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的冲突中让自己成长(孩子必须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

为什么王爸爸这么信任他的孩子?

为什么我们习惯用最坏的恶意去猜测其他孩子和父母?

为什么这个人不能被别人做错事?为什么自己做错事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学解释。

看今天的文章。

周五 | 视野

全文3617字,阅读时间10分钟。

你一定感受过这一幕。在一些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公共场所,家长之间并不熟悉。如果孩子吵架,有些家长会从后面跳出来。

当孩子稍微大一点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会经常炒锅。一位家长突然在和平当中跳了出来,指责一个孩子殴打自己家的孩子。打人的孩子父母直接死掉,谦卑自己,不断道歉。一些家长抛出证据,扭转局面,扇自己耳光。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程序《高铁战士2021》)

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这种情况仍在继续。什么时候会持续?很难说。想想王默红的父亲。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上二年级。她和同学有麻烦,两个孩子在一起。奶奶投怀送抱,径直去打朋友和孩子,而且是两次。

为什么父母总是那么喜欢护犊,所以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时又习惯用最恶毒的眼光去猜测其他孩子和父母?

这实际上是“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归因偏差是人际关系的毒药。如果我们没有看清楚这种归因偏差,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各种关系,比如亲子关系、邻里关系、婚姻关系、同事关系。太夸张了。让我们来看看。

当问题出现时

为什么习惯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别人

“基本归因偏差”里有一个偏差叫做“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孩子打架和父母容易发生冲突。

当我们是观察者(观众)时,很容易把别人的行为(行为发生者)归因于他人的人格特质,而当我们是行为发生者时,很容易把我们行为的发生归因于情景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做错了什么,我们会认为他做错了,因为他是一个做不到的“人”,但如果我们自己做错了什么,我们会为自己找各种外部原因。

例如,我们迟到是因为早上孩子们太吵了。但是其他人迟到了。

,我们就会觉得是这个人不行。这就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

外出用餐,孩子爸在那里看手机,你特生气,认为孩子爸太不尊重人了。但是你看手机的时候,你就会说,我这是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怎么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归因偏差很容易让夫妻相处不愉快呀。

同样,孩子之间闹矛盾,有些家长不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而是认为别的孩子太坏了。所以就会把这种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闹大,认为别的孩子是在欺负、霸凌自己的孩子。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是怎么发生的

那是大脑在偷懒

为什么会出现“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这种归因错误呢?那是因为,人是认知吝啬者,人类大脑喜欢简单。

在一件事情的发生过程中,什么简单,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容易被注意到,这对观察者来很简单;

什么复杂呢?行动者的那些“看不见”的环境、角色、情境压力等外部条件就很繁多,分析起来就很复杂。

于是我们(观察者)就自动忽略了这些外部因素,而过多地强调(行动者的)个人原因,“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就这样产生了。

对于观察者来说,“他”心中的处事原则是这样的:别人有别人的特征,而我们有我们的情境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归因决定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家长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归因偏差——“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孩子做了一些错事,我们很容易就会以观察者的身份,将问题的原因直接归结于孩子本身。

当把问题归于孩子本身的特质时,要想解决问题,自然就会要求孩子做出改变,而不是改变环境。

而当我们把问题归结于环境,我们要解决问题的话,就会对环境使劲,而不是和孩子较劲。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校长认为,这些孩子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这些孩子本身就是问题学生,是歹毒的。

所以,这位校长是在用对付犯人的方式来对付孩子,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关禁闭。结果老师越压迫,学生也就越来越叛逆。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新老师马修来了之后,他其实是无所适从的。直到他听到一位老校工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人都说他无药可救了,可其实他不是。这个小可怜只是需要人理解罢了。”

老校工说这话的时候,正躺在床上接受治疗,而他受伤的原因是因为“那个小可怜”的恶作剧。

可他依然没有把孩子犯的错归因于孩子的品质,没有认为他无药可救,而是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这孩子没有被人理解。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之后,马修坚定了他的想法,“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马修对孩子的期望不只是嘴上说说,他克服很多困难,让孩子们组成了合唱团。这个时候,孩子们不再去玩一些小把戏,做一些恶作剧,他们把劲用在了一些美好的事情上。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如何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不要上来就用品质评价孩子

孩子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被冤枉了,或者被家人不公平对待了。

如果孩子脾气暴躁、爱哭闹、大人会认为是“孩子性格不好”,而不会认为,可能是家里有脾气暴躁的大人,孩子把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给学会了。

再或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关注不足、满足不够,导致孩子总是处在愤怒、不满的状态。

如果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孩子还是不想学,我们失望之余,会对孩子说“你天生就不是那块料”。

可我们没有去反思,孩子是真的不爱学,还是我们认为他不爱学。(别忘了,有一个效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你认为孩子聪明,孩子就会聪明给你看,你觉得他笨,他也会笨给你看。)

