年高一些。

另外,猪价对中国CPI影响巨大,今年CPI较低的重要原因是猪价大幅下跌,因为去年的生猪供给增加太多了。但全国母猪存栏量在3季度首次出现下降,按照其领先于猪价1年左右的关系,到明年生猪出栏就会下降,猪价就会见底回升,这也预示着2022年的某个时期猪价或重新开启上涨周期,并带动CPI上行。

这背后是猪周期的规律,猪价周期波动的规律并没有发生改变。每一次猪周期都非常残酷,今年也是一样。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大的养猪企业今年都是巨额亏损,自然会减少母猪的存栏,以及未来的生猪供给。

所以明年通胀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PPI会大幅回落,但是CPI会有小幅回升,总体的通胀压力应该会比今年减弱,因为PPI降幅应该会远超过 CPI潜在升幅。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货币:从房市到股市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最后谈谈对于未来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判断。

站在当下的时点看经济数据,下行压力确实比较大。3季度GDP增速已经跌破5%。经济增速其实可以用用发电量增速这个指标来近似观察,3季度的发电量增速还有4.9%,到10/11两月的发电量平均增速已经降至1.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的下行压力。

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在内需层面,从三驾马车的表现来看,目前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保持稳定,而代表内需的消费和投资增速出现全面下滑。截至11月份,投资增速已经出现负增长,消费增速也仅为3.9%,而出口增速仍在20%以上。

内需的萎靡,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地产市场冰封所致。进入下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销售出现持续的负增长,进而导致地产投资的大幅下滑。而卖地收入的下降也使得地方政府缺乏基建投资的资金,基建投资增速同样大幅下滑。

21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如果把稳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该如何重新启动经济?我们期待明年疫情逐渐可控,重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另外也需要重新开始货币宽松的周期。这跟美国刚好相反的,美国明年可能要开始紧缩,但我们明年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

为什么这么说?观察中国的经济走势,如果用发电量增速来近似替代中国经济走势,数据显示影响发电量增速的最重要指标是代表全社会总信用的社会融资总量增速。过去一年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融增速的持续下行,反过来说,要想重启经济增长,就需要稳定社会融资增速,这就离不开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央行在12月再次全面降准,是不是货币宽松重启的信号呢?有人不同意,因为好像不太准。过去一年的信用紧缩,央行也没有上调过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今年央行降了两次准,不能说第一次没有用,第二次才是真正的宽松,到底要用什么指标来解释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困扰,因为好像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指标。官方贷款利率过去一年没有变化,后来我们发现有一个指标可以更好地用来代表货币政策的态度——真实的房贷利率走势。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真实的房贷利率是可以通过窗口指导来调节,而且很明显从去年年底开始,房贷利率开始上升,其隐含的含义就是货币信用开始收紧。参考贝壳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房贷利率走势报告,房贷利率在过去1年持续上升,但在今年的11月首次开始了环比明显下降,这应该是从侧面印证当下的货币政策态度确实有所转变。

总而言之,在政策目标重新转向稳增长之后,以中国当下的经济结构,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哪怕是美国,在疫情之后也是靠着大幅放松货币政策最终走出了经济衰退、迎来了经济复苏。所以虽然我们不喜欢靠货币发展经济的增长模式,但经济增长是离不开货币支持的。但不能只是靠货币增长,而是要改变经济增长的结构,这就需要改变货币创造的结构。

未来相信会坚持房住不炒,大家都知道地产这个泡沫不能再吹了,所以地产政策即便是略有放松,也只是给部分企业喘一口气,不会全面放水,相信地产融资不会成为未来货币扩张的主力。

未来靠什么来创造货币?目前有一个新的框架已经出现了轮廓,就是靠绿色贷款。与低碳经济有关的绿色贷款有望取代房地产贷款,成为新一轮货币信用创造的主力。传统企业去产能、技术改造属于绿色贷款,新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同样是绿色贷款。

根据央行数据,目前所有绿色贷款的余额已经接近15万亿,超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的12万亿。而且绿色贷款的余额增速高达30%,远高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零增长。通过这个新的框架,可以把贷款放出来支持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从而重新开启新的一轮信用周期。

从货币创造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的经济结构,如果说明年可以重启,希望在哪里?

首先还是在于我们的制造业。

与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相比,2021年的制造业表现突出。得益于中国疫情的有效控制,2021年中国出口大幅上升,拉动制造业利润大幅增长了30%以上,这也有助于支撑2022年的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

另外,在制造业当中,部分高新技术行业表现的非常抢眼。21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速接近200%,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增速超过50%,集成电路、金属切削机床、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量增速均在30%左右。体现在投资数据中,代表这些行业的高技术产业10月投资增速高达20.4%,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绿色贷款有望助力科技行业发展。

2022年另一个有希望改善的行业是大消费。疫情之下,居民的出行受到限制,连带汽车、服装等行业增速大幅下滑。而随着疫情的逐渐平息和经济的重新开放,消费将显著受益。

在货币宽松的支持下,信用条件的改善有望提高居民可以获得的资金,这部分新增资金应该会主要流向消费市场;加上部分下游企业正在提价来传导成本压力,明年的CPI应该会温和回升,这也会刺激居民提前消费。

经济增长的重启离不开货币,但货币增速仍将超过经济增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以美国为例,当前的实际经济总量刚刚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是它的广义货币总量比疫情之前增加了40%。为什么美国股市这两年屡创新高,其实就是因为货币超发,新增的货币大量流向了资本市场。

展望2022年,预计GDP增速或在5%左右,而广义货币和社融余额增速仍保持在8-10%左右,货币超发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超发的货币有望流入资本市场。这也是我自己选择从研究转型做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做了一个长期的判断,认为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主要的机会就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

过去我们是把货币投向房地产市场,拉动中国的工业经济,同时居民的财富也主要靠房产增值,但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和城市化步入中后期,这段历史进程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循环,把钱投向资本市场,投向优秀的制造和消费型的企业。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帮助优秀的科技和消费类企业发展,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科技和消费产品。另一方面,居民的财富投向资本市场的优秀公司,可以跟随这些优质企业一起成长,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从而形成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互相促进的新时代。

所以基于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迎来一个长期的繁荣时代。今年的市场是一个结构性行情,部分原因在于货币收紧,在出清地产旧经济的过程中会遭遇转型阵痛。但伴随着破旧立新,新的希望正在出现。我相信疫情终将结束,经济终将重启,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充满希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作者简介

姜超,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现任中泰资管联席首席投资官。

曾多次荣获新财富,水晶球,金牛奖等分析师评选宏观和债券方向的第一名。2020年7月获邀参加总理座谈会。

姜超:经济重启,通胀到头—2022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714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