我们没有想,孩子不想学,是不是咱让孩子学的,不是他想学的,再或者引导孩子学的方式,是不是不太好。

如何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出了问题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放牛班的春天》里,孩子向老师头上泼了墨水,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对孩子说“你让我感到羞耻”。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这位老师倒是很理解孩子,他把孩子的情绪当作孩子的一种表达。

他对孩子妈妈说,孩子不愿意别人和他的母亲走得那么近。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其实孩子犯错的时候,正是我们教他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的好时机。一味批评,而且气急之下很容易直接攻击孩子的内在,这不仅不能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反而会让孩子气愤、怨恨。

“如果孩子经常被批评,他们很可能会把这些批评内化,认为父母说的是真的,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不要期望“笨、懒、欺骗”这些评价,能够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的人。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归因同样决定了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我们面对“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而不自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夜跑遇害的女性,我们就会这样评判:

“如果是我,我才不会晚上一个人出去跑步,这是在玩命!”

“跑步穿得肯定不多,这是勾引犯罪啊!”

“一个年轻女性晚上独自出门,太没有安全意识!”

不幸的是,这些都是网友的真实评论,是不是感觉很冷漠。

假如我们面对“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而不自知,我们就会这样来评判无家可归者、贫困人口,“这些穷人太不努力”“这些穷人没有斗志”。香港亿万富豪田北辰就是这样评判穷人的。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直到他参加了一档《穷富翁大作战》的节目,体验底层百姓的生活,做清洁工,每天只有几十元零用钱。

节目开头,他还乐观地说:“我始终信奉自由市场,淘汰了很多弱者。只要你有斗志,弱者亦可以变强者。”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在经过了一番历练之后,节目末尾他是这样说的:“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吃一顿好的。”

当我们只用人格、品质这些内部因素来解释强奸受害者、无家可归者、弱势群体和其他不幸人群的困境时,我们并不会同情和宽容他人。

我们会更专注于改变个人而不是社会秩序,而且会让自以为是和社会冷漠长存。

当然,相反的偏差可能同样愚蠢,比如当人们应该为行为负责时,却没有被追究责任。

其实,对于所有的事情来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因果关系与责任真相。如果不试着了解更多,不让大脑这个懒惰的家伙动起来,我们就很难消除像“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这类的归因偏差。

参考资料:

《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社会性动物(第12版)》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互动话题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基本归因错误”的情况?你又是怎么发现并解决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孩子油盐不进,奖励和惩罚都没用怎么办

选父母如拆盲盒?孩子无法选择父母,如果可以,他们一定不会选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7235.html

(0)

相关推荐

  • 哺乳期不能做近视手术吗,哺乳期可以做眼睛近视手术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如意 通讯员 汪心海 王鹏策

    生活 2021年11月3日
  • 柳先生与司马先生的过招

    最近热点是司马先生对联想的几个问,具体谁对谁错我们群众无从知道,我们不应该否认柳先生以及对联想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但是从滴滴事件之后,让社会看清了一下家族的脸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做企业就应该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当然从柳先生的音频回应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个问题而且没有回应司马先生的疑问和公众的疑问,而是在煽动情绪搞对立,把员工和柳先生利益群体捆绑在一起,5g投票事件之后好像也类似,联想现在是谁在主事,为什么是一个退休的老人来回应,而且还代表杨先生等人,对于高管的国籍,高管的高工资,欠供应商的货款,滴滴事件,资不抵债等等问题,如果柳先生说司马先生是阴谋,那你就应该举例反驳把事情说出来搞清楚,这样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总之公众需要太大的真相了。

    科技 2021年11月19日
  • 酸奶酪土豆泥的做法(酸甜味土豆泥的做法)

    大家好,这里是杨爸的育儿经,主题介绍简单的育儿辅食和育儿知识,只为分享对孩子更好的。——本款美食适合3周岁以上的孩子品尝。

    生活 2021年12月14日
  • 空气悬架+电动四驱,岚图MPV四座版不输埃尔法?

    谈及MPV,丰田埃尔法一直都是高端系列的加价王,而别克GL8同样也是商务系列的常青树,虽然整体的竞品系列不多,但是新品想有所建树还是颇有难度!

    科技 2021年11月18日
  • 阿里天猫精灵事业部高级技术专家祝俊:Waft专注解决应用开发问题

    作为AIoT领域人机交互领先的代表,天猫精灵在智慧家具、智慧音响、车机交互、芯片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11月17日,2021阿里巴巴诸神之战“5G+物联网赛道”全球总...

    科技 2021年12月4日
  • 光伏发展的瓶颈,光伏光热一体化

    【高质量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生活 2021年10月24日